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祝你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
“祝你们也早日找到合适的人,以后常交流“
退出微信,放下手机,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总算是还算委婉地回绝了这个offer,没有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不过心里确实还有点小可惜,因为拒绝的这个offer从行业地位、发展阶段、工作内容、leader、文化氛围、薪酬待遇等方面都还算不错,在创业公司里绝对算得上一流,很有可能再也找不到像这样各方面都刚刚好的offer了。
7月15号,我默默的往日历上画上一个大大的红圈,因为去年这一天我独自一人,提着重重的行李箱踏上了北京的土壤,成为了千万离乡打拼的北漂中的一员,而今天刚好满一年,整整365天。这一年,我的经历普通但还算丰富,从顶着毒辣的太阳奔波于高耸入云的写字楼求职,到早晚高峰像浪花一样被拥挤的人潮挤进地铁,再到无数个独自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寂静夜晚。如今回想起来,似乎也没有当初想象的那样艰难与不堪,可能也是我变得成熟和释然了吧。
还有一个多月我工作就刚好满一年。是的,由于比较挑剔,去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工作。在确定了加薪基本无望,而且对目前公司和工作都早已厌烦后,我又开始更新简历了。根据去年的经验,每年的7-8月份其实并不好找工作,因为很多没能通过校招进入心仪公司的应届生也要和你竞争那些经验要求较低的岗位,而且往往愿意接受更低的薪资水平,导致竞争更为激烈。所以这次主要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判断一下目前行业的整体环境和就业形势,再为金九银十这个真正的跳槽季做准备。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去年这个时候找工作简直可以用被无情碾压来形容,甚至一些前景、待遇都非常一般的小公司都以没有经验为由把我拒之门外,所以这次也有想要试试自己的实力,最好能一雪前耻的想法。
拒绝的这个offer其实是面试的第一家公司,完全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结果却出奇的顺利。第一轮几个问题下来就能感受到面试官的真诚与欣赏。第二轮下来基本确定这个offer算是到手了。这家公司做的是大学生市场,细分领域的TOP2,与TOP1基本算是平分秋色,B轮早已融到了足够的资金。我的岗位是负责一个新的针对大学生职场发展的业务,涉及到产品的后期变现,绝对是最有前景最重点的部门。具体的工作内容刚好就是写公众号+活动策划,算是比较满意了。因为我本身就在写职场领域的公众号,所以文风和写作经验其实还挺适合这个工作,肯定能得心应手。活动策划还能提高我在运营方面的能力,对副业也有一定的帮助。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待遇方面,工资行业内中上水平,比我现在的工资高了50%,还有的包三餐和不菲的房补实在是大多数公司没有的福利,足够让我告别每天挤地铁却仍是月光族的日子。本来已经差不多准备接受了,但是终面的最后几个问题完全打乱了我的思绪,使我开始重新考虑这个offer的价值。
“你的长期职业规划是什么”
虽然早已经历过无数次面试,对这个问题也有了一个标准却不失亮点的回答,但那一瞬间我还是愣住了,原本应该脱口而出的语言却怎么也说不出来,难道是因为太过违心?
