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历史有意思读书
资治通鉴通俗化翻译理解·卷十七·汉纪九

资治通鉴通俗化翻译理解·卷十七·汉纪九

作者: 引风雷 | 来源:发表于2024-07-12 16:20 被阅读0次

    汉纪九,辛丑(公元前140年)—丁未(公元前134年),共7年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名 刘彻)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

    (一直以来,古时候的帝王并没有“年号”这一说法,从汉武帝刘彻开始,才出现了“年号”。
    贡父说:“《封禅书》中说了:‘三年之后,有关部门提出:“应当用祥瑞之辞来作为年号的名称,而不仅仅是按照数字顺序纪年。”’这句话中的‘三年之后’,大概指的是元狩六年到元鼎三年这段时间。
    但是刘彻获得宝鼎的年份是在元鼎四年,没道理前三年就定下‘元鼎’的年号。
    由此可见,元鼎之前的年号都是有关部门后来补上的,实际上元鼎才是第一个年号,刘彻下了一道诏书之后正式开始使用。”)
    1.冬天,十月,刘彻下诏让人推举品行端正、能直言不讳地建言献策之人,由他亲自面试进行筛选,面试的问题涉及从古至今的兴亡得失、治国方法,有一百多个人进入了面试环节。
    广川人董仲舒在面试的时候说:“治理国家必须要顾及到好几个方面,包括仁爱、德义、礼仪、雅乐。古时候圣明的君主去世以后,仍然能长久地将国家延续下去,保持几百年的安宁稳定,就是因为有礼乐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统一民众的思想。
    没有任何一个君主愿意亡国,但是历史上丝毫不缺国政混乱、被颠覆毁灭的负面案例——这就是因为当国君的那个人太昏庸,治国的思路与方法运用错误,从而导致整个国家在他手上日益衰败。
    周朝在周幽王、周厉王的统治下日益式微,不是因为没有好的治国手段,只不过是他们不用而已。
    后来周宣王即位,重新运用先王们治国的正确思路,把周幽王、周厉王留下的烂摊子一点点清理干净,让社会再次走上正轨,将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美德继续发扬光大。
    周朝在周宣王手中又一次回到巅峰状态,这就是采取正确的治国方针、处理政务毫不懈怠、胸怀天下执政为民的结果。
    孔子说:‘优秀的理念无人采用,是成不了事的,只有人才能将其发扬光大。’可见一国的兴衰成败由人决定,而不是由老天决定的,这个顺序不可颠倒;如果一国之君的所作所为违背了治国原则,那么失败就是必然的。
    身为统领天下的人主,只有治国方法选对了,朝廷的主导方针、社会的发展方向才不会走偏;
    只有朝廷的主导方针正确,公卿大臣才不会走上邪辟、奸佞之路;
    只有公卿大臣行事端正、忠直,百姓才会以他们的言行为准则,进行效仿、学习;
    只有百姓质朴纯良、脚踏实地,全国各地才能保持稳定、避免动乱;
    全国各地都没有动乱发生,那么无论是远是近,都没有人敢跳出来当挑事的出头鸟,如此一来,就不会有奸邪之人扰乱天下了;
    奸邪之人不敢为非作歹,那么天地间的阴阳气息将会归于平衡,从而带来风调雨顺的和谐气象,让万物都充满生机地蓬勃发展,祥瑞、福气会自然而然出现在人世间——
    这就表示君王已经把治国这事彻底参透了。
    “孔子说:‘凤凰没有降临世间,河图(藏着天地间秘密的神秘图案)也未浮出水面,我真是不甘心啊!’
    这是因为孔子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让这些祥瑞之物到来,却由于得不到君王的重用,而一直身份卑微的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如今陛下您身为天子,一切都在您的掌控之下,您已经站在了人类能达到的巅峰。
    拥有如此强大的权力,完全有招来祥瑞的能力;
    拥有这么多的物资,也完全有招来祥瑞的资本。
    再加上您品行端正、谦恭和善、机敏通达、目标远大,体恤百姓、礼贤下士,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帝王!
