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定的有点鸡汤,最近这一年来,网络上关于“认知升级”、“知识焦虑”、“知识饥渴”的鸡汤文非常多,很多文章谈的似是而非,除了通过鸡汤的标题吸引关注,文章写的大而空洞,通过贩卖认知能力欠缺、知识焦虑占领你的心智,拽各种高大上的学术名词忽悠人,读完这种文章那个,你就算是知道了自己懂的道理很多,但依旧无法解决过不好一生这个棘手的问题。这种文章看了等于没看,可是没看却不等于看过,效果惊人。
朋友圈里这类文章多的不可胜数:
“为什么你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在知识焦虑的时代,如何成为一个高手?”
“你的认知层次,暴露了你的人生高度”
“思维认知的七个层级:你的层次,决定你的命运”
....
类似的文章还可以看到一大堆,这个议题其实我过去遇到,现在遇到,将来也一定会遇到。人的一生,总是会被各种问题所困扰,所以人才会通过不断的看书学习,向高人请教寻求帮助,以期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小问题,可以通过临时的指点帮助即可轻松化解,但是一些长期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务成本去解决的问题却总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得不到解决。
很多人办了健身卡,信誓旦旦扬言要减肥练出马甲线,结果都不用我说;还有些人为了成为计算机高手,学了Java语言、Python、JS等等语言,但就是没见写过程序,依然成不了编程高手;学英语的方法多的眼花缭乱,报培训班上课,自学语法、背单词例句、听英语广播,有些人报了很多班,但最终还是无法做到自如的开口说话,无法阅读一篇英文文章,而反观另一种人,这些人出国呆了三五个月后,口语就十分流利了,日常的沟通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也许你会说这是环境问题,因为我没有说外语的环境,所以我说不好。
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如果在国外不会说英语,基本上生存都会成为问题,这种求生的刚需逼迫你不得不去学习英语。试想一下你想买个饭,结果人家听不懂;想打个车,人家不知道你要去哪;想问个路,结果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该怎么说,想买东西,却不知道该怎么付费找零...为了生活下去,他们必须学会英语。
所以你看到没,当有一个极大地压力,或者说我把他称之为“刚需”,来催促你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你就会拼命地学习和快速的掌握一项新技能,而这一瞬间,你会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几乎成指数倍飙升。
所以,现在可以回答我们开头遇到的问题:为什么学了那么多东西,可还是啥都不会?因为你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仅仅停留在学习的表面,没有深入到学习的内核,更没有去营造一种“学习的刚需”去逼迫自己学习。不论是英语、健身还是任何其他技能,当它无法影响你的生活时,你都不能感受到它的必要性。
那你说我就是没有这种'刚需"我该怎么办?
有句话说的好,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学习一个东西,如果想要学好,我们就得把他变成"刚需"。多数人是碰到困难,遇到阻碍,不得不去分析原因,但少数人,即便生活得不错,也会主动去分析事物背后的逻辑,刨根问底去寻找真相。
只有把主动分析当作刚需的人,才有机会真正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
当自己不努力,总会找到各种借口,说服自己可以放弃。
当我们健康出了问题,我们才会重视身体,这是被动强加的刚需,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的,但却管用。积极建立刚需,不要等到救火的刚需找上门来。
真正的刚需,从来不等人,它就发生在此时此刻。即便做不好,你也会硬着头皮去做。不要想一次学会很多技能,从里面找到最接近生活常态的项目,慢慢试着把它变成刚需,每天投入时间,连续做一个月。
刚需是可以培养的,能够坚持的人,都是因为感觉非常好,所以根本停不下来。什么时候这项新技能几天不联系,你会有莫名的不爽,有想做的冲动,这个时候它才内化成你的刚需,至少需要达到这个地步,这个技能你才算真正学成了。
那些学了一点点,囫囵吞枣的看完一本书,是无法领会这本书的主旨和要义的,你充其量不过是把这本书的文字过了一遍,仅此而以,这本书对你无法产生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除了让你记住有这么一本书,别的任何功用都没有。引申到其他的技能学习也是一样,仅仅学点皮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对这门技能的学习培养成你的刚需,经过大量的持续的练习,直到你的肌肉形成自然的神经反射,才算掌握了这门技能。
学习任何一个技能,都没想象那么困难,一直没学好,只是因为它从来没有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