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典相伴,你会一路花香!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夜雨国学讲堂”。今天我将和大家继续学习《三字经》,寻找那些千古不变的教子智慧。
01经典重现
1.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3.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02谈古论今
这三句经文,主要是阐述“礼仪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中华民族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其中最主要的礼仪有“孝”和“弟(悌)”。“孝”是指对父母亲的,“百善孝为先”讲的也是“孝”的问题。“弟(悌)”的意思是尊重、尊敬,“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讲的就是“悌”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1.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句经文中,我更看重的是“少时”二字,古语有云“从小看大,三岁至老”,教育孩子“明礼”的最佳时期是孩子上学之前,三岁之前是对孩子说“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之一。
作为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不良表现,而且力争将孩子的不良表现彻底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一次挑食,一定要饿他一顿;第一次耍脾气,一定不能让他得逞;第一次伸手打长辈,你一定要打他的手;第一次骂人,你一定要掐他的嘴。不要认为小孩子不懂道理,原则性的错误,什么时候犯都应该得到惩罚。
当前有很多家长苦恼:孩子听老师的话,不听家长的话。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从小时候起,在你面前犯错误的成本太低了。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经文讲的是,东汉人黄香九岁替父亲暖被窝的故事,属于“二十四孝”之一。我感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于“孝”的三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是,孝父母不要等到父母亲上了年纪之后,正所谓“孝在当下”,千万别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小孩子也有小孩子孝的方法,说到这里,我又在脑海里再现央视那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第二个道理是,孝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孝。我把孝父母看成两个层面的孝,第一层面是“孝其身”,确保父母亲上了年纪之后衣食无忧、病榻前有人照顾等。第二个层面是“孝其心”,确保父母心情舒畅愉悦。那些经常让父母亲操心劳神的人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孝顺的人。我经常和学生讲,把学习搞好,把纪律搞好,在校少挨批评,让父母亲少操心,也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孝顺。(但很惭愧,我其实也是一个很让父母亲操心劳神的人,写到此处,心理很不是滋味。)
第三个道理是,孝父母绝不是挂在嘴上的孝,而是要做好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这是我非常看重的两条教子原则。细节之处彰显大问题,做父母的不能剥夺孩子生活中孝父母的机会。菜要父母先吃、门要父母先出、父母休息的时候不许大声讲话、父母烦闷的时候不能若无其事、父母劳累的时候要学会分担等等,只有从小时培养孝父母的意识,才能培养一个真正孝顺的好孩子。
3.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经文讲的是,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现代,每个家庭孩子就那么一两个,再读这个故事,虽然有点局限性,但意义依然重大。
很多孩子都应该学学“怎样和自己的伙伴(兄弟姐妹)相处”。不尊重友爱伙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是自私的表现,这样的人朋友会越来越少,即使有朋友,基本上也是一些“假”朋友。
实际上,要想学会尊重友爱,先要学会“吃亏”,孔融吃小梨,大梨让哥哥,不就是吃亏吗?在我小时候,父亲经常教育我说:吃亏是福,吃小亏占大便宜。父亲说的,虽然不完全为了教育我学会尊重,但现在看来,我的确用吃亏的处世哲学,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同时,要想学会尊重,还要学会“忍让”,什么都不能“忍”,什么都不能“让”,事事都得顺着自己的心思来,事事都得满足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你身边的人会越来越疏远你。
我家“子行少爷”在交朋友这件事上,我是拿了很多指导意见的,第一,经常不听老师话,不守学校纪律的人,不能交;第二,经常嘲笑欺辱同学的人,不能交;第三,经常背后说同学坏话的人,不能交;第四,经常和同桌、前后位闹别扭的人,不能交。总之,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不能交,至少是不能深交。
03干货盘点
各位朋友,今天和大家主要分享了《三字经》中提到的“礼”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孩子要懂孝和悌!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尊重师长和同学,能够做好这两点的孩子,成长之路一定会顺利很多。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人生的起跑线有两条,一条是智商起跑线,一条是情商起跑线。从小培养孩子“孝”和“悌”,才能帮孩子赢在情商的起跑线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