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子》记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这三个人在对待纣王无道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孔子给予的评价都是“仁”,那何为“仁”呢?
《史记集解》给出的答案是,“何晏曰:‘仁者爱人。三人行异而同称仁者,何也?以其俱在忧乱宁民也’。”东汉的史学家何晏认为这三个人都有忧国爱民的情怀,称得上“仁”。
之前提过殷末三仁中的两人(微子和比干),现在就说说箕子其人,在纣王无道的情况下,他有何不同于其他两位的做法?
《史记索隐》记载,“箕,国;子,爵也。‘司马彪曰箕子名胥馀。’马融、王肃以箕子为纣之诸父。服虔、杜预以为纣之庶兄。
关于箕子其人,大家的认识是一致,但是在他的人物关系上有分歧,东汉的马融和三国曹魏的王肃认为箕子是纣王的叔父,而东汉的服虔和魏晋的杜预则认为是纣王的兄弟。
箕子劝谏纣王无果,他无法像微子那样一走了之,他心系国家;他也不想像比干那样以死劝谏,他想保全自身,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再不挤也要和这个国家共存亡。所谓的爱之深,痛之深,就是这样吧。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第一次使用象牙筷子时,箕子就感叹说:“他既然能使用象牙筷子,就必然会接着使用玉杯;使用玉杯,就必定想得到远方珍贵奇异的器物来享用了。车马宫室的逐渐豪华奢侈就从此开始,不可救药了。”
纣王荒淫放纵,箕子劝谏他,不听。有人对箕子说“:可以离开了。”箕子说:“作为臣子进谏,君王不听就离开,是显扬君主的过失而取悦于人民的行为,我不忍心这样作。”
于是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去当奴隶,从此隐居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悲怀,所以他的琴曲流传下来叫《箕子操》。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