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他是现今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是作者50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制作,被称为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一人只有一个大脑来思考问题,哪来的快与慢一说?为什么还将它们称为系统1和系统2?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奇与其长期合作者理查德.韦斯特首先提出了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术语,丹尼尔.卡尼曼(后面简称作者)为了便于叙述,也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引进了了这两个称呼作为两种思考方式的名字,有了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虚拟的角色,本书里的那些专业理论就不再枯燥了,因为整本书更像是关于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角色的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5865/0805283c7d731b81.jpg)
人类喜欢听故事,在《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中说:科学研究证明了故事深嵌于我们的身体,人类大脑中有一个“故事叙述系统”,人类不仅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
在《像TED一样演讲》中也说过故事的影响:故事能够刺激人脑和吸引注意力,拉近人们的距离,比起枯燥的理论,故事更容易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获得他人的信任。
而一个好故事,必然会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有不断冲突的情节。
这里的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就是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快速的,可以轻松随意地提取记忆中的信息,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它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直觉,比如见到可怕的动物,不需要思考就能快速反应,迅速跑开。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5865/978c3287a2f302f8.jpg)
系统1有点像武侠片中,一个天真无邪、初出江湖的小姑娘,她身轻如燕,心怀绝技却不自知,一举一动都是无意识的本能,总能在关键时刻躲过危险。但也因没有头脑,常犯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系统2的运行需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它的运行通常是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是会耗费精力的。
系统2像一个年老的隐士,凡事都三思而后行,亦师亦友的躲在暗处,不轻易出手,只有当系统1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出来接手解决。
当然,作者这本书不是为了写一个武侠故事,他和同事阿莫斯·特斯基想一起了解人的直觉是怎么发生的,直觉对判断和决策的影响是怎样的,能否找到避免错误判断和决策的方法,从而减少因错误造成的损失。
什么样的人会用真觉做出错误判断呢?作者调查发现,所有人都会。不仅普通人会,即使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家也会。
作者和阿莫斯用直觉对几个孩子的未来职业进行了预测,发现两人对孩子们的预测结果很一致。如果用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统计学数据去分析的话,他们做出的预测结果是荒谬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5865/2b869c61eaf2074f.jpg)
可为什么两个学识渊博的心理学家,做出了同样荒谬的预测结果呢?
是因为他们用孩子的自身特点与职业特点直接进行了相似度的匹配。这种用孩子(预测对象)自身的特点与职业特点相似度进行匹配,来预测人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的理论,叫“预测角色的相似度”。
人们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简单地说就是经验法则)来作艰难的判断,这种靠记忆、经验做出判断的方法为“可得性法则”。这种方法生活中人们常用,比如一个孩子能言善道,邻居们见了会评价:“这孩子真能说,长大了可以当律师。”
就是用孩子“真能说”的特点去跟律师这个职业需“能言善辩”的特点相似度进行匹配的结果。
但只要理性的思考一下,我们就知道,未来孩子会从事什么职业,光有与职业相关的相似度是不够的,还会受其他的一些因素制约。如职业的市场需求、就业率、孩子的就业兴趣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25865/6e62fbab4ebfc2c3.jpg)
另外,影响直觉判断准确性的另外一原因,是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当面对难题时,往往会用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除此之外,情感因素的影响也会使人们做出错误的直觉判断。
专家们的直觉判断也会出错,但比起普通人,他们的直觉相对准确些。这种准确性与其说是启发法(经验法则)在起作用,不如说是长期进行专业实践,积累了丰富专业经验的结果。
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系统1和系统2时而合作、时而对抗的上演着一场场思维大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