    您已经做得很好了,然而这些美好的征兆还是没有出现,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教育宣化工作做的不到位,人民群众还没有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还没有学习礼法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如果不进行思想上的指导教育,不开展行为上的约束管理,放任所有人自由地追逐利益,像动物那样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那么灾难就会像洪水决堤一样无法遏止。
    人民群众需要正确引导,古时候的帝王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在管理社会、统治国家的时候,会非常重视教育宣化工作的推行。
    可以通过设立太学院培养宗室子弟,设立庠序(民间的学校)教化乡邑百姓,逐渐统一人民群众的思想,教他们何为仁义廉耻,用礼仪规范约束人民的一言一行。
    在受到教育之后,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普遍提高,社会风俗也因此变得文明美好,所以即使犯罪的成本很低也不会有人轻易触犯法律。
    圣明的君主推翻混乱昏聩的前朝后:
    致力于消灭前代王朝造成的不良影响,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看重礼法规范的培养,致力于营造一个全新的、和谐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明确教育宣化的中心思想,再通过学习、宣传让这些思想深入人心,让百姓的子孙后代在同一套社会价值观的熏陶下成长——
    正因如此,一个朝代才能够屹立五六百年不倒。
    秦皇帝兼并六国之后:
    推翻了维持一个王朝发展的主要思想根基,古之圣贤提出的治国之道全都化为乌有;
    崇尚暴力治国、刻薄用刑,对于人民群众丝毫没有人道主义关怀,竭尽所能地残害百姓、耗尽国力——
    于是整个秦朝从建立到覆灭仅用了十四年。
    秦朝的恶果到现在都还一直有着极为糟糕的影响,这些恶劣行径的残余力量仍然没有消除,以至于人们还沉浸在旧日的风气之中,品性仍然卑劣、浅薄,人民愚昧短视、顽固不化,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日益激化。
    整个社会可以说是已经没眼看了!
    弹琴鼓瑟时声音不和谐,应当把琴弦拆下来换上新的;法律政策推行不下去时,则应该修改相关政策内容,加强对百姓的教育普及工作。
    由此推断,大汉开国这么长时间,仍然没有祥瑞降世,仍然没有让社会得到真正的安宁,就是因为不合理的政策尚未改变、人们的思想教育还没有跟上。
    “一个好的帝王,会让年轻人抓紧学习,给学成之人按照能力水平安排工作;给品德优秀、才华超群的人丰厚的工资与福利待遇,用严厉的刑罚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玩忽职守的乱臣贼子——
    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尊卑荣辱,自然而然地就会尊敬比自己身份地位高的人,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周武王发动正义之师,推翻了残暴不仁的商王朝,成立周朝;
    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当作朝廷的纲纪规范;
    直到周成王、周康王这四十多年间,监狱里面没有关押过一个囚犯——
    这就是教育宣化的力量,这就是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提高的成果,靠惩罚、处刑是绝对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然而秦皇帝却不这么做:
    他们推崇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思想,运用韩非子的刑法学说,对古之帝王仁善的治国之道嗤之以鼻;
    争抢、掠夺成为了民间争相效仿的主流风气;
    官员们仅凭法律条文就能给人定罪,从来不核实事情的真伪;
    做好事的善人不仅得不到奖赏,反而会遭到严惩;
    作恶多端的奸人不仅逍遥法外,甚至还能更加猖狂地行走于世间。
    所以朝廷中的官员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极尽阿谀奉承的谄媚之辞,歪曲事实、满嘴谎言,表面上看起来对皇帝尽到了臣子的礼节,其实心里早就已经把秦皇帝千刀万剐了——
    这该有多么的虚伪和无耻啊!
    即使每天都有受不完的刑、杀不完的人,而犯法之事、奸邪之辈仍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环境已经杂乱无章、糟糕到了极点。
    如今陛下您已经是坐拥天下的人主,所有人都是服从于您的臣民,然而当前政令难以推行,百姓感受不到您的仁德与慈爱,大概是您还没有明白教育宣化的重要性,心思还不在这上面的缘故。
    《曾子》中说:‘恭敬谦逊地对待每一个道理与学问,就能够拥有足够的智慧与判断力;身体力行地做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就能够把美好的风气发扬光大。
    既能明辨是非又能弘扬美德,靠的不是别的,而是要真心实意、脚踏实地的去做。’
    希望陛下您多采纳他人的意见,听取多方的声音,了解更多的知识,然后诚心诚意地付诸行动,让所有人在您的治理下获得切实的好处,让天下在您的统治下变得更加团结安宁——
    那么您将完全能够成为与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同一高度的圣主啊!
