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
本系列文章总体上是有些随笔性质的,根据平时经历和思考总结而成,从前到后的特点是个人情绪逐渐减少,客观分析逐渐增多,短短几千字有时候难以同时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办”两个问题,所以我把精力尽可能集中在“是什么”的问题上。“怎么办”的问题简单说来是如何自处的问题,这就留给大家见仁见智吧。
1.劣币驱逐良币
在货币制度演进的过程中,从16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80年代,欧洲各国纷纷实行了金银复本位制(即金币和银币同时充当货币流通于市场),其中在双行本位制度下,国家将金银兑换比率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使金币和银币的交换比率不受市场上金银价格波动影响。即金币和银币是按法定比价不一致,导致市场比价较高的货币会被熔化并退出流通领域,而市场比价较低的货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因为被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也被叫做格雷欣法则。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格雷欣法则中,前提就是劣币和良币的法定价值比例不变。在社会和生活中,就是因为没有形成对好的行为(良币)的激励机制,更没有形成对不良行为(劣币)的有效惩罚机制,从而形成了巨大的不正当获利空间。
只要这样的环境一天不变,良币就永远会被劣币驱逐、淘汰。更为可怕的是,部分良币为了生存会朝着劣币转变,社会环境将愈加污浊;随着良币越来越少,劣币之间的竞争蚕食就会更加激烈,不良行为会进一步升级变的更加恶劣。
很多人看到类似的现象,都会定性为“劣币驱逐良币”,认为污浊的环境要远离,污浊的环境里净是污浊的人,其实并不妥当。这样讲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很难自由地选择环境,更多的是适应,二是人性复杂,难以用一点而概之。
真正恰当的表述,是“劣品驱逐良品”。品,就是品格、品质。坏习惯容易沾染,臭毛病容易养成。久而久之,一个端正清爽的人,逐渐地成了猥琐污浊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这个体制内,奇怪的矛盾导向造成的。
这个体制对人的奖励是早日离开,是“脱坑”,是“上岸”。但是踏实肯干的得不到实惠,更加走不了,反而油腻乖张的总能落得清闲,甚至违法乱纪的能够“早死早超生”。领导很难明察秋毫,甚至说出“要想走,好好干”的话来,试想一下,干的好的和违法乱纪的一个结果,都是走,并且实质上没有区别,这难道不是矛盾导向么?金银定价一样,领导看不上的能早走,看的上的排队也走不了,逐渐地,让领导看不上的品质就越来越多。
2.矛盾导向
第一部分我们找到“矛盾导向”这个价值导向问题,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
案例1.认真和不认真结果一样,甚至不认真更省事。
A班里举行摸底考试,甲同学平时认真学习,努力备考,乙同学平时旷课打游戏,临时抱佛脚,考核组到了以后为了照顾A班级面子,公布了考试范围,甲乙两位同学都开始按照单位准备,结果考了一样的分数。这个结果降低了甲同学平时付出的价值评判,更让丙同学和丁同学认识到,平时不必学,临时有范围。
案例2.高效和低效结果一样,甚至低效更轻松。
B公司一个业务部门有两个职员,甲职员效率高,能够很快完成老板的任务,乙职员效率低,总是在deadline之后才迟迟上交。但是B公司架子大,整体运转低效守旧,刻板繁琐,高效在这里没有意义,甲职员由于效率高,单位时间内被赋予了更多的任务,乙职员效率低,反而一天只做一件事。逐渐地,甲职员反复练习,放弃了高效的理念,逐渐学会了磨洋工。
案例3.专业与非专业地位一样,甚至非专业总是指挥专业。
C机构是一个科研部门,但是领导是外行,有一些专业人员在,每当做决策的时候,领导总是一意孤行,从来不听指导意见,甚至只是简单询问,或者不给调研时间,或者没有创造条件,久而久之,专业意见逐渐被雪藏起来,专业人员闭口不言,开始对领导“听之任之”。科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态度,不是少数人的玄学,而是普通人的工具。
案例4.干的多和干的少拿一样的钱,甚至干的多不如干的少的,少干的拿钱多其实变相增加了自己单位工作量的薪酬。
D工厂里,按照职级发钱,厂工拿一样的钱,工头拿一样的钱,门岗拿一样的钱。不好好站岗的门岗,和好好站岗的门岗,工资是一样的,“好”成了负担,因为好没有得到鼓励,不被鼓励的好,逐渐会被“不被批评的坏”驱逐。
我们仅举以上四个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矛盾导向是相似的,而且都有格雷欣法则的影子在。良币被驱逐,是因为定死的比价,价值得不到体现,自然就会逐渐消失。这里容易造成一种误解,因为通篇在谈问题,给大家一种只看到问题的感觉,这样去写,让人对世界失望,所以有必要站出来,强调一下,这种写法,指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在长时间、多单位的观察中得出,并非一个具体单位独有。另外,上文强调过“品”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并非简单的对人分类(比如好人,坏人,善良,邪恶),而是超越人,来到品在人身上的体现去分类。
3.混子是怎样练成的
在这里,我们需要借用生理学心电活动的概念,代偿与失代偿。
如果假设一个机构或者体制的总工作量和任务是恒定的,那么在工作量和任务分配方式其实影响着每个具体人员的工作体验。这种分配有些是人为的,有些是自然而然决定的,我们称为“业务归属”,那么总会存在一部分部门任务量重,而另一部分部门任务量轻的客观现象,这一点无可厚非。问题是,部门内部继续划分,是具体的人在负责,由于前面矛盾导向的存在,一部分人形成了“总会有人干”或者“谁都可以干”的想法,在缺少沟通,缺少交接的前提下,他们堂而皇之地离开了本职岗位,走入“混子”的行列,他们的工作量就开始由其他人负责“代偿”。短暂的“代偿”是一种调节,但是同样因为“矛盾导向”存在,“代偿”经常会长期出现,任务量更多的人自己出现了“失代偿”,即他们无法长期去做超出本职范围的工作。于是,这个恶性循环里的产物诞生了——混子。
要知道,即使是朝鲜冷面也是分等级的,混子也分为小混子,混子,大混子和超级大混子四种,这里作为区分的不是年龄,而是程度,是长久养成的态度和习惯。小混子为了代偿,偶尔偷偷懒,放放水,混子则是开始笃信“混”的哲学,逐步实践,大混子已经开始相信“世上没有不混的人”,而超级大混子,已经完成个人核心价值观改造,并且持续的向外传递这种“混”的能量了。
我们经常说,“那有什么轻松前行,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而已”,其实机构运行也是如此,工作能够有条不紊顺利开展,离不开那些始终坚持的人,他们代偿了混子的工作,他们保证了体系的运转,他们默默无闻,他们是顶梁柱。
4.后记
本文的总体意图,是将工作中的观察进行总结,在归因过程中,发现了同格雷欣法则的相似性,于是进行了对比。
矛盾导向部分,是试图解释一些群体“怪现象”和“怪人”的。很多被异化的人并非自觉,只是一点点被环境所影响,错把不正常当成正常,把低效不以为意。
混子是怎样炼成的,其实是通过前两部分得出的结论,混子就是在矛盾导向的环境中,按照格雷欣法则,人性品质上积极的部分逐渐被消极的部分驱逐而形成的。
我们应该看到,群体中的多样性,即使是批判现实的文章,本意也并非逃避,厌世,反而想引起大家的思考,毕竟我们永远不能否认,这个群体里也走出了很多厉害的人,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们在哪里都不会变成混子,他们对美好品质的坚持和践行,是发自内心的,是深沉有力的。
机关杂谈(六)——矛盾导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