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读书笔记,今天再补一段思考。
我们常常会觉得还没干点什么,怎么一上午就过去了?大人也经常批评孩子磨磨蹭蹭浪费时间,“没有一点时间概念!”
父母常常让孩子列计划:几点起床,几点写作业,几点休息,几点玩,几点睡觉......做计划是需要训练的,习惯也是需要慢慢养成的,而其中的差异却是:我们究竟是为了要求孩子做到表面上对规定时间的遵守,还是通过一件一件的小事,来引导孩子形成他自己内在额觉知和习惯?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和唤醒。我想,这和教孩子管理时间的本质是一样的。
小时候玩过一些游戏,当时不过是小孩子闲得无聊看综艺节目好玩儿学的,现在看来似乎歪打正着,恰恰做到了对时间感知的训练。
比如:比赛看一分钟(或其他时间单位)能做多少事。用一个闹钟计时,在规定的时间里面做各种比赛,比如从1写到100,看谁写又快又多还不出错;比如图片挑错,看谁先找到不一样的地方更多;比如把弄的很乱的桌子或者衣箱收拾整齐.......这种专注和动手能力,竟然无形中从游戏里得到了锻炼。
再比如:比赛保持一个动作不动,看谁坚持的时间更长。通常是一开始捣乱胡闹,故意做一些鬼脸怪样子搞笑,后来好胜心被激起来,居然也真的能静下来,就像现在的打坐、静坐一样。
还玩过猜时间的游戏,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手表也不见得人人都带,想知道时间的时候会先猜,看谁猜的时间更准确。
其实那时候是因为玩的东西少,学习压力也没有现在大,父母忙也没多少空盯着作业看那,小孩子空白时间多,为了有趣才各种瞎想,于是很多快乐就从这些小小的刺激里产生。
如果我们烦恼早上叫孩子起床很困难,仅仅是因为早上6:30孩子睡不醒、偷懒不想上学、昨晚玩手机睡得迟吗? 如果我们烦恼孩子出个门磨磨蹭蹭丢三落四,仅仅是因为他懒散不操心吗?
如果我们烦恼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搞到很晚,仅仅是因为他贪玩不爱学习吗?
关注孩子内在的需求,才能给他更好的陪伴和帮助,而不仅仅是批评或管束。
有时候和大一点孩子交流,和他们分享自己上学时的糗事或者烦恼,也会谈到考前复习功课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一上午没复习多少,时间就过去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焦虑。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本想先写数学卷子,突然想起应该先把知识点梳理一遍,后来又想着是不是先看错题本更关键呢?好容易做了决定,一想我给同学A打个电话或者发个信息吧,探讨学习来着,可不是为了玩!放下手机准备专心看书,觉得有点口渴干脆去倒杯水吧,省的一会儿中断更不好。等热水的时候顺便瞄了几眼放在茶几上的杂志,回来又顺便去上趟卫生间......等真的坐下来时间已经过去快一个小时了,慌里慌张又担心上午看不完了!
有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把时间花在了哪里是无意识的,我相信成年人自己也会有不少这样的体会吧。记录一下自己做完某件事花费的总时间,有利于真正觉察自己做了什么,专注在该干的事情上的时间往往还没有干杂事做准备花的时间多!
和时间做朋友,不是简单的控制、命令,而是需要观察、思考、调整,甚至是反思、期待,在和时间的相处中找到快乐和满足感,内在的需求和吸引力会促使自己自发的调整自己的内在节律。
对于成年人来说,也需要练习试着在陪伴家人的时候暂时放下工作、放下手机,专注在和家长的互动上;练习让自己专注在当下,呼吸、静坐、吃饭、甚至是洗碗、做饭、修理什么小东西......这种专注可以让自己安静不那么焦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