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
唯失去的殇,不可磨灭——《牛虻》书评

唯失去的殇,不可磨灭——《牛虻》书评

作者: 倚书临风 | 来源:发表于2017-06-12 13:54 被阅读132次

    十三年后,亚瑟带着一身的伤回到了他从小就寄居的佛罗伦萨,参与革命团体反抗封建的运动,但此时的他早已失去曾经在他身上似乎永远脱不掉的稚气与天真。

    也是在多年以后,在临近高考的时段里,竟然两天就把这本曾经期盼无数遍的名著读完。但即便故事情节依旧如此熟悉,而结局我也早已知晓,这部小说依然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或许就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里描述的那样,“给予我毅力与勇气”。

    其实,在去年接过这本书时,感受着那薄薄的书身,心里却有些失望,而看到“全译本”就似乎是绝望了。如此单薄的一本名著究竟能否补齐我对这部小说的回忆,究竟能不能描绘出十九世纪那承载历史熏陶的记忆呢?

    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接触这部小说是因为家里的录音磁带,那时候,家里买了很多很多有关名著的录音磁带,有《基督山伯爵》《小王子》《神秘岛》……不胜枚举,当然也有《牛虻》。那时的我年龄还小,心就天真纯洁地如小说开头的那个亚瑟,丝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如此地易碎,当然,好在我的命运没有如此多舛,我没有机会一个人逃到南美,而是按部就班地在学校里学习。那时幼稚的我还会因为自己听过几百遍一部小说的磁带就沾沾自喜,说自己读过许多小说,但事实上根本不是,小说的内涵倘若不去亲自挖掘或许永远也不会真正的显露,而谁又知一句凝练简短的文字能带来什么样的震撼呢?

    多年之后再次读到。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人,却带给我完全不同感受。

    一个人永远不会明白失去的痛苦,因为在失去以前他不会感受到,而失去以后遗留心底的却只有悔恨。

    在亚瑟“跳河”自杀之后蒙泰尼里是多么的悔恨,他悔恨自己一直欺骗着亚瑟,他是他的亲身父亲;琼玛也是多么悔恨,在知道是自己的那一记耳光打灭了亚瑟心头唯一的希望,本来的青梅竹马就这样各奔天涯。即使相见也不复当年模样。

    失去本身不会带来痛苦,亚瑟的死本就只是一个遗憾,虽然痛苦在琼玛的发髻上留下了焦虑的银丝,失去,那就让他失去了,她以为一切都已经过去,但当亚瑟以牛虻的身份出现,再次唤起她对那场失去的回忆,而这次“失去”这次却是那么痛。

    化身为牛虻的亚瑟与琼玛的第一次的交谈就是那样不愉快,以至于周围的人都以为两人有什么深仇大怨。或许的确是的。那记耳光。

    而牛虻对她的称呼“波拉太太”,在戏谑之中却渗透着痛惜与可怜,他明白自己是爱她的,却不得不借此称呼以作调侃。

    琼玛讨厌牛虻,讨厌他那冷酷无情的面容与固执己见的行事作风。但可怕的是,她越是厌恶他,却越是发现他的身上那些让人有些可怖的熟悉之感。将花瓣一朵一朵地揪下来然后揉碎,那个动作多么像亚瑟啊。而那细长的手指与脸上那双深邃的眼睛好像又在预示着什么秘密。

    渐渐地,他们竟然从关系最不好的同事,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战友,或许也本该如此吧。

    但牛虻对于自己的真实身份却从来都是守口如瓶。

    他们不是没有谈论过身世,琼玛也不只一次拿着亚瑟小时候的照片仔细端详,不断地比对,她是渴望他能回来的,但她不愿相信那个冷酷无情的人就是亚瑟,也不愿相信亚瑟没有获得真的安宁而是历经苦难。即使真相已经八九不离十。

    小说里也多次借两人的对话渲染那种阴郁的基调,琼玛也一定记得,当她说到,“我曾杀死自己最爱的人”时牛虻那双剧烈颤抖的手。而琼玛一定想过倘若他不是亚瑟,为何他要吻她的手呢。

    可此时,她只能希望亚瑟真的死了,她不愿知道他经受如牛虻所描述的那段近乎残忍的经历。可她又希望自己知道真相。

    而事实上,多少次,牛虻都几乎要将真相和盘托出,以终结这些年心中游荡的痛苦的游魂,也了却他在这个随时可能丧命的世界的一个心愿。可是每次都是最后“他恢复了自制力。”

