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师言师语中学语文教师工作坊语文教学研究
心系教育教学,九十岁的于漪痴心不改

心系教育教学,九十岁的于漪痴心不改

作者: 后窗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22:29 被阅读251次
    一辈子学做教师

    2018年8月21日,《于漪全集》平装本亮相上海书展,成为上海教育出版社展台上一颗闪亮的新星。2018年9月10日,《于漪全集》精装本隆重推出,成为第28个教师节一份最珍贵的礼物。我们五位责编把8卷21册570余万字的《于漪全集》精装本摆在面前,用相机记录下它的绰约风姿,难掩心中的激动与喜悦,连续五个月加班带来的疲惫与焦灼都在那一刻消失了。毫不夸张地说,从形式到内容这都是一套可以载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史册的精品力作。湖蓝色的封面颜色传达出高贵典雅的视觉效果,于漪老师的手写稿作为映衬背景,充满了书卷气,象征着于老师终身治学,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于漪全集》以“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为线索,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于老师作为人民教育家的理论贡献、学术造诣、教育思想、教学成效和成长历程。有人专门统计过于漪老师的著述情况,截至2017年年底,共有631篇文章、37部专著,这些作品构成了《于漪全集》的主体内容,涉及语文教育教学、学校办学理念、学生德育工作、青年教师培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序跋书信等,这套《于漪全集》就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尊重学科规律,学做优秀的语文教师

    于漪老师大学里学的是教育学,没有学科专业背景。毕业后先是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教文化班的学生识字,接着被调到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教历史,后来因工作需要,又改行教高中语文。“隔行如隔山”,面对高二的语文教材,于老师摸不着头脑。为了尽快适应教学需要,她决定老老实实打好中文底子,从汉语拼音学起,补先天的不足。同时,狠抓备课这个根本环节。她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每备一篇课文,都要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来来回回走上几遍,抓住关键问题,追根溯源。这样的备课方式让于老师深深地体悟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了她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阅读《于漪全集》的过程中,我经常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一点,内心因之而激荡、而雀跃。

    她对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深刻的体认。她认为:“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爱自己的民族就应该热爱母语,她是民族文化的根。母语的盛衰,意味着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盛衰。”有人说,汉字,是家乡的象征。它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诞生那天起,就一直被人们使用,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当一名语文老师带着对汉字的满腔热情满腔爱站在语文课堂上时,他便能把这份爱通过各种有效方式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基于这种对民族语言的认同与理解,于漪老师对汉语言文字的社会功用和独特魅力进行了解说:“正确理解与使用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一种技能技巧,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必备工具,更是陶冶性情、积淀文化、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翻开用汉字写成的一页页书,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步入画廊。在对书的内容尚无知晓的情况下,一个个汉字就好像是画壁上的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诉说它的喜怒哀乐,它的喧嚣宁静,它的幽默沉思……”这段话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汉语言文字独特、丰富、深邃的巨大魅力,我们作为中国人,能学习并使用当今世界最古老、最神圣的语言,应该感到莫大的荣幸与无比的自豪。

    语文教师作为母语的传授者,应“以清晰的思路、激荡的感情,阐释和演绎语言文字的魅力,创造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满怀爱心引领学生在母语教学的优质环境里体会语言文字的奥妙,努力提高语文素养,享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于漪老师反复强调,要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单靠说教是不行的,要练好课堂驾驭能力,掌握课堂教学技艺,把语文课上得妙趣横生,让学生感到我们的汉语言就是一座宝库,就好像是“九重之渊的骊龙颔下的明珠,要进去把这颗明珠采到。把课上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欲罢不能”。这里所说的“妙趣横生”与“引人入胜”都是极高的课堂教学艺术。在《于漪全集》“课堂教学卷”的四册书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于漪老师的课堂施教之功,那是用生命在歌唱。

    殚精竭虑,为基础教育的发展鼓与呼

    在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于漪老师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她被誉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和前行教改的一面旗帜。2018年12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改革先锋风采”专栏播出了《于漪:基础教育改革的笃行者》。