    “平常不下功夫培养知识分子,却总是想得到贤才能人的辅佐,就好像拿到一块玉不精心雕琢,却要求玉石上有花纹装饰一样,这是不现实的。
    想要大规模培养知识分子,也就只有设立太学院能够做到。
    可见太学院与培养贤人息息相关,是人才的摇篮,是开展教育的基础。
    一个郡国之中的百姓,找不出一个能出口成章的人,挑不出一位懂得儒家经典学说之辈,照这样发展下去,国家肯定会完蛋的。
    希望陛下能够修建太学院,安排有能力有学问的老师,让有志向的人都到里面学习,通过考试、提问进行筛选,那么肯定能够找到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各地的郡守、县令是当地百姓的领导者,应当承担起思想教育宣化、传扬的工作;如果这些长官选的不好,那么就没办法把朝廷想要传播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原原本本的推广下去,那么他们岂不是就成了教育路上的绊脚石?
    如今有的官员在推行政策的过程中,完全不管什么仁爱慈惠、礼义道德,居高临下地侵夺老百姓的利益、践踏人民群众的尊严;与那些邪僻偷盗之人狼狈为奸,欺压贫苦穷困的弱势群体;在这些不称职的官员手上不知道产生了多少冤假错案。这完全违背了陛下制定政策的初衷。
    正因如此,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才失去平衡,社会上空充满着百姓的怨气,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无以为继——
    这一切都是各地的长官选得不合适、执政错乱的后果。
    “现在有很多官员都是郎中(中宫禁卫)、中郎(皇家警卫)、二千石(与太守同一级别)官员的后代,掌管人员选拔的官员在筛选的过程中,也只是以对方提交的财物为标准,这样选出来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实学。
    对于业绩的考核,应该以一个人在任职期间的政绩好坏为标准来评判,不应当看他在这个岗位上任职了多久。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能力平庸,即使他在某一岗位上干了很长时间,也就只能当一个基层小吏罢了;如果一个人能力出色,即使他工作年限很短,也能够成为一郡一县、甚至天子身边的辅佐。
    选举部门应当用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让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创下可观的成绩。
    然而如今完全不以才能水平、政绩好坏为标准,只要工作年限久,就能获得高官厚禄,忽视了能力优劣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于荣辱赏罚的理解产生了距大偏差;官场上德才兼备、资质普通、水平低下的人全部混杂在一起,根本没有人对他们进行区分,也根本没有人去深究他们的实力,岗位安排相当随意。
    我认为,应该要求列侯、郡守、二千石官员们选择当地的优秀人才,每年选出两个人送到皇宫中当侍卫,不仅能够考察被推荐人的能力,同时也能看出这些公卿大臣识别人才的水平。
    如果被推荐上来的人确实是人才,那么推荐人应该得到赏赐;如果被推荐上来的人水平很差,那么推荐人也要受到对应的处罚。
    只有这么做,这些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才会真心重视起选拔人才这项工作,那么天底下的能人贤才也都能够源源不断地成为官场的新生力量、竭尽所能地为国效力了。
    天下人才尽在掌握之中,那么将会重现夏商周那样的盛世,陛下的美名也会如同唐尧、虞舜那样流传千古。
    不要忙着对日食、月食等异象祈福消灾,眼下重要的是对于贤人的培养与任用,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能力安排不同的职责,按照每个人能创造的业绩确定不同职位。
    只有让能力与地位、官爵挂钩,有志向的人才会注重自我提升、建功立业,而胸无大志、资质普通的人将会被逐渐淘汰——
    那么平庸之辈将不会再对贤德之人的晋升之路造成阻碍了。
    “任何事情都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发展成熟,所谓‘积少成多’就是这个道理。
    贤明的君子在初期也都是没有名气的普通人,然而他们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渐渐的让别人看到自己身上散发的光芒;原本身居底层,却能凭借出色的才华,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身份显贵、名震天下的大人物。
    说话、行事,都是被人听在耳里、看在眼里的,一句话说出去、一个小小的举动,都无法撤回重做——言行举止的影响效应非常广大,而品行端庄、道德优良的君子能凭借自己的言行影响整个社会。
    所以说只要注重各方面的细节,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行善有可能在一开始不被人注意,但是只要不懈怠、不放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同样的,作恶有可能在最初不会被人发现,然而做得多了最终会给自己的带来难以承受的恶果——
    这就是唐尧、虞舜能够名垂青史,而夏桀、商纣王留下万世骂名的原因。
    “适合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中心思想,应该是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应该是能让社会在这种思想环境下安稳运行的;
    应该是经得起反复回味品鉴、不会让人对它感到厌烦唾弃的。
    在主流价值观的带动下,朝代才能长期稳定的延续下去;
    如果一旦出现了影响天下稳定的重大混乱,那就说明这个‘主流’价值观已经不适用了。
    古时候的帝王在治理国家时,肯定忽略了某些方面,才导致执政的过程中出现了纰漏,而导致覆灭。
    那么下一任王朝必须得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再赶紧纠正、改进,以求弥补这些过失。
    夏商周三代所看中的思想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治国思路完全背道而驰,只不过是为了纠正上一个朝代做得不够或做得过分的事,才使得本朝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孔子说过:‘顺其自然,这说的就是舜帝吧!’
