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宏大背景
60后所经历过的特定岁月,可以概括为“少年书荒,青年时荒",即该读书的时候无正经书可读,该年轻有为的时候却制度僵化未遇开放盛世。虽有学可上,但几本薄薄的书,几天就可以上完一季的内容,本是提升自己,增长见识的绝佳时机,却学以农事为脉,除农忙季节被放到家里,生产队里,帮助农民抢收抢播,即便是收农忙假,还得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带农具,到生产队劳动,锄草,采摘棉花花,刈麦,开恳荒地,甚至推独轮车上工地,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而我们的班头是一贯制,先天不足,富农出身,更怕惹事,又长于农活,于是我们班倾巢而出的机率自然比别班多得多。
上课是烦心事,书本太薄,多是时文,想读的小人书或大书又买不起,且多是批判或歌功颂德的文章,批封资修的则上纲上线的又读不懂,贫困家庭每学期评得五角或一块五角的助学金,可抵扣学费,购书成了奢望。唯一慰藉的是农闲之季,一是请民间说书艺人在夏秋之夜的麦场上,击鼓打板讲故事,也趁机向家里闹着讨要竹笛二胡,调节一下单调生活。二是看露天电影,听说影讯,来不及吃晚饭,呼朋唤友,十里奔袭,极有耐心,那时利用时间差,几处同夜放一部影片,经常遇到的情况是,这一盘放毕而下一部的拷贝还走在路上,或发动机出了问题半天侍弄不好,让已入境界者一阵傻等,忍不住谩骂一气。也不乏影讯不实被放鸽子的。总之,我们看得入心,或泪光闪闪,或怒火中烧,激起崇高感和正义感。在此背景下成长的我们,营养匮乏,文化底蕴苍白,思想虚空而纯正,但人格底层注入了红色的元素。就这样,课本上毛主席的诗词,成为最爱。如列入课本的《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活脱出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志在必得的人民领袖形象。
二 毛诗析分
喜爱毛诗,尤其是喜欢他老人家在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之余,在壮志未酬的失意,或境随心转的得意之时写的,也有平凡状态下写得相当好的。用现在的话说,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毛迷、毛粉。
无论是爱人及诗还是爱诗及人,都不紧要,反正就是喜欢毛诗所表现出来非凡的伟人气质。后来,收集了一些,买了诗词专集,谈不上研究,狼吞虎咽也好,生吞活剥也罢,一句话:大快朵颐。还饶有兴趣地组织青年学生开毛泽东诗词朗诵会。
我个人之见,毛诗以他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或更确凿一些,至大跃进为分界线,析分两种境界。大跃进后的诗词,鉴于不言而喻的社会与个人原因,无须赘言。
毛诗几乎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谓之诗史也不为过。我们津津乐道并喜欢吟诵的多集中在大跃进前期。一些诗词表现了革命家心怀天下的阔大壮美的胸襟,大气磅礴力扫寰宇的恢弘气魂。如《菩萨蛮•黄鹤楼》《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诗篇,抒发志士仁人的远大政治抱负,寄寓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和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并激励自信。特别是“两春”之词“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冲霄汉,势压千军。据说《沁园春•雪》自重庆传到前线,群情振奋,全体将士英雄主义激情空前高涨。像这种写于战争年代的《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篇目不少,值得咀嚼玩味。
而《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阳》《清平乐•会昌》这类诗词,意境明丽清朗,正气、英气、大气充盈其间,“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给读者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和必胜的信念,激发人的战斗豪情。
值得关注也颇为难得的一类是表现对个体英雄的赞美。如《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名句已老幼皆知。《五律•海鸥将军千古》是献给抗日殉国的戴安澜将军的。而《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一词,以丁玲的行踪为序,通过时空转换和细节呈现,笔力超脱,纵横自如,在妙用对比中刻画了光采照人的女中豪杰形象,抒发诗人对丁玲的赞叹之情。
