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日更好文
读默识编《周易集义》(上经)后的回顾

读默识编《周易集义》(上经)后的回顾

作者: 闲钓银河月作钩 | 来源:发表于2022-11-04 18:20 被阅读0次

    看完了默识编《周易集义》(上经),觉得还是应先做个回顾,再去看下经。孔夫子说过:“温故而知新”,何况《周易》乃群经之首,仅学习一遍,基本可以说是连皮毛都没摸到。孔子“五十而好易,韦编三绝”,以圣人的智慧,尚且对《周易》反复研习,我等普通人,更应不断揣摩。

    《编言》中,编者简单介绍了易的成形及流传过程。编者说:“《周易》,以周文王为代表,稽古代伏羲以来占龟、卜蓍记载之事,收编文献,汇集典章,重新整理、归纳、演绎成六十四卦卦象、卦辞、爻辞。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罗列周易卦辞和爻辞进行系统性诠释和论述,继而成书于战国,乃如今我们所见之《易经》文本。”从此段文字可知,作者并不认为《周易》是周文王一人所著,同样,《易经》也并非孔子所著。编者曾彝进,生于1877年,卒于上世纪50年代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绝大部分生活在民国时期。他的看法,也代表了民国时期,学者对《周易》、《易经》的研究成果。现代的定论,也认为《周易》成书于西周初年,重卦出自文王之手,而卦辞、爻辞则出自周公之手。重卦,指伏羲所制八卦,在文王时,上下两两相叠而成六十四卦。

    《易经》包括《周易》和《易传》两部分,《易传》又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著,自宋代欧阳修、苏轼以来,学者已不再认为《易传》为孔子所写,现代研究一般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编者亦采用了此说法。

    书中《情伪》一节,引用《系辞》云:“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攻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情伪,也是《周易》中的一个特有概念,指虚实。《易》本就是探究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经典,变化既生,则必有虚实、利害、吉凶之辨。处身其中的人,表现在言词上,则“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这段对不同状态下人们语言上的表现,似乎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养》一节,全篇引用邵雍《皇经极世书》,其中对做学问一事,提出的要求似乎非常高,其原文为“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记问之学,未足以为事业。凡人为学,失于自主张太过”。学际天人,这个估计绝大多数人都难以达到,但“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则对求学的态度提出了要求,学习需主动自觉,唯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才可能享受到“学之乐”,进而“至于乐”,被动强迫地学习,是不可能感觉到学习乐趣的,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有启发意义。

    编者在《编言》中写得很清楚,周文王所制 《周易》就是收集伏羲制卦以来,记载的占龟、卜蓍之事。但如果《周易》仅仅用来占卜,估计很难得到“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重视。事实上,周易以阴阳变化,推演世界万物变化规律,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维,这也体现了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我想,这大概就是中国自始至终也没出现过神权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所谓的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类只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默识编《周易集义》(上经)后的回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ru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