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中国气象报》副刊,文/高振朝,文责自负,有改动。
昨晚,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今日立夏,我值班。
“叮铃铃”,电话响起,听筒里传来的是白龙矿要求防雷检测的声音。不一会儿,电话又一次响起,是加油站要求进行防雷检测。几分钟后,电话再一次响起,是辛置矿要求安装避雷器……
就在我放下电话听筒的那一瞬间,脑海里浮现出了从前在那茫茫防雷检测路上,留下的太多心酸记忆。
那是1995年春天,为了开展防雷检测业务,我和一位副局长去汾阳 “取经”。回来后,我们霍州市气象局在最短的时间内购置了仪表,同事们反复翻阅并学习了关于防雷检测的资料,复印了劳动、公安、保险、气象四部门联合下发的防雷检测通知……在一没有经验、二没有技术、三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我们搞起了防雷检测。
还记得第一次开展防雷检测的经历。那时候,气象局只有一辆摩托车,我们去的人多,于是有骑摩托车的,也有骑自行车的。第一站去了什林镇的煤焦厂,向对方说明来意后,检测就正式开始了。由于工作流程不熟练,不知道该记录些什么,平面图不会画,甚至有些防雷设施的测试标准也记不清,偶尔还会说些外行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一阵忙碌后,总算完成了任务,随后向对方象征性地收取了检测费。在回去的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真有一种胜利归来的感觉。
从那以后,防雷检测的任务落在了我们预报服务组的三个人身上,只留一个人值班,其余两个人除了下雨天外,每天都要骑摩托车出去检测。那时候,我们苦战了一百来天,足迹踏遍了整个霍州。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一个砖厂进行防雷检测。对方热情接待了我们,等检测结束收取检测费用时,对方只说了一句:“这几天没有钱,过几天你们再来吧。”后来,我们又去了几次,对方总是一推再推,记不清我们跑了多少次,最后总算是把钱要到了,对方还说了一句: “小伙子,看在你是老乡的份上把钱给你了,否则,你们就不停地跑吧。”
还有一次在电厂进行防雷检测,我们刚进厂就被对方误认为是推销人员,等我们说明来意后,对方让我们下午再来。当时的天气骄阳似火,我们只有在电厂外的树荫下等待,坐在石头上,用矿泉水、榨菜、饼子充饥,然后背靠着背休息,直到下午上班的时候,我们才被允许进去检测……
这种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其实,苦和累无所谓,因为毕竟当时自己还很年轻,但那防雷路上遭遇的一次次挫折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总体来说,我们虽苦犹甜,因为,我们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谓受益匪浅。如:在与人沟通方面,我总结出了一句话,那就是“学会念经,因人而异,心诚则灵”;掌握了煤炭部门、电力部门、石油部门等行业防雷设施的规范及要求;通过防雷知识的宣传,增强了人们的防雷意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如梭,十五年过去了,随着气象部门宣传力度的加大,气象法的实施,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的加强,以及我们基层防雷人员的不懈努力,防雷检测工作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现在,防雷检测人员不但受欢迎,而且受尊重。展望未来,防雷路漫漫,要走的路依然很长、很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