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奢:张也。形声字,从大,从者,者亦声。徐灏曰:“奢者侈靡放纵之义。故曰‘张’,言其张大也。”
奢的本义指宅院大、排场大。如《司马相如·子虚赋》:“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
后来奢引申指夸大、夸张,如陆机《文赋》:“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太平御览》:“反俭曰奢,言夸大于人也。”
奢常与侈结合使用,侈指佣人多,奢侈意为: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如《国语·晋语》:“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
奢字单独使用时,也有奢侈的意思。如《韩非子·十过》:“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后汉书·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菜根谭》:“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
奢也有胜过之意,如《文选·张衡·西京赋》:“彼肆人之男女,丽美奢乎许史。”
奢也常和靡结合使用,比奢侈程度更深,如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奢也有过分的意思,如奢盼、奢望、奢求等。
奢也是一中华姓氏,为黄帝七辅之一的奢比之后。《路史》曰:“奢比辨乎东,以为土师。”
孙:子之子曰孙。会意字,从子、从糸,会子续孙之意。《说文》误将糸解读为系,曰:“系,续也,言顺续先祖之后也。”
孙的本义是指子之子,后泛指儿子的子女,又泛指孙子以后的各代。如《诗·周南》:“宜尔子孙,振振兮。”
《尔雅·释亲》:“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朱子曰:“曾,重也,自曾孙以至于无穷,皆得称之也。”
孙又引申指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又凡临祭祀,内事曰孝孙,外事曰曾孙。如《诗·小雅》:“神保是飨,孝孙有庆。”《书·武成》:“告於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孙周王发。”
又物再生亦曰孙。如《番禺志》:“稻再生曰稻孙。”
又织女曰天孙。《前汉·天文志》:“织女,天帝孙也。”又《博物志》:“岱岳亦名天孙。”
孙又指姓氏,又指复姓公孙、长孙、王孙等。
孙又通逊,意为谦逊。如《论语》:“孙以出之。”又如《礼·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不陵节而施之谓之孙。”本文的“孙”即为“逊”的通假字。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生活奢侈就会骄傲不逊。太过节俭就会陷于固陋,与其骄傲不逊,宁肯固陋。”
孔子是主张节俭的,但不能吝啬,他曾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颜氏家训》曰:“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古人说:“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贫者心常富。”生活奢侈的人再有钱都觉得不够花,节俭的人虽然贫穷,却往往还有结余。生活奢侈的人,往往内心是空虚的,而生活节俭的人,看起来贫穷,但内心却是充实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奢侈的生活容易陷入物欲的泥潭,节俭的生活更加让人踏实。
当然,太节俭也不好,那就是“俭则固”。太节俭的人往往人际关系不好,会固步自封,会孤陋寡闻。但是与“不逊”相比,宁肯固陋。可见孔子对于“奢而不逊”之人有多么地深恶痛绝。
以俭为美的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信阳光山县)。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司马光出生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为光。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他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司马池非常重视司马光的教育,大概在司马光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姐姐想帮他,也去不掉,姐姐就先行离开了。
后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姐姐是自己做的,坐在一旁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我为你取字君实就是希望你能一个诚实的君子。”
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
司马光的博学也是他父亲着意培养的,每逢司马池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喜欢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1038年,年仅20岁的司马光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司马光怀揣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为官非常清廉。
司马光想通过对历朝历代的兴盛衰亡,来为后世做一个借鉴。把君臣关系,引向“明君贤臣”的道路,避免“昏君庸臣”的方向,让国家可以不断兴盛,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结果。
司马光最初编写时,依靠自己个人的力量。编写了从战国到秦朝灭亡的一部分历史,并把交给宋英宗预览。
宋英宗看完后十分高兴,立刻让司马光继续编纂,并给他配了一个专门的书局,选择官吏,作为助手,共同编纂史书。
跟过去一些其他史书不同,司马光的这部史书前后共花了19年,不仅记载了历史,也记录了很多司马光本人对政事的一些看法。司马光还写了119篇史论,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宋神宗看到司马光呈上的书稿后,亲自题写了《资治通鉴》的书名。因为皇帝认为,这本书确实做到“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的要求。
王安石变法初期,司马光和王安石并没有太大冲突。可是,随着王安石变法出现的失误,让两人关系日渐紧张。1071年时,司马光因为好友直言王安石的弊端而被罢黜,感到十分不满。
从这个时候开始,司马光选择退回洛阳,带上书局,不再公开谈论政事,一心编纂《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司马光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曾和孔子、孟子并称为“儒家三圣”。
司马光对财物和物质享受看得很淡薄,《宋史》评价司马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司马光曾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身居高位后,依旧“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认为“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即可,“勿求多余”。
司马光终生不纳妾,在洛阳有田地三顷,妻子死后,他卖掉洛阳的土地作为丧葬的费用。他一辈子粗茶淡饭、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司马光清廉品德的养成,源于父亲司马池的言传身教。司马池为官清正,生活朴素,日常饮食粗茶淡饭,即便招待客人也绝不奢华。
北宋中期,奢靡之风渐起,时人竞相讲排场比阔气,熟悉历史的司马光对这种社会风气深感忧虑,写家书教导后辈力诫奢靡,谨身节用,避免不良社会风气侵蚀。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训导其子司马康要学习春秋季文子、宋代张知白的节俭之道,要以西晋何曾、石崇因奢侈而败家丧身的教训为戒,不仅自身当厉行节俭,还应将这种家风传承给后人。
司马光在《训子孙》中指出“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在《温公家范》中,司马光告诫天下的父母,给子孙留过多财产并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要教会子孙“以德以礼”,“以廉以俭”,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才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
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司马康养成了清白高洁的品性。《宋史》记载他“为人廉洁,口不言财”,“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直至今日,司马家族后人仍恪守《训俭示康》的教诲,涵养良好家风。
司马光博学,但不喜欢佛教、道教,他说:“佛道的微言大义不能够超过我的书,其中的荒诞我却不相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