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世界海狮子读书会杂货铺
不论史实,只谈故事——读《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有感

不论史实,只谈故事——读《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有感

作者: 清幽客 | 来源:发表于2018-07-04 17:20 被阅读153次

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秦赵之间的长平大战……等等战国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在本册书中拥有精彩的描述,让我欲罢不能。看到《大秦帝国》系列的第三本,已深深感到,这套书在叙述精彩故事的过程中,穿插着很多可以推而广之的道理,使其更加厚重。

1、少年鲁仲连:“尝闻厅堂未扫,不除郊草。白刃加胸,不救流矢。生死存亡之际,不可问玄妙空灵之事。”

这是鲁仲连在稷下学宫同名士田巴辩论时的精彩表述。同时拿齐国面临“燕国欲报国恨,秦国虎视眈眈,楚国背盟进逼,赵国西面蚕食”的四面压力为论据,驳斥田巴等名士无解国家燃眉之急之策,而空谈五帝三王之道,醉心马之颜色、鸡之脚趾、鸟之卵蛋等远离民生国计之空谈。论证坚实,铿锵有力,让人读罢,酣畅淋漓。其中蕴含的“事情有轻重缓急,要抓住重点、抓主要矛盾”的道理,放之当今,依然符合我们的主流哲学价值观。信息极大丰富的今天,即便穷尽个人时间,也不能读海量信息于万一,也不能揽天下图书于一毛,读名著、读重点,就成了我们必修之功。另外,网络的发达,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的机会,但是,往往,侃侃而谈者居多,有真见解、务实肯干者又成了凤毛麟角。人人都懂的道理,落到自己身上,践行真知,何其难也。

2、“天赋之才须得以学问养之,可成大家。学不足以养才,也就就此止步了。”白起老师如是说。

《伤仲永》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儿时的天赋被人无限放大,而沾沾自喜,忽略了继续教育的滋养,终成一生之殇。越是聪明的孩子,越要注重不断的教育培养,即便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也不能忘乎所以,藐视一切。当今教育的竞争,简直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中考、高考几近满分的考生也不再有足够实力来傲视群雄,因为不再是只有一两个人可以达到此等境界。中考650分满分,600分以上的不再稀罕;高考750满分,700分以上的,河北就有158人。不学习的天才能达到吗,估计够呛?这都是经过中学时代千锤百炼而成的。

3、战之胜负根本在疆场之外:国政、民生及人心向背等。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可以根本改变国运的大事。打仗,真正打的是后方,打的是综合国力。如果国力不济,纵有小胜,终不可持续。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必须要有战略定力。国家要有定力,个人也需要有定力,凡事不应意气用事。“先痛快了再说,完全不计后果”的想法,还是不要有的好。

4、田单:“目下赵国雄心勃勃,一如当年燕国。齐国只能等待,等他自己生变。假若不能,便是天意了。一如秦国,内部不生变,谁却奈何?”
        战国之世,但能在变法之后连续两代稳定,立即成为超强战国。若一代变法而后代止步,必会无可奈何地迅速衰弱。前者如魏国、齐国、秦国;后者如楚国、韩国、燕国。

因一人而兴,因一人而衰。战国之世,此等情形,比比皆是。统治者才略与情商的高低,会直接导致战国的前景如何。燕昭王用乐毅,使燕国复兴;其子继位,被齐国赶回老巢。赵武灵王主导胡服骑射改革,强大了赵军;孝成王用赵括,长平之战,五十几万大军覆灭。齐湣王性情无常,无端杀戮,导致大臣离心;轻率灭宋,背弃山东五国;终至葬送田齐几代心血,几近灭国,自己也惨遭屠戮。不加制衡的权力,终会导致不可逆转的消亡。

皇皇巨著,开启第四部《大秦帝国之阳谋春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粽子_9666:每个观点都可以写成一篇文章。
  • 沐伶:很好想法,我觉得把一个道理观点再敞开来写,结合下具体社会发生的事例,是不是会更好些?:smiley:
    清幽客:@沐伶 好建议。最近着急看书,写的时间相对少了。
    沐伶:@清幽客 可以分成几篇来写,写着写着就能整成一个连载了😄
    清幽客:@沐伶 每一条都可以展开,但太长了,估计就懒得看了。😀
  • 随风忆事:学习了👍
    清幽客:@风雨兼程_2018 刚开始写,多多交流。

本文标题:不论史实,只谈故事——读《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qy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