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是假学习,还是真学习?
从出生的一天开始,我们每天都在学习。
小的时候,我们学吃奶、吃饭,学走路,学叫妈妈。
再长大一点,我们进入幼儿园,去了小学,正式踏入学堂,每天在学习语文、数学、英语,每天都要在做笔记听课,做作业,不定期还要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完成小升初、中考高考,是吧?
进入大学以后,我们还要面对各种的论文写作……出来工作以后,面对各种工作的需求和压力,我们还需要各种学习来充电我们。
但是这些都是在学习吗?好像都是吧,其实都不是!
你是否觉得很惊奇?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些学习,是一种“假”学习,并不是“真正”的学习!
二、学习的“真”、“假”在哪里?
那么,“假”学习,“假”在哪里?“真正”的学习又在哪里呢?这些学习,都是在学习知识。
从幼儿园到大学到出来工作,我们学习的内容或者目标,就是这些知识。知识,没有用吗?为什么我们说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假”学习呢?知识并不是没有用,而是非常有用,有一句话不是说“知识就是力量”吗?
但是,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一天的信息犹如海啸般汹涌地向我们扑来。这么多知识,你有时间、有能力,学得来吗?掌握得了吗?运用的起来吗?相信每个人,都有这种体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面,我们显得非常的渺小,不知道我们该游到何处何方?考试前记那么多的知识点,可能到最后工作出来能用上的却很少!
所以现在有一种说法,说读书无用论。
其实,不是读书没有用,我们学习没有用,而是我们读的书学到的知识,不能经过我们每个人进行再一次的创造,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我们没有自己的新的发现,无法为工作达到最好的需要。
简单一句话来说,我们都是在进行一种“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在我们的大脑里面过一遍而已,在我们大脑里面没有产生一点火花,思维的碰撞。
从这样的程度上来讲,我们以前所进行的学习毫无疑问是一种“假”学习。
真正的学习,是要激发我们的思维,让大脑活跃起来,将知识点连成一片,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随时可以提取,随时可以重新组合和排列,创造出一种新的想法和认识。
未来智能化社会,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我们的人类,而是机器人。
机器人,不仅是超级电脑,而且能智能化,但永远无法和人的大脑所媲美。人脑,最大的优势之处,不是记忆那些散乱的知识点。我们不懂哪个知识用搜索引擎马上可以搜出来了,不需要我们搜尽脑汁来想出那个知识出来。我们大脑最美丽的地方是思考,将相关的知识点给串联起来,甚至能把那些毫无关系的知识点通过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
因此,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思维,通过思考打通知识点的关系,挖掘他们内在的联系,让他们重新形成一个新的链接。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这样一个等式:真正的学习 = 思维 = 知识链接 = 创新 。
老师的作用呢?不单给学生讲透每一个知识点,而且要链接,链接学生与知识的关系,链接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关系,链接知识与知识的关系。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将这种链接变成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思维习惯,自然而然的行为,一种思维方式。
三、如何真正学习?
那么,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学习?把这种链接在学习当中建立起来呢?
语文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在2018年4月“寻找中国好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创新高峰论坛”作了主题为《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原文及思维导图在微信公号“读写思维导图”)的演讲,给我们一定启发和思考。
这个演讲重点是讲述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开展深度思维的方法与措施。
算是说语文,但是对每个学科的教学还是有一定启发的。虽然只是说老师在课堂上一些教学策略,但是对家长在家里面辅导学生讲透知识点也是有帮助的。因为我们知道家长也是老师,而且是在家庭里面1对1的对孩子的最好的老师。
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这篇文章都值得你们仔细的阅读。
包括哪些方法与措施呢?一共有5个方面:学习更具情境性、让思维具有清晰的可视性、用高阶问题助推思维发生、让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让追问引领思维走向深入。
1、学习更具情境性
其实,这一点对于老师来说是并不陌生的。我们老师在上课之前都是有一个叫“导入”的部分。但是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有“导入”这个部分呢?可能很多老师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反正就按备课上的程序走呗,按照这个套路就去做呗。
此刻开始,我们要开始深度思维,都要学提问和反思。我们深入思考一下,会发现这种“导入”也是一种链接,链接学习者(学生)和知识。那为什么要把学生和知识连接起来呢?这个是学生开始学习的第1步,也就是他们学习的启动。
这些知识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为什么我要学这种知识呢?
学这来干嘛呢?
