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7.20志怪鼻祖——干宝!

赖辉东《论语史鉴》7.20志怪鼻祖——干宝!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1-11-08 18:50 被阅读0次

第20章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语:许慎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意即自我陈述是“言”,与别人谈论是“语”。如《礼记·杂记下》“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答”。

怪:异也,从心圣(ku)声,圣指用手挖土,宋代后也作为聖的简体字。

    一门心思用手挖土的行为是怪异的,所以心和圣结合指怪异、不平常。《论衡·自纪》:“诡于众而突出曰怪。”又如《周礼·阍人》:“奇服怪民不入宫。”

      状貌之瑰异亦曰怪。如《书·禹贡》:“铅松怪石。”又如《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也指不常见的,如王安石的《游宝禅寺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于险远。”

      后来怪又延伸指妖精、鬼物,如《西游记》:“山高必有怪。”

      怪也指责怪,如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怪也指惊异、觉得奇怪,如《史记·商君列传》:“民怪之,莫敢徒。”又如“大惊小怪”。

    怪也指担心、害怕,如《风俗通》:“怪者,疑也。”

    怪也指很、非常,一般用于口语,如:“这个东西怪重的。”

    怪也是一种中华姓氏,音guì,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属下辅臣怪义。

力:筋也。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非有二物。引申之,凡精神所胜任皆曰力。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力是筋的初文,人筋是发力的人体组织,所以治功曰力,能御大灾曰力。

    也有一说,力象人筋之形。人之理曰力,故木之理曰朸,地之理曰阞,水之理曰泐。

      还有一说,力的古字形像耒(一种原始的农具)。力的本义即耒,用耒耕作需有力,故引申为气力的力。

    近代文字学家林义光(福建闽侯人)在他的《文源》中认为:力象奋臂(运动手臂)之形,释力为气力。还有人认为“力”是古代的狩猎工具。

    力字由力量又特指体力劳作,又引申泛指一般的能力、效能。用作动词,表示尽力去做。又可引申为能力、威力、权力等。如《孟子》:“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也是汉字部首之一,凡与力气、力量有关的字多从力,如:劳、动、勤、勉、助等。

      力也是一种中华姓氏,源于黄帝的大臣力牧。

神:原作“申”,即“闪电”,古人将闪电看作神迹,后申被借用为地支的第九位,于是加上表示祭台的“示”表示“神”,始见于西周金文。

      神字的本义是天神,如《周礼·天官冢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神又引出万事万物的神,又泛指人们身体上的精神和虚无缥渺的神灵。如《左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神由精神、神灵引申为异乎寻常的、不可思议的,如神速、神奇;如《易·系辞》曰:“阴阳不测之谓神。”

      神又引申为注意力、精力,如劳神、伤神;如《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又引申为表情,如神情、神采。神亦姓,《风俗通》云:“神农之後。”

全文理解为:

    孔子不说了,怕一用劲乱了自己的思绪!

    传统解读本章为:孔子不谈怪异、暴力、叛乱、神异。如北宋的谢良佐曰:“圣人语常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不谈论规律以外不着边际、不彰显智慧的东西。可是,这不是事实。

      南宋时期福州罗源县的陈善在他的《扪虱新话》中有一篇《传记夫子神怪》,里面列举了七个与孔子有关的神怪故事。

    孔子经常提到鬼神,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又如“敬鬼神而远之!”“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孔子也提过暴力的事情,如“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在《中庸》中,孔子也提到过鬼神,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ěn,况且)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就是鬼神对人的功德非常的大。虽然我看不到他,听不到他。

      本章只描述孔子的一个动作神情,有点特别,很可能是前面一章内容的延续,合起来就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后人把“子不语,怪力乱神!”单独编成一章。

      《论语》中多次出现记录孔子语言之后又描述其动作神情的篇章,如: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又如: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子不语”、“指其掌”、“叩其胫”都是描述孔子动作神情的句子。

      为了使自己的思绪顺畅,说话时要懂得适当停顿、休息,古人常用“者”表示停顿,现在的人一般用“啊”、“这个”等。

志怪小说鼻祖干宝

    《论语》中有描述:“子不语,怪力乱神。” 传统的解释都认为:孔子不说怪异、暴力、叛乱、神异之事,历代文人都把孔子奉为先师,如果孔子不说这些事,为何有那么多读书人反其道而行,创作了这么多志怪小说呢?这很值得我们推敲。

      比如,清代才子袁枚著有一部文言小说集,收录了当时许多传奇故事,涉及神仙鬼怪的很多。他将小说集取名为《子不语》,后又有《续子不语》一书面世。

      袁枚著此书,并非是为了宣扬神仙思想,在消遣之余,揭穿江湖术士装神弄鬼之举,借鬼怪讽刺人间之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百态和人情世故的道理。

      我国志怪小说的鼻祖是干宝,出生于西晋太康5年(公元284年),逝世于东晋57年(公元351年),享年67岁,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小说家。

      干宝从少年开始勤学博览,晋元帝时,经王导推荐被诏为佐著作郎,奉命领修国史,后著成《晋纪》二十卷,被后人称为良史。

        后来,干宝参与镇压荆襄流民的起义,被补为山阴令,迁始安太守。干宝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等书,又搜集古今神怪轶闻,撰写了《搜神记》30卷,原本已散佚,今存版本为后人所辑。

      《搜神记》是一部志怪小说,在魏晋志怪小说中,《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它不仅反映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基本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代表了这一时期志怪小说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搜神记》中有大大小小454则故事,其中有一部分宣传了神鬼迷信思想,属于历史糟粕。另一部分都是一些富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和世俗故事,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

      在精华部分中,有鞭挞统治阶级凶暴残酷和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的故事,如《干将莫邪》,描写了铁匠莫邪为为楚王铸剑成功后反被楚王杀害,后来,他的儿子为父亲报了仇。情节虽然荒诞离奇,却表现了人民反抗强暴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又如《韩凭夫妇》,讲述了宋康王霸占韩凭妻子,逼死韩凭,他的妻子何氏不怕威胁,不受利用,殉情自杀的故事。作品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和给人民造成血泪悲剧的罪行,给予了无情的谴责。

      《搜神记》中含有表现和赞美劳动人民优秀品质极其美好理想的故事有很多,如《李寄》,记述了贫苦少女李寄不顾个人安危,砍死大蛇为民除害的故事,谱写了一首英雄赞歌。

    《搜神记》中还有一类形式多样的爱情故事,反映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其中,有人与人相爱的,还有人与神相爱的,在浪漫主义幻想中寄予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如《牛郎织女》。

    《吴王小女》也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与童子韩重相爱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吴王粗暴的干涉,以致于酿成了一段爱情悲剧。这个故事赞美了坚贞不渝的爱情,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令人心痛更使人同情。

      《搜神记》中还记载了关于孔子遇到的一些鬼怪故事,应该是干宝自己杜撰出来的。

      《搜神记》同其他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一样,对后代文学艺术发生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唐人的传奇和俗文学中以及宋元话本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元明清的小说、戏剧都吸收了《搜神记》中的许多创作素材,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东海孝妇》的进一步发展。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序中写道:“才非干宝,雅爱搜神。”可见《搜神记》对《聊斋志异》的诞生,产生了多么深厚的影响。直到现在,《搜神记》中的一些故事仍然是作家们的创作素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7.20志怪鼻祖——干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we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