    修改礼法、变易服装主色,只不过是为了顺应五行变化的自然规律而已,这么做是合乎道理的;多出来的那些条条框框、礼法规矩,到底有什么用!
    可见,有很多帝王修改制度、增删条文、变更名称,这只不过是做表面功夫,根本就没有真正调整治国的重心。
    夏朝看重的是‘忠诚’,商朝看重的是‘恭敬’,周朝看重的是‘文化修养’,这些重点,都是为了弥补前一个朝代的治国漏洞。
    孔子说:‘商朝继承的是夏朝的礼法,所以殷商之人很清楚夏王朝到底哪里做得不好;
    周朝继承的是商朝的礼法,所以周人也很清楚商王朝到底有什么不足之处;
    那么继承周室的后代王朝,即使过了几百代,也会知道应该用什么来弥补。’
    整个治国的中心思想,就是在‘忠诚’、‘恭敬’、‘文化修养’之间循环往复的。
    夏朝之前是有虞,却没有提到有虞的弊端,因为都采用的是同一套循环体系,没有必要做多余的赘述了。
    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具体情况形成的,社会环境不变,那么主流价值观也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动。
    夏禹继承虞舜,虞舜继承唐尧,社会环境变化不大,于是三代圣主遵循的都是相同的价值观,所以天下太平,没有什么需要查漏补缺的地方,那么也就无需多说这三代王朝存在的弊端了。
    由此可见,继承和平时期的王朝,主流价值观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而继承昏聩糜乱的王朝,就需要调整与社会环境匹配的主流思想观念。
    如今大汉承接的是秦王朝一塌糊涂的乱局,人心惶惶、社会动荡,应当适当放弃一些繁文缛节、礼法规定,推崇忠诚可靠的优秀品质。
    古时候的天下万民与如今的四海之众没有差别,所有人都存在于同一片土地之上,都需要通过引导、教化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可见,吸收前代的历史经验教训,应用于现在的治国思路,其实差别并不是很大。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整个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差?大概是当前的价值观不合适吧!
    “上天对于万物都是公平的,赐予锋利的牙齿,便会去除尖锐的头角;没有翅膀可以飞翔,便拥有健硕的双腿——有了一个赖以生存的长处,就不会再分配另一个优势。
    自古以来,领朝廷俸禄的人,就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这也是遵循平均分配原则,上天就是如此安排。
    已经有能够立足于世的技能,还贪心地想要其他的优势、特长,老天是满足不了这个贪婪的无底洞的,人就更不可能填上这个欲望的大窟窿了!
    这就是老百姓会被上层统治者压得喘不过气的原因。
    明明已经身份显赫、地位尊贵,家境优渥、丰衣足食,在拥有这么多财富与权力的情况下,还要与人民群众抢耕地、抢市场,这让老百姓怎么活啊!
    老百姓一天过得不如一天,最终只会穷困潦倒、走投无路。
    有钱人越来越奢侈,贫苦人民越来越艰难,底层人民连活着的希望都快消失了,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天下又怎么可能不面临动荡与毁灭!
    正是因为贪婪无度的上层人士,让百姓忍无可忍,以至于法律规章越来越繁复、刑罚规定越来越严厉,却无法禁止奸邪乱民依旧源源不断地涌现。
    天子、公卿大臣的言行举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力,老百姓会模仿,远方的民族、国家也会密切关注——
    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动都逃不过天下人的眼睛,身居高位、掌握重权,怎么能够品行低下、素质堪忧呢?