    只是小说直到尾声才给这段牵绊画上了句号。唯一的遗憾是牛虻最后还是没能亲口告诉她。

    最后的那份信里,牛虻没有用太多字来描写他们之间的故事,只是淡淡地在尾页留下一行在,“不论我活着还是死了,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

    那封信是牛虻的绝笔,也让他们之间的故事就此终结。或许,人世间的归来,就是为了再次失去吧。

    世间无数人与人之间至死无法相见我们见得太多,甚至还亲身经历过。但牛虻与琼玛那不动声色的关系,至死也无言去真的为对方哭泣,有些像痛苦的暗恋,也不像是。也许因为他们都明白,那一记耳光是他们永远无法回避的殇。

    蒙泰尼里与亚瑟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这部小说最动人的联系。作为父子,却始终不能光明正大地去承认。直到全篇最后,两人的关系最后还是散落了,连埋葬它的坟墓都没有。但或许,结局从小说一开始就早已注定,就如蒙泰尼里坚持自己教士的身份而不愿承认他与亚瑟母亲的关系,即使他爱,他更爱的也是他的“主”。

    一向冷静的牛虻,在历经了南美残酷生活的洗礼,几乎没有人能让他失去理智,除了蒙泰尼里。

    就如一直深爱他的吉普赛女孩绮达对牛虻说“我知道你爱的不是我,你爱的那个人,我知道。”她指的就是蒙泰尼里,因为她看到牛虻遇见蒙泰尼里时那发白的脸色与不住颤抖的双手。

    牛虻在假扮西班牙香客时,也险些失去自制力,好在他最后的借题发挥,在蒙泰尼里面前诉说自己的罪状,“如果一个人曾经杀死他的独生儿子——杀死那个曾经爱他、信他,而且是他的肉中肉、骨中骨的儿子;如果他曾经用谎言欺骗引诱他的儿子落进了死亡的陷阱——你想那个人在人间或者天国还能有什么希望吗……”似乎是在忏悔自己的罪行,实际上却是揭开了蒙泰尼里心中一直强压下的潘多拉魔盒盖子。那个爱他、信他的儿子指的不就是亚瑟吗,谎言欺骗不就是一直以来蒙泰尼里对亚瑟隐瞒的真相吗——他才是亚瑟的生父。而蒙泰尼里一生的悔恨也都来源于此。

    但即使到最后他也没有明白,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与亚瑟的决裂。或许不是在于欺骗,而是在于蒙泰尼里对天父的爱胜过一切,在十三年前他即将升任主教,他留给亚瑟一个选择,“倘若你不愿意,我可以不去担任”,但这无疑是一道残酷的选择。他表面上给了亚瑟选择的权利,而事实上,却是给了他一个沉重的负担。

    就如同一篇寓言故事里,你与客人坐在餐桌前,桌上有一大一小两块面包,你将它们推向客人,让客人挑选,表面上大方礼让,而事实上却对于自己贪心的掩饰。倘若真的愿意给客人那一块大的面包,大可自己主动拿小的那块。反倒用假惺惺的谦让,逼迫对方先做出选择,倘若客人拿小的,大可笑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倘若客人拿大的,那就是客人的不够大度,然后所有错误就不在自己了。显然,蒙泰尼里给予亚瑟的也不是选择,而是陷阱,即使他自己也没有真正意识到。他心底隐藏对主的贪婪般的爱早已决定了他最终会放弃亚瑟。

    结果,自然是失去。并且还会失去第二次。

    而事实也是如此,在“主”与亚瑟之间,蒙泰尼里再次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前者。这次,他真的失去了他,也在最后失去了自己。

    还记得那个阴暗的教堂,蒙泰尼里矗立在黑暗中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亚瑟正站在教堂的一角,他本想着,就看他一眼,然后就回去继续自己的工作,继续做牛虻,但这或许是唯一的机会了,十三年,他等的不就是这一刻吗。他的心中翻腾起了滚滚热浪,他不由自主地喊出了“神父”,过去他对蒙泰尼里一贯的称呼。以至于蒙泰尼里以为自此产生了幻觉,不由自主地从口中蹦出一句“亚瑟”。两人身上相互思念却又无法相见的哀怨与愁苦,终于在那一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最高点,而那也是全篇最让人震撼的一瞬间。

    那一刻或许就是两人关系回到过去的唯一机会,只是可惜,既是时代也是命运将他们再次阻隔。

    既是动容也是悲叹。

    那个想置牛虻于死地却又被屡次被蒙泰尼里反对的统领,面对牛虻那叛逆的脾气与蒙泰尼里那绝不同意开军事法庭的固执,暗自调侃:“他们简直是一对。”而他也真的猜对了。

    或也正是因为两人的相似之处,那种别人嘴里的“倔脾气”让他们再次走向世界的两极。

    但他们之间那种真挚,却又残缺的爱永远会留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也会唤醒潜藏在我们心底不敢言说的感情。

