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中的汪曾祺

作者: 伊水芦笛 | 来源:发表于2017-10-07 22:31 被阅读69次

《汪曾祺书信集》和那些名人的书信集比起来,实在不算多不算厚,文章也写的有趣,依旧是汪老的风格,喜欢短句子,语气如在眼前聊天,对于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细细咂摸,带一点儿调皮,甚至烟火气的精打细算。

    今天精神好时读了一部分汪老1987年访问美国时写给妻子施松卿的信,吃货本色一览无余。摘抄数段:

  1987.09.04

    这里有一个Eagle 食品商店,什么都有。蔬菜极新鲜。只是葱蒜皆缺辣味。肉类收拾得很干净,不贵。猪肉不香,鸡蛋炒着吃也不香。鸡据说怎么做也不好吃。我不信。我想做一次香酥鸡请留学生们尝尝。南朝鲜人的铺子里的确什么作料都有,“生抽王”、镇江醋、花椒、大料都有。甚至还有四川豆瓣酱和酱豆腐(都是台湾出的)。豆腐比国内的好,白、细、嫩而不易碎。豆腐也是国外的好,真是怪事!

    09.06

    昨天我已为留学生炒了一个鱼香肉丝。美国猪肉、鸡都便宜,但不香,蔬菜肥白而味寡。大白菜煮不烂。鱼较贵。

    09.29

    我准备煮一点茶叶蛋,炸一点春卷。外国人非常喜欢吃春卷。Famer's Market 有南朝鲜货卖,五毛钱一条,太贵了!自己炸,最多两毛。

    10.03

    晚餐是向这里的中国饭馆羊城饭店订的,但也一点也不好吃,全无中国味。我实在难以下咽,回来还是煮了一碗挂面吃。(插一句,汪老煮挂面是一绝)

    10.20

    昨天董鼎山、曹又方还有《中报》的一个记者来吃饭(我给他们做了卤鸡蛋、拌芹菜、白菜丸子汤、水煮牛肉,水煮牛肉吃的他们赞不绝口)。

    汪老写美国与聂华苓等旅居或定居美国的朋友、作家聊天或party,时有妙笔和俏皮话。比如9月12日的信里写,到海明威农场参观,“海明威夫人说北京是很美的城市。我抱了她一下。她胖得像一座小山。”我读到这里,忍不住笑出声来,汪老真是太调皮啦,这形容又这么妙,如在目前。

    从前读汪老的作品,一直好奇他为何创作了“聊斋新义”系列,为要改写《聊斋》,在这家书中,有了答案。

    汪老的聊斋新义系列,就写于这次访美期间。兹梳理如下:

    09.04

    聂华苓问古华:汪老准备在这里写什么?古华告诉她我听了邵燕祥的话,不准备写大东西。聂说:其实是有时间写的。那我就多写几篇“聊斋新义”吧。

    09.12

    这里可以写东西。我昨天已经把《聊斋》的《黄英》写好了。古华很厉害,写了一个短篇,还写了长篇的第一章。今天起我就要开始酝酿写《促织》了。

    09.22

    我写完了《蛐蛐》,今天开始写《石清虚》。这是一篇很有哲理性的小说。估计后天可以写完。我觉得改写《聊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给中国当代创作开辟了一个天地。

    10.12

    还有一个月,我可以写一点东西。继续改写《聊斋》。我带来的《聊斋》是选本,可改的没有了。聂那里估计有全本,我想能再有几篇可改的。另外也可以写写美国杂记。

    10.20

    我把那四篇聊斋新义给了陈映真一份,他会在他主编的《人间》上发表。

    古华叫我再赶出十篇聊斋来,凑一本书交陈映真在台湾人间出版社出版。我不想这样干。我改编聊斋,是实验性的。这四篇是我考虑的比较成熟的,有我的看法。赶写十篇,就是为写而写,质量肯定不好。而且人也搞得太辛苦。