    每天想着搞钱,生怕自己的荷包空空,这是平民大众关心的事情;
    操心如何才能让社会走上和平、稳定的发展之路,如何培养老百信良好的价值观,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这才是肩负国家兴亡重担的公卿大臣关注的重点。
    《周易》上说:‘背着财货坐在马车上,容易招来小偷。’乘坐马车的人,是身份地位尊贵、手握权力的贵人;然而背上背着物资,是地位卑微的市井小民才会做的事——
    分明身居高位,做出来的事情却与卑贱的庶民差不多,这迟早会给自己招惹天大的祸患。
    一个人拥有高贵的身份,所作所为也应当符合自己所处的地位,如果做不到鲁国国相公仪休那样不与民争利,那么这个位置估计也坐不久了。
    “《春秋》认为政令应当出于天子一人之口,权力应当集中于天子一人之手,这是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真理、万世适用的法则。
    现如今各种学问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学派,民间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言论,不同的流派思想理念都不一样,表达的核心内容也不尽相同——
    天子没有将这些思想融合统一,变更政策的次数越来越多,臣民们都不知道到底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定。
    我认为那些不属于儒家经典六部以及不属于孔子学说的内容,都应该全部摒弃,不应再在世间流传。
    等这些乱七八糟的学说言论都消失之后,就可以建立明确、一致的法规与制度,清晰明了地公布法令规定,人民群众也就知道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准则,社会也能就此有条不紊的运行下去了。”
    刘彻认为董仲舒面试的表现非常优秀,任命他为江都相。
    会稽人庄助也因为品行端庄被推选来面试,阐述的观点与内容也得到了刘彻的欣赏,被提拔为中大夫(评议政事)。
    丞相卫绾上奏:“被推举的人当中,有的人要么崇尚申不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要么模仿苏秦、张仪搞颠倒黑白的诡辩,这都是妨害国政、祸乱朝纲之辈,应当予以淘汰。”得到了刘彻的批准。
    董仲舒年轻的时候对《春秋》颇有研究,景帝(刘启)时期就已经是博士(掌管典籍、应对天子咨询)了,行为举止都完美合乎礼法准则,有很多知识分子、学者都把他当老师一样尊敬、爱戴。
    后来董仲舒当上了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刘非是刘彻的兄长,性格骄纵好斗,然而在董仲舒的教导与影响下,刘非也变得越来越成熟稳重起来。
    2.春天,二月,赦免天下所有囚犯。
    3.刘彻下令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改为三铢钱。
    4.夏天,六月,卫绾的丞相一职被罢免,
    六月丙寅日,刘彻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任命武安侯田蚡(音“坟”)为太尉(最高军政官)。
    刘彻推崇儒家学说,窦婴与田蚡也都非常爱好儒学,二人共同推荐代县人赵绾与兰陵人王臧,刘彻分别任命他们为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与郎中令(管理宫廷侍卫)。
    赵绾提议设立专门的明堂,用于召集诸侯举行朝会活动,并且推荐了自己的老师申公来商议相关礼仪。
    秋天,刘彻派使者带着布帛、玉璧,由四匹马拉着安车(带座位的车)迎接申公。
    申公已经八十多岁了,入朝面见刘彻,刘彻向他咨询从古至今各个朝代兴衰成败的关键要点。
    申公说:“天子治理天下没必要说那么多,埋头苦干、勤政为民就完了,拿成果说话即可。”
    当时,刘彻还是一个十分爱好寻章摘句的少年人,就喜欢别人在说话时长篇大论地陈述治国的大道理,然而申公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让刘彻一瞬间哑口无言,不知所云。
    不过当时申公来都来了,毕竟是御史大夫赵绾的老师,刘彻还是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让他在长安城中鲁国的府邸中住下,确立修建明堂、巡狩游猎、修改礼法、变易服装主色等事宜。
    5.本年,内史甯成在担任中尉的期间,触犯了法律,被判剃光头发、戴上铁链服刑。

    二年(壬寅,公元前139年)
    1.冬天,十月,淮南王刘安入朝觐见。
    刘彻认为刘安在自己的叔父中算是能力出众的人才,于是非常尊敬他,每次与他见面都相谈甚欢,一聊就聊到天黑才结束。
    刘安与武安侯田蚡的关系很好,只要刘安入朝,田蚡都会到霸上迎接,并且说道:“皇上现在还没有确立太子人选,大王您可是高皇帝的亲孙子啊,品行优良,对外又有仁义宽厚的名声,天下人还有谁没听说过您的大名!
    万一哪天皇上驾崩了,下一个皇帝非您莫属!”
