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中的汪曾祺

作者: 伊水芦笛 | 来源:发表于2017-10-07 22:31 被阅读69次

    《汪曾祺书信集》和那些名人的书信集比起来,实在不算多不算厚,文章也写的有趣,依旧是汪老的风格,喜欢短句子,语气如在眼前聊天,对于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细细咂摸,带一点儿调皮,甚至烟火气的精打细算。

        今天精神好时读了一部分汪老1987年访问美国时写给妻子施松卿的信,吃货本色一览无余。摘抄数段:

      1987.09.04

        这里有一个Eagle 食品商店,什么都有。蔬菜极新鲜。只是葱蒜皆缺辣味。肉类收拾得很干净,不贵。猪肉不香,鸡蛋炒着吃也不香。鸡据说怎么做也不好吃。我不信。我想做一次香酥鸡请留学生们尝尝。南朝鲜人的铺子里的确什么作料都有,“生抽王”、镇江醋、花椒、大料都有。甚至还有四川豆瓣酱和酱豆腐(都是台湾出的)。豆腐比国内的好,白、细、嫩而不易碎。豆腐也是国外的好,真是怪事!

        09.06

        昨天我已为留学生炒了一个鱼香肉丝。美国猪肉、鸡都便宜,但不香,蔬菜肥白而味寡。大白菜煮不烂。鱼较贵。

        09.29

        我准备煮一点茶叶蛋,炸一点春卷。外国人非常喜欢吃春卷。Famer's Market 有南朝鲜货卖,五毛钱一条,太贵了!自己炸,最多两毛。

        10.03

        晚餐是向这里的中国饭馆羊城饭店订的,但也一点也不好吃,全无中国味。我实在难以下咽,回来还是煮了一碗挂面吃。(插一句,汪老煮挂面是一绝)

        10.20

        昨天董鼎山、曹又方还有《中报》的一个记者来吃饭(我给他们做了卤鸡蛋、拌芹菜、白菜丸子汤、水煮牛肉,水煮牛肉吃的他们赞不绝口)。

        汪老写美国与聂华苓等旅居或定居美国的朋友、作家聊天或party,时有妙笔和俏皮话。比如9月12日的信里写,到海明威农场参观,“海明威夫人说北京是很美的城市。我抱了她一下。她胖得像一座小山。”我读到这里,忍不住笑出声来,汪老真是太调皮啦,这形容又这么妙,如在目前。

        从前读汪老的作品,一直好奇他为何创作了“聊斋新义”系列,为要改写《聊斋》,在这家书中,有了答案。

        汪老的聊斋新义系列,就写于这次访美期间。兹梳理如下:

        09.04

        聂华苓问古华:汪老准备在这里写什么?古华告诉她我听了邵燕祥的话,不准备写大东西。聂说:其实是有时间写的。那我就多写几篇“聊斋新义”吧。

        09.12

        这里可以写东西。我昨天已经把《聊斋》的《黄英》写好了。古华很厉害,写了一个短篇,还写了长篇的第一章。今天起我就要开始酝酿写《促织》了。

        09.22

        我写完了《蛐蛐》,今天开始写《石清虚》。这是一篇很有哲理性的小说。估计后天可以写完。我觉得改写《聊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给中国当代创作开辟了一个天地。

        10.12

        还有一个月,我可以写一点东西。继续改写《聊斋》。我带来的《聊斋》是选本,可改的没有了。聂那里估计有全本,我想能再有几篇可改的。另外也可以写写美国杂记。

        10.20

        我把那四篇聊斋新义给了陈映真一份,他会在他主编的《人间》上发表。

        古华叫我再赶出十篇聊斋来,凑一本书交陈映真在台湾人间出版社出版。我不想这样干。我改编聊斋,是实验性的。这四篇是我考虑的比较成熟的,有我的看法。赶写十篇,就是为写而写,质量肯定不好。而且人也搞得太辛苦。

        这些话,可见出汪老的思考与坚持,看似随和,遇到原则问题一点不通融。汪老的随和是待人接物,但是对于艺术,对于文学,他又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初阅读时,往往容易被汪老的语言所蒙蔽,以为写文章如此潇洒从容的作家,必定很随和。

        汪老在书信中不少次提及政治敏感度话题,看一下写信时间是1987年,便不难理解。汪老一生颇为清高,很少为五斗米折腰。书信里多次提及美国物价,某某菜贵,某某肉又极便宜云云,简直如家庭主妇,可爱的很。

        写到这里,顺便提及一下汪老的妻子施松卿,两人为西南联大同学,感情很好。汪老三个子女所写的《老头儿汪曾祺》里曾提过一件事,施松卿早年也颇有文学才华,还发表过一些散文小说,后来就搁笔了。家里人说,你经历那么丰富(施松卿从小在南洋长大,经历极为传奇),何不也搞搞创作。施松卿拒绝了。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汪老当时收入不高,施松卿在新华社外文部做记者,必须多搞翻译,补贴家用,而写作,就留给才华横溢的老头儿了。汪老在美国的演讲,英文稿多半是精通外文的老伴儿翻译的。但施松卿是不大会家务的(汪老家中又乱又随意),做饭便是汪老承担,汪老自己也喜欢做饭。这样的夫妻,互相成就,互相理解,携手走过大半个世纪,再看看如今因为一点小事就可能离婚的夫妻,不啻霄壤。

        汪老在美国,见到了许多人,聂华苓家便是海外华人集散地,像后来大名鼎鼎的李欧梵、蒋勋诸人,汪老在美国都是见过的,也有短暂交集。

        汪老偶尔也自负,他在信里说,“不知道为什么,女人都喜欢我。真是怪事。”不知妻子读了,作何感想。一笑。

    ——2017.10.7 依烟于海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书中的汪曾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ps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