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怎么一天都在忙活呀,不累吗?”
“没办法,闲不下来,就喜欢给自己找罪受。”
上面一组对话,经常出现在我跟朋友的聊天中。
忙碌、闲不下来、喜欢找罪受,成了我身上最显眼的标签。
大学的时候,我几乎不怎么待在寝室。
每天要么忙着参加各种活动,要么行走在兼职的路上,要么独自一人窝在图书馆6楼看课外书。
除了晚上睡觉以外,白天,如果在寝室待上两三个小时没事做的话,那我一定闷得发慌。
宁愿一个人坐上公交到处瞎逛,也不愿意待在房间里。
对于我来说,闲下来什么事都不干的话,等于要了我半条命。
02
喜欢死命给自己找事做。
每次周末,我姐或者朋友问我在干嘛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在忙着写文章。
这个时候,他们总会来一句:“周末也不休息的吗?”
接着,我会发过去两个无奈的表情包,回他们:“不想休息呀,闲不下来,还是活得充实点好。”
大学的时候,我就习惯性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对着天花板,先回忆一下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事,然后在脑海里推演出明天的生活安排。
一般情况下,如果早上就两节课,那么,9点下完课后,我不会立马回到寝室,而是会到图书馆找一些专业书籍来看,提前把以后要学的知识点,熟悉了。
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利用时间阅读历史、经济、文学等方面的课外书籍。
不懂什么,就越想看什么。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在一家快递公司做兼职,每天晚上8点多才下班。
回到寝室后,总觉得太早,于是干脆一个人骑上自行车到图书馆看书。
那个时候,学校图书馆晚上9点就关门,而我一般八点半才能到达图书馆门口,所以看书的时间寥寥无几。
为此,我还给校长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希望他能延迟图书馆闭馆时间。
在几天后,很荣幸获得了校长的回信。
不过,可惜,他实行的原则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前几天听一位学弟说,学校现在启用了新图书馆,晚上到11点才闭馆。
你瞧吧,我就是那种半分钟都没办法让自己停下来,每时每刻都得给自己找事做的人。
03
我始终坚信着一句话:如果做一件事,让你感到难受的话,那就证明你在进步。
虽然听起来蛮鸡汤,但观点还算正确。
就拿写文章来说吧。
我总喜欢不断尝试各种文体。
如果一篇文章,我很连贯地写出来,中间没有停顿的话,那么,我就会问自己一句:“是不是这种文章写得太多了?太熟悉?”
相反,如果一篇文章,每写几句就卡壳,整个人非常难受,要不断停下来思考的话,那么,我反而会更有动力写下去。
写文章如此,做其他事情,也同理。
不让自己停在舒适区里,不愿意重复做同一件事,不想让自己觉得“爽”。
就像大学从事兼职那会,许多重复性劳动的兼职,我做一次就不想再去第二次了,觉得没有挑战性。
当然,这里不是否认重复性劳动兼职的意义。如果从大学生赚钱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工作。
但是,如果从个人进步方面来考虑的话,很多兼职,体验一两次,就够了。
多从事一些创造性工作,多让自己感到难受。
04
我把自己这种“闲不下来的性格”称之为“主动型人格”。
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喜欢主动去解决问题。
有人问我,你这种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个人认为吧,主要还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从小到大,我爸跟我爷爷,都是那种闲不下来的人,每天忙忙碌碌。
有时候,即使没工作,他们也要给自己找事做。
正是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我最终也形成了同他们一样的性格。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尤其重要。
记得以前大学一位老师说过,人生越往后,家庭对于你的影响会越深。
以前没感觉,步入社会后,体会愈发深刻。
05
微信上加了很多读者,时不时会收到留言,问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每天都很颓废怎么办?感到迷茫该怎么办?
说真的,你有时间来问这些问题,还不如赶紧去找点事做。
让自己忙起来,自然不会有时间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
如果不知道忙什么,那就做最简单的事吧——读书。
什么类型的书,都读一些。读多了,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我以前就是这样,一开始什么书都读,后来读多了,发现自己偏爱经济类书籍,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
忙起来,是解决所有烦恼的武器。
坐着空想,瞎担心,问题永远都无法解决。
06
最后。
想借用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作为结尾。
蔡崇达的《皮囊》一书里,阿太说:身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趁年轻的时候,多做点让自己难受的事,多折腾折腾,别轻易让自己闲下来。
越闲,越慌;越忙,越坚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