诗作三十六岁时,抗清复明不可期。
东南西南边陲地,闪烁明灭焰火熄。
眼看同伴多殉难,作者写诗勉自己。
诗章笔法依对话,自喻精卫禽言体。
识势凡鸟先开口,达观坦荡情和怡。
世间“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悲凄。
万事泛泛不虚幻,朝代更替是专指。
随波顺势得自由,何必费力伤心思。
推进一步说精卫,带有指责之口气。
弱小“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今时。
炎帝少女溺于海,化为神鸟心不死。
出身高贵志向高,知其不可却未已。
人随王法草随风,附着新朝可食米。
精卫回答针锋锐,形成鲜明之对比。
守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前志。
熟知“大海无平期”,持恒“我心无绝时”。
借助语言形象性,形势一览收眼底。
节操不失可成仁,精神不屈可就义。
蝇营狗苟换朝服,人格卑下不知耻。
你我原本不同道,我意已决不附逆。
精卫之言作者情,禽人合一通灵犀。
凡鸟听此长哀叹,声声都是长嘘气。
呜呼“呜呼君不见”,有事有人作根据。
“西山衔木众鸟多”,来也飞急去飞急。
“鹊来燕去自成窠”,筑巢个个争高枝。
众鸟喻比世俗人,背明事清各为私。
熙熙攘攘奔衙堂,攘攘熙熙求紫衣。
而后精卫不说话,沉默终篇意谁知。
作者如此为诗结,孤苦伶仃觉凄寂。
自我欣赏成分重,以哀结诗调不低。
鹤立鸡群是反衬,中秋月明星光稀。
背面敷粉正面看,笔力雄健可透纸。
言来语往回合多,山环水转意不直。
口声盈耳情态现,不枝不蔓精工细。
质朴自然不雕琢,得来似乎很轻易。作家挥椽若运针,堪称太斗与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