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13)苏轼131/40

作者: 山谷野百合 | 来源:发表于2023-01-12 22:07 被阅读0次

1071年到1074年,苏轼在杭州三年的通判期结束了,不等朝廷发令,他主动申请去密州当太守。这可出乎人们的意料,苏轼脑子进水吧?

杭州通判虽然薪水不高,那也是繁华都市朝廷命官,出入都是舟楫画舫,虽不是天天下馆子也是经常有宴席约请,有歌妓弹琴唱歌助兴,还有如惠勤这样的朋友聊天述志。

密州即现在的山东诸城,当时属穷乡僻壤,与杭州可谓天壤之别。满眼望去,住的是木房草屋,地上长的都是苘麻、枣树、桑树,很多地方还是荒野,根本没有人愿意来这里当官。那苏轼为何来这儿呢?

当时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后期,朝廷中吕惠卿之流借变法之名排除异己,朝廷里一片乌烟瘴气,苏轼不免升起忧国忧民之心。作为文人,他渴望看到世间各地百姓的真实生活;作为官员,他想与民同甘苦,解决百姓之忧。另外,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当官,他们多时不见,甚是想念。密州离济南很近,有250公里,可以与苏辙见面。

来到密州,正赶上闹蝗灾。黑压压的蝗虫如一片黑云飞来落在叶子上、庄稼上、树上。农民欠收,饥不择食。苏轼一边上奏朝廷请求发放赈灾款,一边给百姓开仓放粮。

他回家后,厨房都空空如也,便和好友刘廷式去外面挖野菜,发现一个废弃的菜园,居然种着枸杞和菊花。这两位乐天派一边调侃一边塞进嘴里吃了起来,还摘了一些回家去。

一次,苏轼在拾野菜的时候捡到一个弃,。那婴儿显然刚出生不久,被包裹着放在城墙下。他看着那个小生命,深深感到百姓的生活困苦。他把婴儿带回府衙,命令官员们都出去寻找弃婴,并把这些婴儿分别放到各家抚养,按月发放抚养费。两年间救活了几十名婴儿。

相关文章

  • 宋元(13)苏轼131/40

    1071年到1074年,苏轼在杭州三年的通判期结束了,不等朝廷发令,他主动申请去密州当太守。这可出乎人们的意料,苏...

  • 宋元(7)苏轼125/40

    中岩书院,因位于四川眉山青神县中岩寺上寺的翠微峰下而得名。苏轼曾在这里读书。这里超脱世外、清幽秀美,怡人性情,滋养...

  • 宋元(10)苏轼128/40

    公元1061年,苏轼去陕西当官,带着妻子王弗一同前往。这里属于西北地区,饮食、气候、水土都有诸多不适应,他们就像一...

  • 宋元(8)苏轼126/40

    自从苏轼来到中岩学院,王方在家里也经常提起苏轼的名字,王弗对苏轼也渐生好感,这次“唤鱼池”起名事件更让两人距离拉近...

  • 宋元(9)苏轼127/40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和两个儿媳从眉山来到了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那时苏辙也新婚不久,两对小夫妻和...

  • 宋元(11)苏轼129/40

    王弗去世后,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在宋代女子去世,丈夫娶妻子的妹妹也是很常见的。有一种说法是王弗安排的这门亲...

  • 宋元(12)苏轼130/40

    孤山寺是在西湖旁边的一座山寺,这天阴阴的,像要下雪的样子,一向明丽的西湖今日也被乌云挡得若隐若现。天气不是很冷,因...

  • 宋元(26)苏轼144/40

    上回说到朝云评价苏轼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被苏轼视为知己,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初王安石任宰相主持变法时,很多反对变...

  • 宋元(25)苏轼143/40

    就在辗转去汝州的途中,年仅两岁的苏遁不幸中暑夭折。可怜朝云,刚体会到为人母的幸福,就被生生剥夺了这种快乐,从幸福的...

  • 宋元(27)苏轼145/40

    在别人眼中的大学士,在朝云眼里,只是一个率性而为、不被权势束缚的人。他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与那些趋炎附势、沉醉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元(13)苏轼131/4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bw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