    在这次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杰出人物当中,于漪是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60多年前,于漪登上三尺讲台,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大地,面对百废待兴的校园,她提出了“教文育人”的教育改革思想。20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上片面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风气,于漪坚持“弘扬人文“的教学主张。在她推动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被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深刻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进入21世纪,于漪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融合。可以说,在基础教育发展的每一个关节点上,于漪老师都能根据现实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观点,在基础教育发展的征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于老师在获奖后反复强调这是偶然,但我们知道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她满腔热忱长期扎根于基础教育实践,不断观察不断思考并予以理论提升的必然结果。她在“基础教育卷”中多次强调,基础教育面广量大,关系到每个学龄儿童的未来发展,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稳定,关系到能否为祖国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因此,基础教育必须要狠抓基础,着眼于人的培养,“让我们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为“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意义非凡。”这种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促使于漪老师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纵观《于漪全集》,我们能看到于漪老师重点围绕两个观点展开论述:一是教书和育人,“育人”是大目标,“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任课教师应精心探讨、着力研究的课题。二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要扎根于中国大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以教育自信办自信的教育,创建属于自己的本土教育学。

    夙兴夜寐,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护航

    为教育教学辛苦奉献了一辈子,按照常理,于老师退休以后该享享福了,然而她退而不休。在退休后一直到今天的三十多年里,她始终坚守在青年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忘我耕耘,不知疲倦。

    现在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尤其是那些聪明好学、思维敏捷、见多识广的学生,对知识、对学问总是怀有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学养积淀、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很难和学生展开有质量的对话。“教学如大海,无边无际,不学习,不开阔视野,不精研专业,不在学术和文化上下功夫,自己怎可能发展、成长?自己不发展,不成长,墨守成规,保守残缺,怎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怎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实力的增强要靠持续不断的学习和锻炼,教师实力的增强也离不开学习和锻炼这条基本途径。教师和学生的差别本来就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教师以故步自封的姿态来引领日有长进的学生,这本身既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是行而不远的。

    当一位教师产生与学生的水平齐平的感觉时,他就很难继续胜任教师这一创造性工作。

    于漪老师深知青年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和教研方面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惑和困难,总是竭尽所能去帮助他们。在《于漪全集》“序言书信卷”里,收录了于漪老师为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写的序言,不管相识不相识,也不管自己年事已高事务繁忙,只要老师们拿着书稿求到她,于老师总是满口应允,欣然作序。她总是说,一线语文老师很辛苦,在教育教学的空隙里,能勤于思考,勤于写文章很不容易,能出版专著更是难上加难。她这个老教师,能为他们的专业成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很高兴。于老师一向主张语文老师要经常动笔,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写下来。写,不单是整理文字,还是理清思想;写,能使头脑愈益清明。写作犹如登山,积步方能登高望远。

    去一线听青年语文教师的课,不论是家常课,还是展示课,感受比较深的是教师的备课功夫不够。此项功夫不过硬,会直接导致对文本的浅读或误读,课堂教学提不出有思维含量的好问题。对此,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备课首先对文本怀有敬畏之心,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懂作者写这篇文本的真意,读的时候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想得一清二楚,解答得有理有据,不主观臆断,不蒙混过关,不人云亦云,不照办教学参考书,不搞网上复制粘贴。”

    语文教师要具备实力,手中务必要有一支经常运动的笔。这支笔不仅是用来读书画重点、备课写教案的,更主要的是指语文教师一定要动笔写文章。

    于漪老师深知一线语文教师“艰苦备尝”的工作状态,也曾不止一次呼吁教育主管部分要给老师减负,空出一些时间留下一点精力,让语文老师去静心读书安心备课。同时,对青年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于老师也直言不讳,她说:“要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自身却离开了‘参考书’之类便乱了方寸;要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文从字顺,自己却‘述而不作’,提笔有如千金重。这正如教人游泳自己却不善下水,给人指路自己却方向不明。”这番话对青年教师有醍醐灌顶的作用,提醒他们光说不练是站不稳讲台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语文教师学得好,就能拥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备课功夫强,就能让语文课堂闪耀智慧的火花;写作水平高,就能逐渐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当我们考察于老师的成长经历时,会惊喜地发现,她在上述三个方面都为青年语文教师作出了表率。

    从《于漪全集》中我们看到了于漪老师是怎样扎根于基础教育的深厚土壤,用自己对学生对青年教师的满腔热情满腔爱坚守杏坛、不懈耕耘的。她不仅用自身的实力站稳了三尺讲台,教出了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也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维护了属于语文的那份尊严,创造出了属于我们本土的教育学、教师学,坚定了我们的教育自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系教育教学,九十岁的于漪痴心不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ji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