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芬老师一开始的“挑战”,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一节课,一单元,这样的挑战会让人兴奋,亲身经历,单元教学才刚刚开始。
杨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圆,“智慧”两字写中间,随即出示了本单元的要素:寻智慧之人,悟智慧之举,溯智慧之源,育智慧之光。单元教学的重点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有的放矢,明确了目标。
三篇文章同时阅读,一篇文言故事,一篇历史故事,一篇外国故事,体裁各不相同,形式多样,却瞬间能找到他们的相通之处。“智慧”二字再次走进孩子眼中。《自相矛盾》“或”(有的人)思维的智慧、《田忌赛马》孙膑策略的智慧、《跳水》船长行为的智慧,教师抓住关键词,梳理情节和语言。孩子们在杨老师的引领下,品悟智慧的内涵,理解智慧带给人的光芒。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孩子们自主完成单元任务单,整体把握文意。接着以《自相矛盾》为例,走近智慧之人感受人物的智慧,精读课文。由面到点,细节更生动,孩子们感受更加深刻。
武老师针对单元整体教学做了分类,我认为杨老师执教的第六单元,就是“先在同一主题统帅下走进单元课文,从不同课文中体会同一要素或主题。”这样的形式叫总分。拿到新的单元,先弄清文章重点教什么,抓住语文要素,从单元教材中选择共同的知识训练点,整节课教学的纲就形成了。
这样的单元整体教学,我在平时的课堂中也尝试过,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中华民风民俗”的一组教材,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让读者体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我把三篇文章、三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学生对各地的风俗充满兴趣,详写的重点部分细加阅读,突出风俗的特点。但有一点是我在课堂上放不开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重点突出的同时,忽略了很多精彩的细节。孩子们只是对这些习俗有了表面的了解,没有细品语句,不能深入思考,语文味儿稍欠缺了些,很容易变成走马观花,看了个热闹。总而言之,阅读太少,四课文章,学生阅读就得大半节甚至一节的时间,而想在40分钟内整体教学,显然太过仓促。
我始终认为,语文还是读出来的,反复品读才知其中味。所以单元整体教学对略知皮毛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个人的体会很片面,太局限,还需要多听老师们的课例与讲座,在实践中多尝试总结,寻找正确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