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因为年少,我的理科思维能力看似强于今日。相比之下,由于受教条和禁区的束缚,思想还处于蒙昧与半蒙昧状态,当年我文科方面的思维能力就显得相对薄弱。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时自学《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时,短文中有“逃课的孩子缺乏想象力”这样意思的句子,让我仿佛置身于云里雾里。起先我还以为“想象力”一词多义,但经查阅词典确认其表达的意思无误后,我搜肠刮肚也不理解孩子的想象力缺乏,究竟能跟逃课扯得上什么关系。
我有个弱点,就是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只要一时不犯健忘症,其总会在脑海中像无人机那样嗡嗡盘旋,逃课问题就在我心中盘旋了有一两年左右。
然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也许是天气突然从酷暑转成凉爽的缘故,又仿佛是阿基米德或牛顿的灵魂附身,某日忽有灵感在我脑中涌现。我顿悟到那些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遇到有老师把课上得味同嚼蜡时,他们就会边定定地坐好,装作抬头仰视状扮粉丝,边扇动想象力的翅膀,进入平行世界海阔天空遨游一番。当畅游到乐不思蜀时,下课的铃声也跟着响起,即使老师突然宣布下课,中了魔法的孩子可能还呆坐在那里。对于这般素质的孩子,逃课应该是不存在的事情。
当时的我,为自己突然有此悟性感到无比的惊喜。然后时间又流逝三十多年,逃课问题似已开箱沉底不再经常泛起。
但是最近,我这沉没的记忆又被一本书籍打捞,这本书就是《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我阅读到作者在论述人的“时间偏好”时,专门讨论了人的“自律”对其“时间偏好度”大小的影响。
书中薛兆丰教授认为:自律的孩子可以克服时间偏好,能够把到手的棒棒糖留到生日吃,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较好。至于之所以有些孩子的自律能力强,是因为他们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能够把以后得到的奖赏看得很大、很重,看得很具体,很明确”。正是这种较强的想象力,支撑并强化了孩子的自律能力。
想想蛮有道理的。我不得不承认,薛兆丰对“逃课的孩子缺乏想象力”的解释,相比我当年的答案更加说到要点上。
我顺着薛教授的思路继续思考:孩子的逃课,除了因缺乏可以支持其自律的想象力外,还是缘于缺乏对“思维乐趣”的感知力。由于上述两种因素的叠加,在人的时间偏好(也就是贪图眼前轻松快乐和利益)心态的诱惑下,逃课行为也就应运而生。有些孩子的命运,由于其想象力的匮乏而改变。
而且在今天的我看来,不但“逃课的孩子缺乏想象力”,而且“不遵守公司制度的员工”,“不守诚信的人”,“吃不了适当的苦的人”“没有理想的孩子”等都可说是缺乏想象力。诸如此类的说法,在一定约束条件下都能成立。一言以蔽之,就是时间偏好过甚、急功近利或鼠目寸光的人,一般都是因为想象力的匮乏或欠缺。
在此也顺便提一下,最早是英国出版,在英语教材中属于古董级的《新概念英语》课本共有四册,尽管第二册中还大都是简单浅显的短文,但从第三册开始,尤其是到了我前后通读了两遍的第四册中,课文内容即充满较为丰富与深刻的思想。其中有几篇文章,比如第10、19、27、29、37、42、44、57课等,也可算是我当年的思想启蒙篇章,它们让我较早地领略到英国人不落俗套的观察问题视角,那种更为理性、实证与精细的思维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