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点赞思维逻辑框架。
——————————【生活状态】——————————
概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好多社交平台的评论区,被点赞数最多的,竟然是在抱怨自己无能为力。
什么叫抱怨自己无能为力?
例子1:有人问,怎样赚钱?
然后,我们展开评论区,去看评论区的评论,点赞数最多的,往往不是那些真正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赚钱的方法帖子,而是那种,以自己为例子,然后诉求赚钱难,然后就开始抱怨,平台不好,时代不好,时机不好,等等。就这样,明明是求方法的帖子,但最后,就成了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然后,我满足了的状态。
例子2:有人问,怎么搞好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怎么提升双商?
然后,我们展开评论区,点赞数最多的,往往是那种,我很直,我伤人但我很善良,我无恶念,因此,我无需改变,错的是这个世界,我没错,我很好。原来,有很多人跟我一样,这样我就平衡了。
例子3456……求不再痛苦的方法,求得到所爱的方法,求得到谅解的方法,等等。
其实,任何情绪的背后,都隐藏了无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解决的困难。
可是,这样就真的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了吗?
没有!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我们就像一个只记吃不记打的孩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困难,然后解决不了,寻求解决办法,找不到,算了,回去继续生活。
所以,我们到底是通过获悉方法,改善自己生活的?还是来同病相怜,报团自怨自艾的?
—————【点赞抱怨多的思维逻辑框架】—————
1、生活中遇到问题了,找自己大脑里已知的方法,没办法解决。
2、通过问别人,获得别人在某一方面的处理方法。
3、发现有人回答了处理方法,然后仔细一看,条件太难,自己没办法满足,于是,忽略。
4、继续找另一些人的处理方法,发现,这哥们儿跟自己一样,也在苦恼这个问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点个赞。
5、找了半天,没找到办法,算了,看大家都在苦恼这个问题,反正不是我一个,我还纠结什么?而且,既然有这么多人苦恼这个问题,那么,这就证明,这个问题不是仅依靠我能解决的,那么,是依靠谁能解决呢?是依靠比自己厉害的人。
6、我明明跟那些厉害的人一样,也是人,我不觉得自己差在哪里,但是,凭什么他们行,我不行,原因在哪儿?
7、找到原因,一定是平台不公平,时代不公平,也就是说,不是我的错,是这个世界的错。
8、既然是这个世界的错,那么,我一个个人,还怎么解决,我就不用解决了,就这样吧,该吃吃,该睡睡。生活,回到之前的样子,没有任何改变。
9、同性质的问题又在生活中,通过另一种方式提醒我,我这个问题还是没解决。
10、于是,我又开始从自己的大脑找既有的方法,没有。
11、于是,我又去询问别人。
……
就这样,我经过了无数次的循环,我痛苦。
但是,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如果不是,那么,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改变思维逻辑框架】———————
其实,在这个思维逻辑框架中,出发点和目标地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明明我们想要生活地更好,却不知道为什么,结果就变成很不好。因此,一旦我们知道自己掉进了思维逻辑框架的陷阱中,就需要针对这个思维逻辑框架,进行强制干预。
1、明确最终目的,到底是想要享受情绪上的自我哀伤还是想要享受生活问题解决的快乐。
是的,你没看错,的确是享受,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确是很喜欢享受哀伤和痛苦。比如,有人就很喜欢看很虐很悲伤的影视剧。这种人的口号是虐虐更开心。
对此,必须要明确,自己是否也要像影视剧中的主人公那样过颠沛流离起伏跌宕的生活,如果是,那请继续,如果不是,那就需要坚定最终的目的是享受解决生活问题的快乐。
2、保持对方法追寻的专一性,跳出情绪。
我们会发现,【点赞抱怨多思维逻辑框架】中,第三步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偏差。在第三步中,我们在方法和情绪中,毫不犹豫地舍弃了方法。这与我们最终的目的相悖。因此,干预思维逻辑框架就需要在这一步提高注意力。
必须有意识地改变自己不自觉地选择情绪选项。保持我们对解决方法的专注度。
3、改变懒惰思维。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第三步中,多数人之所以忽略方法,①有的是因为压根不信;②有的是因为觉得对方说的方法太难,自己操作不了;③有的是因为这些方法自己以前尝试了,但是没用。
①是思维懒惰,只喜欢用自己以前的思维逻辑框架,因为用得熟,不费脑子。
②是思维懒惰+行为懒惰,难易是一种感知类的词,所谓的难无非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增添了一些元素。
③是行为懒惰,以上尝试了,可以再尝试别的方法,所谓的一步登天,看着很好,可脚都不着地,心都是浮的,经不起考验。
对此,我们需要:
①别管对方说的是啥,先不做判定,而是把这个方面的多个人的答案放在一起,找异同点。
②根据异同点,总结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案,执行。
③给“干”这个动词留多点时间,而不是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想”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