    教堂的钟声响起,那是一种失落,但是却没有人理解。

    泪水落在蔫了的信纸上,情感终于有所交汇,但那个人却不在生了。

    历经磨难,等到的是与付出不相称的结果,死一般的寂静,永远的静默。

    生死之不可的跨越,永远不会再有的四目相对,或许这就是所有哀伤的来源。但倘若对面的那个人与自己再没有目光的交集,再没有情感,心与心的距离才是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吧。

    在耶稣迎接圣体节,蒙泰尼里推翻的盛着圣体的龛子,是他最无言的忏悔。可又有谁明白呢。他在所有拥护他的民众面前第一次失态,他嘴里高喊着:“你们杀死了他。”可又有谁听懂了呢。

    当琼玛拿到那封信时,她就明白她再次失去了亚瑟。再多的眼泪也无法挽回所有的失去,挽回过去的任何事。死亡,带走的是人与那个人身上的故事,更带走了所有缠绕他一生的情思,别人的或者他自己的。但琼玛再也不用每天都暗自伤神,自己曾经的那几耳光杀死了亚瑟。即便现在他真的死,失去都不再那么让人悔恨。她能感受到心底那清晰的疼痛,那是她一直倚盼的解脱,那失去带来的痛终于在多年之后才真正地浮现。

    只不奈年华易老,枯荣有数。

    小说最后,革命的团体失去了牛虻,革命也暂告段落,但没有故事会结束,所有的故事都会被历史不断地重演。即便是未来,路漫漫,历史终将会与失去为伴,作为未来历史的一部分,那不如就接受失去吧。忘记失去,即便失去的那个人在梦里不断地回来。

    尾声

    好的,最后让我们回到我开头的问题。

    什么是震撼,什么是感动?过去我以为自己很了解了,但直到读了这部小说我才真的明白。

    一个真正能震撼人的故事也许不是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也不是永远的大无畏精神,而是一个人心中内心涌起的滚滚波涛。失去,也便是从此开始。

    多少次,牛虻都险些失去自己的自制力,险些在蒙泰尼里面前展露她深邃眼中的一丝软弱,再一次失去便会过去的那个亚瑟。

    或许,作为读者,在读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却丝毫不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我们的心时时刻刻都被抓得紧紧的,丝毫不敢松懈,胸口仿佛也压上了沉重却又易碎的瓷器,想要从那些要人命的纠结里彻底解脱出来。甚至还有些希望牛虻真的会抛弃一切过往。

    在那个阴森的教堂里,当他向忏悔中的蒙泰尼里喊出自己从小一直称呼的“神父”时,我的心头竟然蹦出一丝惊喜与宽慰,也不只一次地期盼故事就此有了结局。

    当然,我也明白这是不可能的。早在我有能力把这本书读完以前我就知道了他的故事,更了解他的终局。但历经这么多年,再次捧起这本小说,读里面的一字一句,我却欲罢不能。即使是“震撼”也无法真正的描绘我的感受。而那种面临失去,宁愿再次失去的悲痛欲绝与壮丽,正是小说最吸引人的部分。

    时光更迭,不知不觉也走离了心灵最纯粹的时光,我们的心也渐渐变得坚硬。回首自己逝去的童年,以及短暂的当下。悔恨自己的过去,失去了太多,而且一切都不会再回来,只留下空濛的灰色记忆。

    蒙泰尼里在失去亚瑟后却又必须亲手杀死他时那身不由己的撕心裂肺;琼玛那乌黑发髻里的一绺白发;以及亚瑟自己每个夜晚所受的难以忍受的煎熬。全篇都围绕着失去,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自己。

    而所有的失去带来的不仅是悲伤与眼泪,也是一种解脱。亚瑟最后终于对过去的自己放了手,纵使他也曾对过去念念不忘。他带给我们的是坚强的英雄斗志与面对刻骨铭心痛苦时的坚毅。当然,还有让我们那从心头涌出的绵绵不断的感动的泪水,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伟大的一部分吧。

    失去,是这部小说最让痛心的记号,带来无尽的惆怅、失落以及无奈。

    但在我看来,恰恰是那最刻骨的失去,成就了他们人生中那最动人的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唯失去的殇,不可磨灭——《牛虻》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el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