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二)
----写于二十年后
妈妈就这么走了,没留下一句话,也没带走一片云彩,从开始到最后,只有不到3个月,于我,只有1个多月,真正在病床前,只有2周多的时间。没给我们填任何麻烦,甚至都没有来得及透析换肾来考验人性。就这么轻轻的走完了她的一生。只有57岁,没享过一天福。
妈妈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记忆中的妈妈已经模糊,后来的回想,觉得妈妈很少说话,只有默默地为我们付出,照顾好每一个人。
妈妈出生于山西省一个县城的大户人家,妈妈的爷爷辈是当地的富豪,兄弟三人,个个能干,县城有店,村里有地,还经营着一个按现在的说法叫运输公司。姥姥家更有钱,但据说姥姥的爸爸不争气,抽大烟,后来把家败了。
作为大户人家的长孙女,妈妈在小的时候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妈妈的奶奶是传说中的女强人,家里家外一把手,姥姥是小姐出身,长得又好看,对于女儿不是太上心,妈妈从小就跟着她的奶奶长大,温良恭俭让,贤良淑德,无论哪一个字放到妈妈身上,都不会有一丁点儿言过其实。奶奶把妈妈培养成了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心灵手巧,干净利落。
如果日子就这么下去,相信妈妈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可惜,生逢乱世,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作为一个弱小女子,更如浮萍般,经历风吹雨打,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姥爷家作为开明人士,孩子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是私塾,然后又上新式学堂 。姥爷兄弟一共4人,每个兄弟都各有各的精彩。
大姥爷在上学时,参加了“牺盟会”,也就是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最早是阎锡山和中共一起办的,但后来,就变成中共的一支铁杆队伍了,大姥爷1938年加入,是最早跟着薄一波抗日的一拨学生,后来就参军入伍,抗日、内战,一路南下,解放时是大校军衔,在西南军政联合大学当过主任,据说当时校长是杨得志。后来去了西藏军区当了参谋长,文革时因为出身不好,仕途无望,最后在石家庄军区以参谋长的职位离休。一直住在TZ老干所的联排别墅里养老。现在还活着,得有100岁了吧。大姥爷是传奇人物,据说身上有17个枪伤弹孔,本来这样的军功积累,应该是会有更高的职位,但性格不是搞政治的料,又加上出身地主家庭。所以也就没能走的更远。大姥爷和所有的进城军人一样,抛弃了家里的原配,娶了新时代的小护士,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和原配没有孩子,原配也没有再嫁,就在婆家一直终老。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吧。
我在93年实习的时候,替妈妈去看望了他,当时精神很好,很慈祥的一个老人。看不出经历过那么多枪林弹雨。但思想是老了,总是说她最小的女儿不好,也是,比我大三岁,我本科都快毕业了,她大专还没毕业,在一个5星酒店当前台,对于姥爷家这样的书香门第大户人家来说,确实难以接受。
姥爷排行老二,老三我们叫他五姥爷,因为是家族兄弟大排行,老四我们叫六姥爷。五姥爷性格和顺,做事平稳,继承了家族的事业,一直从事运输工作,后来公私合营,当了运输社的主任,一生算是无惊无险。后来一直和我们相伴,在姥爷出事的日子里,给了姥姥和妈妈很多照顾,五姥爷和五姥姥对妈妈很好,象闺女一样看待。
六姥爷是家里最小的弟弟,人非常聪敏,可惜他长大的时候,因为战乱,家道已经中落,兄弟各奔东西,因为学习好,考进了傅作义当名誉校长的奋斗中学,那个学校都是高层人士的孩子才能进去,每年只拿出少数几个名额给学习好的普通人,以视奖励,他年年一等奖学金,作为学生代表上台讲话,接受傅作义的颁奖,如果没有意外,他一定是成名成家的料。可惜的是,解放了,社会急需人才,征调他们最优秀的一批学生提前毕业,经受半年的培训,直接去当老师,培育更多的人才,六姥爷作为积极分子,去了,是自愿的还是强迫的,现在已不得知,只知道,去了,就在教师岗位上贡献了一辈子,最高做到了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而当年不如他的同学,大都身居高位,旁人每每谈及至此,都颇觉遗憾,但他自己很豁达,说也许自己也不是那块料。现在这样,很好。
最后来说姥爷,一直觉得姥爷是我见过所有人中,最有才华、最上进、最追求完美、最有性格、最有魄力,最能干,但也是命运最坎坷的长辈,爸爸每次提及姥爷,都说,姥爷就坏在那张嘴上,如果不是那张嘴,不是那个臭脾气,最小都是个县长。妈妈无论从长相、身材到聪明能干,都极了姥爷,但脾气不象,妈妈非常温柔,本来温柔是好事,可太温柔了,所有人都会来欺负你,活的非常辛苦。
