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年到1074年,苏轼在杭州三年的通判期结束了,不等朝廷发令,他主动申请去密州当太守。这可出乎人们的意料,苏轼脑子进水吧?
杭州通判虽然薪水不高,那也是繁华都市朝廷命官,出入都是舟楫画舫,虽不是天天下馆子也是经常有宴席约请,有歌妓弹琴唱歌助兴,还有如惠勤这样的朋友聊天述志。
密州即现在的山东诸城,当时属穷乡僻壤,与杭州可谓天壤之别。满眼望去,住的是木房草屋,地上长的都是苘麻、枣树、桑树,很多地方还是荒野,根本没有人愿意来这里当官。那苏轼为何来这儿呢?
当时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后期,朝廷中吕惠卿之流借变法之名排除异己,朝廷里一片乌烟瘴气,苏轼不免升起忧国忧民之心。作为文人,他渴望看到世间各地百姓的真实生活;作为官员,他想与民同甘苦,解决百姓之忧。另外,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当官,他们多时不见,甚是想念。密州离济南很近,有250公里,可以与苏辙见面。
来到密州,正赶上闹蝗灾。黑压压的蝗虫如一片黑云飞来落在叶子上、庄稼上、树上。农民欠收,饥不择食。苏轼一边上奏朝廷请求发放赈灾款,一边给百姓开仓放粮。
他回家后,厨房都空空如也,便和好友刘廷式去外面挖野菜,发现一个废弃的菜园,居然种着枸杞和菊花。这两位乐天派一边调侃一边塞进嘴里吃了起来,还摘了一些回家去。
一次,苏轼在拾野菜的时候捡到一个弃,。那婴儿显然刚出生不久,被包裹着放在城墙下。他看着那个小生命,深深感到百姓的生活困苦。他把婴儿带回府衙,命令官员们都出去寻找弃婴,并把这些婴儿分别放到各家抚养,按月发放抚养费。两年间救活了几十名婴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