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学习之道,是“学习学”的纲目。程颐说:“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这五条是“学习学”,少一条就不是真学习。
第一是要博学。学习首先是一个数据录入和积累的过程,学习怎么学通的呢?都是触类旁通。你脑子里的数据要够多,它们之间才能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读书必须旁搜远览,于古今中外事物之变,无不考求,广博见识,如此才能义理精通。
要温故而知新。一本书不能只读一遍,要读三遍。重要的书,还要每隔三年重读一遍。书虽没有变,但是你在变,今日的你不是三年前的你了,所以读到的体会就不一样。
一本书要反复读,也要多读不同的书。在这本书上没注意、没理解的,在另一个地方看到,就触类旁通了。
怎么才能博学呢?就是要花大量的时间读书。
要用压倒性的时间投入,大块大块的时间投入。
怎么安排出时间来?
曾国藩讲了两条:一是少举事,少应酬,晚上不要出门,早上早起。
少举事,就是少做点事。
曾国藩讲的第二条,是日日不断之功。他说,做任何学问,都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一定要有计划,对自己有要求,每天都学。他讲得很具体:你不能说今天忙,就把今天的学习任务放到明天;也不能说今天有时间,就把明天的功课先做了,一定是每天做当天的;
你也不能说我这几天要出差出门,回来再补,你出门总得住旅馆吧?
那就把功课带着,到旅馆去做。
第二个讲审问。读书学习,总有不懂的地方,不懂就问,一定要把它弄清楚,没搞清楚就不要放弃。如果“好读书,不求甚解”,那读一千本不如认真读一本。学就要学个明白。
不明白就要问,脸皮要厚,要仔细问明白,而且要真问。很多人问问题都是假问,要么是根本没提问,只是借提问之名,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要么就是提的问题和老师讲的事根本无关,还有更多是挑战式提问,这些都不是为了自己学习。
所以审问之,是诚的修炼,而提问,本身就需要
第三是慎思之。这个慎思的慎,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问得明白了,回家还要自己仔细思索,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然后有所得。另一方面呢,也是叫你别钻牛角尖,别想得太多,这样会变成穿凿附会,不是真心求道了。要本着大道至简的平易之心,求之于真切之处。
第四是明辨之。是于义理精微、公私之间加以辨别,辨其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何者似是而非,何者似非而是,这些都一一明辨了,然后就能尽其精微,丝毫不差。
注意,这里的“明辨”,是“辨”而不是“辩”。有句话叫“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此言非也!真理是越辩越糊涂的才对。
君子明辨而不辩,辨析的辨是有诚意的,而辩论的辩就没诚意。辩论往往是比赛,是为了争胜,所以叫“屡变以求胜”,说法变来变去,相互挖坑,就是为了压倒对方,而不是为了一起追求真理,一起解决问题。就像我们公司里开会,本来是要一起解决问题,但是很容易就会变成辩论争胜,再把胜负跟自己的权位联系起来,那这会议就算完蛋了。
最后讲笃行。博学了,慎思了,审问了,明辨了,前面四条都一百分了,但是,没有笃行,那就都是虚文,都是一场空。因为知行合一,没有笃行,就是一场空。
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你一定都要笃实去做,才有体会,才是真知。
这一段,还是在讲前面的择善而固执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就是择善,从知识义理的海洋中把善择出来;
而笃行,就是固执之,坚持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