小学生可能因为是很感兴趣,有趣是小学生学习的第1步。对中学、大学和成年人来说呢,学习的启动可能是任务型驱动,比如说他们要升学考试,他们要工作他们也在职场上加薪升职,他们才开始启动学习的动力。
我们开始学习,没有这个动力可以吗?相信大家都知道,学习是反人性的,不会舒服的。既然知道这么痛苦,为什么我们偏偏要主动的寻找痛苦呢?所以,学习之前必须要启动,必须有这个启动的动力(就是“导入”),将学习者和知识点发生链接,把学生代入到某个情景之中,身临其境,身同感受,才能调动起他们学习的最初动力。
怎样创造学习情景呢?这篇演讲提及了下面这几种方式:影视片、图画照片、环境布置、学生表演。还举了三个例子,特别是讲授古诗《草》,特别有趣。
一岁一枯荣?
一岁一窟窿?
奶奶耳背听错“一岁一窟窿”。小学生听了一定会哈哈大笑,恨不得马上给奶奶解释什么叫“枯荣”?那么什么叫“枯荣”呢?他们就开动他们的小宇宙来思考。
孩子=小草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理解“枯荣”的含义,第2个例子还要小孩子扮演一棵小草,一年四季,小草怎样发芽长高到枯萎的?小孩子就从这个藏在书桌下面慢慢的冒出来,用身体来感受到小草的一岁一枯荣。这些情景呢,就很好地把学生和“枯荣”链接起来。你不再是你,你变成一棵小草,变成一棵有生命力的一棵小草,深刻理解“枯荣”的知识点。
2、让思维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让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
你想什么?别人是不知道的,不可能把你脑袋劈开,看看里面是有什么东西的吧。即使劈开了,我们看到的也是那个大脑的物质结构,但是无法直接的看到大脑的精神结构。那么怎么办呢?就画它出来呗,用思维导图、各种思维图把我们的思维展示出来。
人教版四年级课文《桂林山水》
各种思维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色彩斑斓的颜色,与我们以前的记笔记的方式完全颠覆过来,不单只有文字还可以有图片,还有各种的连线。这些连线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是却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变成一个体系,形成一个复合的概念网。
新版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
刚才上面不是说吗?真正的学习,不是记忆和理解某一个孤独的知识点,而是要把不同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将他们组合概括,再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要知识结构化。
3、用高阶问题助推思维发生+让追问引领思维走向深入
学习情景、思维可视化、知识结构化,都是围绕知识本身的学习,还没有跳出知识的周围圈。为了链接更多不同知识点,必须将知识圈的半径扩大,不断引申更远的地方。上面不是说老师的作用就是链接,除了链接学生和知识,更重要的是链接更多知识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产生新的链接,形成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网络结构。
跨学科: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提问需要有质量,高效、高阶的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思维的发生。
比如,这个演讲里面所提到的仿生学发明,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蝙蝠可以造出雷达,鱼可以造出潜艇,
你还知道哪些以生为老师的例子吗?
搜索有关的文字在小组里面交流。
应该说这个作业是不错的,需要调动学生的搜索整理能力,他要上网搜按照要理解是什么意思,然后把这个资料整理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对于学习知识点来说,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主动去学习。这是非常肯定的一方面,因为,知识就没有边界的,必须靠学生自己主动的去获取。但是,这种链接还是知识知识点的链接,没有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想法、思维。
所以,高效、高阶的请问是要发挥他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这种新的动物或植物,发挥你的大胆的想象力,帮您创造一种全新的东西出来。
桥形图:仿生学
可能这种东西那有点夸张不现实,但是我们要调动的是联想力和想象力,不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你去发明一种可以运用到生活当中的发明创造,而是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让我们进入这样的思考过程,锻炼出一种天马行空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强调的是这样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许这样的过程,慢慢积累起来,我们的大脑就更强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力更丰富,真的有可能发明创造一种全新的东西出来。
提问,思维发生的第1步,但还是不够的。我们不单止要思考,还要深度思考,不断的增加提问的深度和广度,不断的追问,形成一条问题链,让我们的思维走向深入,迫使学生更全面的思考。
绘本《石头汤》
比如说,绘本《石头汤》进一步的追问,就是
三个和尚欺骗村民吗?
你知道什么叫欺骗吗?
不叫欺骗又叫什么呢?
因为这三个问题已经不是揪着那个绘本故事的细节,而是具有全局性,整体感悟这篇文章的思想,而且还有批判思维,机组比较有争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