这一年,我所在的公司可谓是风雨飘摇,历经多次业务转型与制度变革。我的工作内容也一直在换,大的方向已经换了3个了,差不多把所有与运营有关的工作都做过一遍了。虽然竭尽全力但还是无法阻止用户数据的持续下滑。究其原因,还是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非常准确而亮点十足的定位与通盘的规划,导致后来的转型、变现都是困难重重。从个人方面,我的履历肯定是不太好看了,需要业余的自媒体经历来弥补。但是,这也给了我一个经验教训: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最开始的长远目标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线路的终点,只要你知道终点在哪,即使中间绕了很多弯路最后也能安全到达,但一旦最开始的终点线就是模糊不清的,反而容易在过程中迷失自我,甚至偏离了最初的路线,所谓的不忘初心应该也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当我重新考虑了对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发现这个offer有那么几点并不是太合适。
1
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面试问题上,我当时实际上回答了一句目前很流行的“全栈运营”,就是从产品策划到运营推广,从用户留存到商业规划,成为全方面的运营人才。但其实,我真正想做的是自己创业,而且很想在新的领域,比如AI、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甚至是还没出现的新风口等。所以,对我来说,相对理想的公司应该是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及科技信息,有助于开阔眼界、培养前瞻性的企业,比如创投、媒体、新技术的创新型公司,教育行业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有必要考虑那么远吗?这个问题我也经常在思考,毕竟这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年代,再多的未雨绸缪可能都抵不过黑天鹅。但是,纵观历史,所有的成功企业似乎多多少少与曾经的选择有那么一点关系。
最热门的独角兽摩拜的CEO胡炜炜在创立摩拜前做了近10年的汽车媒体。
前段时间刚完成7000万美元巨额D轮融资的探探的创始人王宇在成立探探之前,运营了7年的时尚社区,虽然最后这个项目失败了,但是探探第一批高质量的种子用户几乎全部来自这个社区,帮探探完美地完成了冷启动,
正如乔布斯的那句:你人生的每一个经历都是有用的,你在向前展望的时候不可能将这些片段串联起来,但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段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联起来。
所以,如果一开始就目标明确,不妨每一步都尽可能向目标靠近。
2
还有一个从来没有遇到的面试问题也让我沉思了很久:你想从这个公司得到什么?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告诉我们要做什么,却从不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像毕业季好多人扎推考研,但是是为了什么呢?真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是仅仅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亦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什么,没有思考过对未来的帮助,甚至从没想过未来应该是什么样。
在棋局上,真正的高手往往走这步棋的同时琢磨着后面双方三步棋以内的变化,以便作出应对,所以这步棋的目的非常明确。同样,一旦我们弄清楚自己几年之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哪怕就是做做美梦,想象一下自己理想中的生活,都会使你对自己的认识更全面,对未来更清晰,从而帮助你做好当前的选择。
进入一家公司的目的,无非就是能力的提升,工作经验的积累,人脉,相对满意的薪水这几个方面吧。
我的这个offer需要我做的是从0到1,甚至到100,对能力的培养更为全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肯定会更辛苦一些,有风险也有机遇,一旦做成会为简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失败的话就又是一段不值得一提的工作经历。
而在写作上,我偏爱精深而专业的内容,包括对这个公众号的原则就是烂大街的观点我绝对不再写,只写别人从来没有写过的。再简单一点,其实我是希望工作中的写作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比如行业内干货、人物特辑、某些现象的深层次解读等。而针对学生的公众号恰恰要求在我已有的基础上还要再浅显一些,毕竟学生群体的认知和阅历都相对较浅,并不适合把内容写得太深。所以,工作本身无法与副业形成一定的相辅相成。我是写职场领域的,这个领域文笔只是一部分,到最后拼的肯定是认知和思维层面的竞争,而这2个层面与阅历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你越多接触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经历越丰富越好。从这个角度来说,单纯与学生打交道甚至会使我的写作陷入一定的局限性。
在人脉积累上,小公司规模较小,业务也没有大公司那么多,平台光环没有那么大,也是存在一定的劣势的。
在决定进入一家公司之前,想明白能从公司中获得什么,自我的成长?更多的社会资源?宝贵的经验和技能?清楚了这些问题,你的工作态度都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干劲。
3
是否接受offer还需要考虑的就是成本与潜在的风险。
毕竟是第一个offer,拒绝掉这个,我还有其他机会。金九银十还没有到,很多大公司、热门公司目前的岗位并不多。况且我目前的自媒体副业也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如果能在短期内突破瓶颈又能为求职增加砝码,说不定能碰到更好的机会。
沉没成本就是会损失一定的精力与金钱、还有时间。此外,有可能等到9月份还是进不去理想的公司,甚至连条件与这个offer差不多的都找不到,这是拒绝这个offer的潜在风险,深思熟虑后我还是觉得风险属于我承受范围之内,而潜在的机会成本还是大于沉没成本,所以,最终还是爽快的拒绝了。至于到底值不值得,就让时间去证明吧。
最近写作一直陷入了瓶颈期,所以想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给大家一些启发,我从15年开始找实习、到去年毕业季,再到今年准备跳槽,面试的公司超过了100家,但如此仔细的分析是否接受offer确实是第一次,也让我对职业规划有了新的理解,大家如果有其他的想法不妨踊跃留言,一起讨论,因为我现在还是比较纠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