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店》是非典型性东野圭吾作品,但故事架构和情节设计却同样让人拍手叫绝。
全书由五个看似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小故事组成。把几个独立的故事联系起来的是一个叫浪矢的杂货店和一个叫丸光园的孤儿院。故事的起因是开杂货店的浪矢雄治为人进行烦恼咨询,最初都是应付小孩子的调皮有趣的问题,后来慢慢接到严肃的咨询,即便身体不适,雄治也坚持给每个咨询的人认真回信,并且这样坚持了很多年。这几个独立故事的主人公都在人生的岔路口向浪矢雄治进行过咨询,并得到了足以改变他们人生轨迹的建议。
故事读起来一直觉得很特别,但又一直说不出具体的感觉,后来想到一个词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这样的感觉——温暖。很简单,却让人心向往之,为什么?因为这正是我们匮乏的。
对待陌生人我们已经习惯了不信任。老子为自己的事情 头发都愁白了,陌生人的忧愁关我屁事?更何况,陌生人的忧愁相信得了吗?在地铁上乞讨的人在北京都有两套房子,早就秒杀了我们这些苦逼兮兮搬砖挣钱的屌丝了。微博上被转发无数的悲惨故事,赚足了一众网友的眼泪,赚足了同情心,同样赚足了数额不菲的“善款”,最后的结果是大家被骗了,“悲惨的”故事主人公其实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就是五行有点缺钱。
所以,很多人学会了自我保护,进化出了冷漠。在地铁上乞讨的妇女背上的孩子说不定是拐来的孩子,说不定在北京主城有几套房子,我干嘛要施舍给她钱?微博上求助的陌生人说不定背后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我“捐助”的这点钱可能人家根本就看不上。摔倒的老奶奶我想扶起来但却没有钱支付她的医疗费、营养费。
我知道这些都是最极端和最悲观的想法,我也知道“人间自由真情在”,“社会的主流是好的”。但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害怕,因为坏人太多了,“傻子”早就不够用了。
当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满怀忧愁的时候,自然就要面对很多人的不信任和冷漠,不得不接受无助的现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这样的社会还会好吗?
所以我羡慕《解忧杂货店》里的主人公,佩服热心为人排忧的杂货店老板。小说里求助的陌生人没有坏人,没有骗子,为人咨询的人没有不信任,没有冷漠,相反,在面对儿子的质疑的时候,他这样说:
不管是骚扰还是恶作剧,写这些信给浪矢杂货店的人,和普通的咨询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内心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逐渐流失。证据就是,这样的人也一定会来拿回信,他会来查看牛奶箱。因为他很想知道,浪矢爷爷会怎样回复自己的信。你想想看,就算是瞎编的烦恼,要一口气想出三十个也不简单。既然费了那么多心思,怎么可能不想知道答案?所以我不但要写回信,而且要好好思考后再写。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无视的。
东野圭吾在回顾这个小说的过程的时候说他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当我写下“你会为陌生人的忧愁做什么”的时候我发现也站在一个岔路口上,我不知道答案,只是相信“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无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