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粹汉字活解国学与传统文化
> > 《弟子规》第三十八课:家长做好尽孝的榜样

> > 《弟子规》第三十八课:家长做好尽孝的榜样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2-26 06:50 被阅读2次

《弟子规》教导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当父母生病的时候,端药给父母吃时,要特别注意它的温度是不是太高了,尝一尝,不要烫到父母。白天,夜晚侍候在旁,不离开床边。

人到中年,又加上上有老下有小,也许年轻时的诸多宏愿还未圆满实现,孩子的学业、未来前程都凸显在重要的位置,整天忙工作、忙自己的孩子,殊不知,现在很多空巢家长最基本的心愿就是准备好一大桌饭菜,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日前,子女“常回家看看”及“精神慰藉”,已写入新老年法修正草案。

如果我们不希望将来成为被子女冷落了的家长。从现在起,家长就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如,经常带着孩子买上父母爱吃的东西,回家看望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亲自下厨为老人做一桌好饭,而不是进门就看手机,等父母做好饭了,叫几遍才上桌,吃完饭,嘴一抹就走了;

如果父母有病了,要让孩子看到自己是如何照顾父母的。我们想想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当我们初学走路,父母怕我们跌倒;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整夜不晓得要看我们几次,摸我们的额头,怕我们发烧。随时随地都在关心我们,体贴我们。现在,我们又做了家长,我们又是这样全心全意的关心着我们我们的孩子。可父母的年纪也大了,当他们的步履渐渐地变缓,他们洗澡的次数渐渐减少,他们的背越来越驼,他们的语言显得越来越迟钝,他们生病了,身体不好了,正是我们回馈的时候,尤其病情危急的时候,更应该守在床边,稍微的闪失,都有可能使父母病情恶化。我们也应该要好好的珍惜这一段因缘,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奉侍自己的双亲。

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自己的关爱,比如,忙碌时,分一项家务让孩子承担,让孩子给父母倒一杯水,主动刷刷碗,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心中就多了一分对父母的关爱,我们还要教会孩子认真听父母的教诲,父母之间有了摩擦做儿女的要从中说和,多和父母说说话,都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会使父母延年益寿。

《二十四孝》中的老莱子,侍奉父母二亲,极尽甘美香糯的饮食。自己将要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他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扮作婴儿嬉戏舞于双亲面前。又曾经取水上堂,假装跌卧在地上,随即发出像小儿那样的啼哭,以此来使双亲高兴。就是千方百计让高寿的父母享受到生活的愉悦,希望永远保持像婴儿和父母相处的那种令人愉快幸福的感觉,使得父母之心常驻于年轻之时,常葆青春之态。

有的家长,夏天怕孩子热,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就站在孩子身旁给孩子打扇子。扇累了,刚歇歇,孩子就不愿意了:“妈妈,热,快点扇。”家长赶紧不顾自己的手酸,接着给孩子扇。我很奇怪,孩子表现出的这种自私和无情,家长却茫然没有感觉,这是很可怕的。

> >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其实是很简单的,就是人生道路上的亲密伙伴,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彼此陪伴着走一段人生旅途。投桃报李,以心换心,这些最淳朴的道理用在父母和孩子身上,一样合适。

二、古代为什么要守丧三年?

> > > 古代父母去世之后,有守丧三年的礼制。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因为在过去,孩子生下来后,父母要怀抱孩子三年,母亲哺乳都有三年,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非常珍贵孩子。所以为人子女的,在父母过世守丧三年,也是理所当然的。在以前,孝子要在坟墓的旁边筑一个围庐,就在那里居住。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古代祖制有丁忧,具体说来,是遇到父母丧事,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承重孙如父已先亡,也须解官,服满后起复。夺情则另有规定。后世大体相同。清代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

为什么要做到这样?父母养我们,恩德非常大。

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应关心、照顾父母,使他们尽享天伦之乐。如果不幸父母走完了人生最终点站之后,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铺张浪费,形式的丧礼不是真正的尽到礼节,应该是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礼节。如果父母有信仰,有遗言,我们应该要用他所信仰、他所期待的这个丧事来为他办理,才是真孝顺。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祭拜时应诚心诚意。

三、为何“事死者如事生”?

孔子的弟子子路生长在非常贫穷的家庭里,他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饭,要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背回家奉养父母。虽然是这样辛苦,但是子路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后来子路发达了,环境和物质条件好了,他很想要报答父母之恩,可是他的父母却先后过世了。每当子路吃到父母喜爱吃的东西时,可是父母已经不在身边,就非常的痛心。

  孔老夫子赞叹子路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比海深。趁着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好好地孝敬父母,为子女的要常记心上。

> > > > 《孝经》所说:“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是对先人一生的慈爱、事业功勋,嘉言懿行的一种诚挚的缅怀和感恩,就始终和家族连着根,这样我们就不敢胡作非为,有父母在,有祖先在,我们不敢贻羞祖先,我们不敢丢自己祖先的脸。所以,如果我们祭拜的时候,能用这样的心,很诚敬,就好象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跟我们在一起,这样的祭拜才有意义。

【给自己点亮一盏心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清)朱柏庐

衷心希望我对《弟子规》的感悟传播能使更多的孩子德才相长,使更多的家庭受益。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减少浮躁气,提升人的高贵气质,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弟子规》, 并一起践行! 

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论语》不可错失的学习”,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 《弟子规》第三十八课:家长做好尽孝的榜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sc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