在完成以农村包围城市继而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实践后,毛主席威望弥高,毛泽东思想已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毛主席激情不减,佳作连连,《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咏梅》两篇,令人拍案叫绝。前者通过烟雨迷茫之境引发对路在何处的拷问,联想到魏武帝曹操立马挥鞭一统天下的宏伟大业,表达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对人民的讴歌,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显见志在改天换地、创造历史的大胸怀与大气魄。诸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七律•到韶山》都属此类。后者一反陆游旧词凄美迷离风格,明丽雅致,抒发了诗人乐视豪迈的情怀和伟人气度,如此这类还有《七律•送瘟神》(二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我觉得,在取得了政权后,毛主席恫鳏在抱,虑及国家前途、人民命运,信心百倍,决心书写历史新篇,英气盈怀,实为难得。
毛诗里不仅有雄浑豪壮气宇轩昂的浪漫豪放之风,还不乏婉约温情之作。在90年代杨开慧住所墙壁里翻出来的写于当年寓居北京大学图书馆中的《虞美人•枕上》一词,缠绵悱恻,令人落泪。“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沟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年青的诗人北上求学,探救国真理,寻诺亚方舟,在清寂无奈之夜,辗转难眠,泪湿沾襟,表达出对妻子的无尽思恋与不得排解的愁苦,温情脉脉,感人肺腑。《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浪漫之作,借月宫吴刚、嫦娥传说故事,藉此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与缅怀,对生者的慰安。这两首词很见意义,有助于读者让他老人家从神坛中走下来,还以常人之性情。如果再读一下小时候写的短诗,就会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原来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还那么灵巧可爱。
毛主席的词作,雅俗共赏,老者爱其气度,幼者爱其通晓,除了用典,语言明白如话,俗中见雅,几无障碍,这恰是他老人家追求的语言风格。艰深晦涩,广大受众难以读懂,难理解,这自然有悖诗人的初衷,伟人心目中始终装着读者。他曾说,青少年可读些诗词,不要刻意去作。他明白诗词的韵律是要磨破脑子的。
三 诗是公平的
诗以言志,但高的诗品从来不俯就,与穷苦更有缘份。当你志向高远而跌蹶失意,则是文坛之幸,思想在逼仄的外在环境的压迫与碰撞中,火花四溅,壮怀激烈,气冲斗牛,发诸诗情,则星光闪耀,璀璨夺目。当你志得意满,诗情往往会离你而去,官场一向通达的北宋名相晏殊,也只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名句。成全海涅的爱情诗,是诗人对两个堂妹的单相思,追求与怀想的痛苦成就了他爱情诗之王,而当其中之一的曾经美丽的苔莱丝特意造访献殷勤时,他的早恋情结早已化作浮云了,不能容允她的下巴上带硬毛的黑痣,以《老蔷薇》示之。诗的癖性甚是别扭,苦痛的确是锻造经典诗的灵丹。
然而,诗是公正的,它在坚硬的墙与鸡蛋碰撞中偏向于鸡蛋。人若不幸,它并不势利地去欺凌弱小,相反,会偏向苦痛与穷困的弱势者,蚌病成珠,寻求机会,让人出人投地,或名闻遐迩,或流芳百世。诗情诞生的土壤是悲苦不幸,是渴望而未能得到的未然,而与得意、专断无缘。老杜在《天末怀李白》中说得精辟,“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可谓洞悉世情,一语中的。
人民领袖高瞻远瞩,洞幽察微,非常人之所能及,毛主席他老人家一生英明,晚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现代迷信遮望眼,尽管意识到被人借去当了打鬼的钟馗,但旁观者清,他没有机会像以前那样深入民众,在田间地头,在钢铁工位,促膝而谈,同人民水乳交融。当泾渭清流浊水合二为一,没有谁分得清白。反映到诗词写作上,自大跃进结束以后,加上年事已高,非但量少,质也逊于前期。
诗是心灵的投影,诗的公正,源于评价诗歌的裁判一一时间和受众,时间是公正的,受众是无私的,它们屏蔽显赫的权势、威望、名气等,只认同它的规则,无可超脱。
毛主席他老人家,毕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一家人为此付出了七条宝贵的生命,他是党、人民军队和共和国的缔造者,居功至伟,史无前例。尽管到了晚年,犯了错误,孤独寂寞,而无蓄家产,全都散至天下(友人与黎民),天地无私,光采照人。从诗词的视角,所窥见伟人的世界胸怀、精深的思想和出色的才华,学之无尽,取之不竭,作为毛粉,以此自豪,这大概也是毛粉丝众多的原因吧。
20181118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