    这些话,可见出汪老的思考与坚持,看似随和,遇到原则问题一点不通融。汪老的随和是待人接物,但是对于艺术,对于文学,他又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初阅读时,往往容易被汪老的语言所蒙蔽,以为写文章如此潇洒从容的作家,必定很随和。

    汪老在书信中不少次提及政治敏感度话题,看一下写信时间是1987年,便不难理解。汪老一生颇为清高,很少为五斗米折腰。书信里多次提及美国物价,某某菜贵,某某肉又极便宜云云,简直如家庭主妇,可爱的很。

    写到这里,顺便提及一下汪老的妻子施松卿,两人为西南联大同学,感情很好。汪老三个子女所写的《老头儿汪曾祺》里曾提过一件事,施松卿早年也颇有文学才华,还发表过一些散文小说,后来就搁笔了。家里人说,你经历那么丰富(施松卿从小在南洋长大,经历极为传奇),何不也搞搞创作。施松卿拒绝了。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汪老当时收入不高,施松卿在新华社外文部做记者,必须多搞翻译,补贴家用,而写作,就留给才华横溢的老头儿了。汪老在美国的演讲,英文稿多半是精通外文的老伴儿翻译的。但施松卿是不大会家务的(汪老家中又乱又随意),做饭便是汪老承担,汪老自己也喜欢做饭。这样的夫妻,互相成就,互相理解,携手走过大半个世纪,再看看如今因为一点小事就可能离婚的夫妻,不啻霄壤。

    汪老在美国,见到了许多人,聂华苓家便是海外华人集散地,像后来大名鼎鼎的李欧梵、蒋勋诸人,汪老在美国都是见过的,也有短暂交集。

    汪老偶尔也自负,他在信里说,“不知道为什么,女人都喜欢我。真是怪事。”不知妻子读了,作何感想。一笑。

——2017.10.7 依烟于海上

相关文章

  • 家书中的汪曾祺

    《汪曾祺书信集》和那些名人的书信集比起来,实在不算多不算厚,文章也写的有趣,依旧是汪老的风格,喜欢短句子,语气如在...

  • “无事此静坐”

    这是汪曾祺先生《人间小暖》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 文中写道:“无事此静坐”是汪曾祺先生外祖父家待客厅...

  • 沈从文先生谈创作:读《我的老师沈从文》

    沈从文和汪曾祺都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汪曾祺就读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时,沈从文是他的文学导师。汪曾祺十分敬...

  • 汪曾祺谈写作

    打球完毕,看了一篇好文。 分享一下,汪曾祺的作品,自然绕不开写作的话题。汪曾祺在书中分享了很多自己关于写作的心得,...

  • 山珍野菌小心尝--三读《老味道》

    汪曾祺先生《老味道》一书中的《菌小谱》,值得细细的读。汪老是作家、美食家,又见多识广。文中写到南方的冬菇、北方的野...

  • 汪曾祺,文字朴实、思想睿智而冷幽默,生动深刻发人深省!

    我最初是在《南渡北归》中看到汪曾祺的名字,见到那瞬间,顿觉这名字很有舒适的意境。 虽然书中的汪曾祺还只是个名不见经...

  • 鉴赏家--汪曾祺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汪曾祺,我之前介绍过。今天,我就先不更了,大家一起在这汪老诞辰100年,领悟大师的胸怀与才华。正文...

  • 人不需要使用警句交流

    最近看了汪曾祺的《不如聊天乘凉喝茶去》,书中全是零零碎碎的絮絮叨叨,文极短,惜字如金。 也有所想。 汪曾祺本就擅长...

  • 用文字打动你的味蕾Ⅰ

    在文学造诣上,说到吃的,怎么能少的了汪曾祺老先生。 在汪曾祺《人间有味》一书中,就有着一个章节。讲述了家常酒菜。 ...

  • 归有光文

    今天网购的《归有光文》拿到了,这本书是在看《汪曾祺写作课》时,汪曾祺先生在书中极力推崇的。 翻看序言,归有光本人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书中的汪曾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ps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