姥爷和大姥爷一起在师范学校读书,同时读书的还有我的爷爷,他们几个都是好朋友。大姥爷偷偷从军了,姥爷因为年纪小一点,家里拦着,没走成,也是悲剧命运的开始,姥爷有才华,又上进,日伪时期,做过维持会的县教育局长,这也是姥爷一生中的污点之一,因为这个,汉奸这个名头就一直跟随着姥爷,但姥爷自己说问心无愧,没害过一个人,没做过损坏国家利益的事,他说,日本人也不都是坏人,也不是每个城市都会屠城,作为山西的一个小县城,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几乎没有抵抗,日本人进来后,只是过境了军队,留下几个文职人员管理,但当时的政府都撤了,整个城市陷于瘫痪状态,姥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站出来的,他的想法是,孩子总得上学,读书认字。他说管理他们的日本人也是个文化人,非常有礼貌,很客气,每次说话都会鞠躬,都会用敬语。跟电视上演的完全不同。在日本人的管理下,学校一切都照常,只是增加了一些日本的知识的学习。这种言论,放在现在,都是卖国,几十年的主流思想是宁死不做亡国奴,要奋起抗争,所有的东西宁肯烧了也不能留给日本人,但放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那是活生生的生命。政治的东西,说不清楚,抗争究竟是爱国,还是炮灰,是带领老人小孩努力杀敌,然后全部死亡正确,还是居中协调,大家都安静的生活正确。我也不知道。究竟是生命权利更高,还是国家民族大义重要。我更不知道。但只能说,没有人能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他也必将承受自己选择的命运。
在那个县城,日本人来了,又走了,然后国民党接管,姥爷做了代县长,这是老爷的第二个污点,但党国腐败,代县长没做多久,就去职了。因为这两个污点,再加上姥爷的脾气不好和心直口快,说军代表什么都不懂,再后来,被直接打成现行反革命,坐了10年牢。出来后的姥爷,再也没有翻身,做了工人。一直到老。关于姥爷的人生,我最感兴趣,但经历复杂,大家都讳莫如深,闭口不谈,只是知道一些片断,不能连成线。
再后来,就要解放了,山西是较早解放的一个省,47年的时候就开始土改了,事先得着风,家里的男人女人都带着金银细软跑了,姥姥是一直带着舅舅追随姥爷的,家里就剩了妈妈的奶奶和五姥姥和妈妈。妈妈的奶奶舍不得这个亲手打造的家,总觉的没有亏待过任何一个人,不会有大事。旧时的地主其实和现在的企业家也差不多,并不是都象电视上演的黄世仁和刘文彩,其实大都是靠勤奋、吃苦和能干起家的。尤其姥爷家,在县城是出了名的好门风,善人,姥姥曾经抱怨过,说她们做媳妇的吃的还没有长工好。长工吃剩下的她们才能吃。估计那会的长工也就是现在的公司里的骨干吧,当然待遇较好。
但没想到,朝代更迭,这次是翻天覆地,过去几千年的历史经验统统用不上,工作组进了村,当晚就直接把妈妈的奶奶绑了去村公所,让交待男人们和钱财的去向。一晚没回,第二天,早上,通知,去乱坟岗收尸。究竟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据说是被活活打死的。托付给相熟的长工后,五姥姥带着妈妈落荒而逃,去投奔提前跑了的亲人们。
妈妈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心目中,奶奶要比父母更亲。小小年纪经历了这样的波折,她表面是更加坚强了,但内心的恐惧却种的非常的深。
妈妈在大姥爷家住过几年,具体是什么时候的事,长辈们都没说,据说是因为大姥爷没女儿,把妈妈当女儿养了,估计那几年,应该是妈妈这一生最轻松,最开心的时光了。家里还留有当时妈妈和大姥爷一家拍的照片,看起来很像一家子,妈妈那时很漂亮,梳着两条长长的大辫子。身材又好,又瘦又高。放在现在,绝对是90分以上的美女,又在大城市住过,穿衣打扮,和普通小县城完全不同,一直觉得妈妈嫁给爸爸是下嫁,在这个封闭落后的小县城内,北京待过的妈妈无论从生活习惯、穿衣打扮、待人接物、说话办事,都和当地人格格不入,妈妈也没有兴趣和他们做朋友,度过了自己孤独寂寞的一生,印象中,她最看重的也就是我们几个孩子了。
妈妈很聪敏,后来上了263技校,是当时当地最好的学校了,高分毕业后分到了一机厂,是全国有名的军工厂,待遇非常好,要求也很严格。因为妈妈能干,人缘又好,即使姥爷出事,也没有影响妈妈的工作。姥爷出事后,舅舅还小,姥姥不识字,家庭妇女。家里的重担落在妈妈身上,据姥姥说,大饥荒的时候,姥姥没有饭吃,妈妈就把厂里的饭偷偷省下来,自己不吃带回去给姥姥吃,姥姥才得以活命。
姥爷和爷爷是同学,当时戏虐的给爸妈订了娃娃亲,本来也不见得是当真的事,但姥爷在牢里,家里条件特别差,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没什么人敢娶妈妈,姥爷就托人带了话,问要不要吧亲事办了,爷爷家也就同意了。我暗自猜想,妈妈心里应该是不愿意的吧。但也没什么办法。妈妈就这样嫁了,辞掉了一机厂的好工作,离开了城市,跟随爸爸来到了我们这个小县城。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不待在城市,又有好工作,姥姥说,刚开始,是爸爸到妈妈的城市工作,但半年后,奶奶不干了,说爸爸挣的钱全给姥姥了,死说活说,非得让爸爸回去。爸爸是长子得照顾家人,姥姥说,哪有给,一分钱都没见到。爸爸自己拿个小篮子吊在房梁上藏着呢。爸爸的说法是,他被单位辞退了,真相如何,无从知晓。但最终妈妈还是跟着爸爸到了小县城,开始了媳妇的生涯。妈妈也从北京-包头-县城,从大家闺秀-军官女儿-穷人家的媳妇,完成了人生的向下三级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