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2(陈海贤)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2(陈海贤)

作者: 丹思心舞 | 来源:发表于2023-04-12 15:29 被阅读0次

    从行为开启改变

    这一节将聚焦在通过行为的改变来让我们实现“知道并做到”的成长。首先,分享三个可以帮助我们行为改变的方法,分别是:小步子原理、培养“环境场”以及情感触动。

    01 小步子原理

    所谓小步子原理,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再通过不断收获的小成功积累新经验,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动力。

    “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成长目标没有错,而且非常美好,那为什么很难开始第一步呢?会不会是因为在想到要完成那么多事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呢?要做那么多事本身就是一种压力,面对压力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回避,再加上因为之前没有做到而产生的自责和内疚,就更难以开始了。

    那可以先在现行的计划上找一个小小的切口,先不同时考虑那么多事,找一件最感兴趣并最可能实现的事,比如:阅读,那每天阅读多少呢?哪怕每天固定阅读10分钟,那也是开始了第一步。当一段时间过后,每天固定阅读10分钟已经轻而易举了,就可以再增加时间,慢慢阅读就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

    通过小步子原理,我们就可以实现我们的改变了么?答案是否定的,小步子原理并不是获得成功的策略,而是行动起来的策略,目的是专注当下,做现在所能做的。

    奇迹提问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运用小步子原理,帮助自己在生活中,实现行为的改变,但往往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已经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无力中,那该怎么办呢?

    书中有个案例:一位大四毕业生,每天都打游戏、睡觉,从成绩看,很可能都毕不了业,他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作者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他想了很久说:我想回省会城市找份喜欢的工作,可是怎么可能呢?作者又问,假如你现在已经在省会城市找到一份希望的工作了,你觉得你现在需要做什么?

    他想了一下说:起码每天正常上课,吃饭,睡觉吧。作者问,那你现在能做到么?他爽快地回答:可以做到。

    不难看出,作者说的“假如你的理想实现了,那你现在需要做什么”这句话,对这位毕业生的转变有很大作用,这叫做“奇迹提问”。

    奇迹提问发挥作用的原理是:在改变的过程中,往前看,都是困难,往回看,都是方法。

    这位学生如果根据现在的生活状态来看,那离理想的生活相差甚远,那如果说现在已经实现理想的生活了,回过头来看,他所要做的最基本的事就很简单,开始执行也不会太难。

    所以,在你知道“小步子原理”后,依旧感觉第一步的行动非常困难,那么可以按“奇迹提问”的逻辑,先找到自己的目标,然后从目标往回看,看看眼下可以做的是什么,也就自然地开启了第一步。

    02 培养环境场

    开始第一步后,新行为需要持续巩固,可以采用培养“环境场”的方法。场就是含有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

    知道“场”的本质,我们可以如何应用到行为改变上呢?“环境场”就是我们心目中关于某个空间功能的假设,比如:图书馆和自习室是学习的,宿舍和家是休息的。

    解决上面的问题,可以在家里设立一个专门用来学习的空间,比如书房。因为我们对书房都有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那就是学习,所以,书房就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场”。

    03 情感触动

    更容易让行为发生改变的,是愉悦轻松的积极情绪状态,这就是利用积极情绪去推动改变,也就是情感触动

    比如想要孩子自觉学习,家长以支持、鼓励的情感支持代替指责、挑剔,让孩子体验到的情绪是愉悦、轻松,而不是自责和内疚,才能对学习的自主性有促进。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从父母不仅完美的教养方式和态度中,如果能够体会到更多爱和期待,而不是厌恶和不满,也才会更愿意自觉学习。

    前面分享和“改变”有关的主题,为什么改变很难,改变到底有哪些方法等等,接下来讨论的是,有时候一味“追求改变”也不见得真的让我们成长,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04 应对方式的改变

    改变分为内容的改变和应对方式的改变。

    有位来访苦于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生活,他的理想生活是工作收入高、又热爱、还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不断换工作,毕业三年,换了7份工作,但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他说我一直在努力改变,反倒越来越焦虑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案例中的来访,看似在很努力的改变,但并不知道他改变的方向在哪里,他只知道眼下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通过换份工作这样的“改变”来回避当下的焦虑,显然,这样的改变很难收获想要的结果。

    也许你会说“他想要一份收入高,又热爱,又能实现价值的工作”就是他的方向啊,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初入职场的人都知道,最需要的就是积累经验,但是他的做法却是不断地换工作。

    对于他来说,一直通过“换工作”改变,每次改变都是因为没有像期待地那样实现目标,而产生焦虑,为了逃避这种焦虑,而去换工作,这是内容的改变,内容的改变尽管是看得见的改变,但对成长并没有益处。

    而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应对方式的改变。

    如果这位来访者,在做第一份工作时候,遇到很多困难,看起来他的目标方向遥不可及,他也因此感觉焦虑迷茫,这时候如果他不是通过“换工作”来逃离,而是直面这份焦虑和迷茫,在这份工作上直面困境,深耕业务,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用“换工作”逃避内心的焦虑,这是他熟悉的应对方式,即便这种内容上的改变发生了很多次,也并不能真的帮助自己达到目标,因为新工作很快也会让他感觉迷茫和焦虑。那要实现真正的改变,就要走出“遇到焦虑迷茫就回避”的熟悉模式,换一种应对方式:直面焦虑和迷茫,在同一份工作上精进。

    因此,我们很多时候“追求改变”却不会成长,是因为我们总是”追求内容的改变“,而追求内容的改变”会成为我们逃避成长的借口,如果想真正的成长,我们需要“追求应对方式的改变”,那就是通过直面行动中的困难和阻滞情绪,找到方法付诸行动。

    在我们遇到内心难以承受的情绪时,难以接纳,比如演讲之前紧张,那么内容的改变可能就是选择不参加演讲了,那结果大抵是我们不会在演讲能力上有所进步。

    那应对方式的改变就是去觉察这些紧张,紧张是因为担心自己忘词,或者讲的不好被嘲笑等,那会选择在下次演讲之前做各种充分的准备,这就是用现实行动来克服紧张情绪。

    觉察和直面紧张情绪,最后找到了方法,用更充分的准备来面对紧张,这能帮助我们真正的成长。

    在这一点里,简言之,就是找到内心真正需要直面的困境是什么,然后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表面内容的改变让自己看起来好像在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2(陈海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fa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