    听到这话,刘安笑得合不拢嘴,心情大好的他非常大方的赏赐给田蚡一堆金银财宝。
    2.太皇太后窦氏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流派,对儒家思想根本不感兴趣。
    赵绾得知此事后,劝刘彻有什么事情都不要找太皇太后商量。
    窦太后气得火冒三丈,说:“这个赵绾,难道想学新垣平迷惑皇上吗!”
    于是窦太后让人暗中调查赵绾和王臧的违法犯罪之事,拿着调查结果责骂刘彻。
    原本刘彻正在着手搞明堂朝会之事,结果被窦太后这么一闹,要修订的礼法、要推行的政策全都只好马上叫停。
    赵绾和王臧被打入监狱后双双自杀。
    而丞相窦婴与太尉田蚡身为赵绾与王臧的推荐人,也受到了牵连,全部被罢免官职,申公也称病辞职回老家了。
    之前,景帝刘启将太子太傅石奋以及他的四个儿子全部任命为二千石官员,石氏一门一口气出了五个二千石,于是石奋号称“万石君”。
    石奋在文学方面没什么造诣,但是为人谦卑恭谨,儿孙之中如果有人哪怕只是当了个小官,回来看望他的时候,石奋一定会整整齐齐穿着上朝的礼服与他们相见;即使见了面也不会直呼姓名,而是以官位相称。
    如果儿孙们犯了错,石奋从不责怪打骂,只是坐在侧屋里,通过不吃饭来表示抗议。孩子们看到石奋这样,心里过意不去,大家便互相指责批评,然后袒露出上半身由族里的老人带来认错认罚,并承诺以后一定悔过自新,石奋看到这些才会动筷子吃饭。
    成年的小辈们只要在石奋身边,无论是日常居家还是聚会饮宴,都必须戴上发冠,不允许穿戴随意休闲的衣服帽子。
    参加他人葬礼的时候,石奋也都极尽可能的表达自己的哀思,尽到应有的礼节。
    族中的子孙们都严格遵守石奋定下的规矩,每个人在当地都有孝顺、谨慎、恭谦的好名声。
    后来赵绾、王臧因为说错了话被定罪,窦太后认为这些儒生学者太不接地气,只知道沉迷于诗书文章、追求理论与文学上的造诣,一点儿都没有脚踏实地的真诚与实干精神;而石奋从来不高谈阔论,默默无闻地用实际行动说话,得到了窦太后的赏识,于是任命他的大儿子石建为郎中令(宫廷侍卫总管),小儿子石庆为内史(管理京师周边)。
    石建在刘彻身边任职的时候,只要想提出什么建议、计策,一定会屏退周围的侍从、婢女,单独与刘彻交谈,每一次谈话都会毫无保留、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然而在众人面前,他却不怎么说话,总是显得笨拙迟钝。
    因此刘彻对他非常重视。
    石庆还是太仆(管理天子车马)时,为刘彻驾车出宫,刘彻问拉车的有几匹马,石庆举起鞭子仔细数了数,用手比划了一下,说道:“有六匹马。”——
    石奋的儿子之中,只有石庆的性格是最专一认真、简朴纯粹的。
    窦婴与田蚡被免职以后,以侯爵的身份赋闲在家。田蚡虽然没有承担任何职务,然而因为与王太后沾亲带故,刘彻对他也格外亲近,他多次在刘彻面前建言献策,预料的事情也时常应验,提出的意见也总是被采纳。
    有很多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官员,看到田蚡与刘彻的关系这么亲密,原本天天围着窦婴转的这些人,纷纷转而投靠到田蚡那边,于是田蚡的名气、地位越来越高,行事也逐渐变得骄横傲慢。
    3.春天,二月初一(丙戌),发生了日食。
    4.三月乙未日,刘彻任命太常(掌管宗庙礼仪)柏至侯许昌为丞相。
    5.馆陶公主(长公主,窦太主)刘嫖的丈夫是堂邑侯陈午,当初扶持刘彻为太子时,刘嫖出了不少力,于是刘彻娶了刘嫖的女儿陈氏为太子妃。
    刘彻即位后,太子妃就成为了皇后。
    刘嫖仗着自己对刘彻有大恩大德,贪得无厌、索取无度,刘彻对此暗自感到厌恶。
    陈皇后是个嫉妒心、好胜心很强的人,不允许刘彻宠幸其他妃子,然而她自己又没有怀上个一男半女,为了怀孕到处求医问药花了将近九千万钱,但是一直到最后肚子也没有一丁点儿动静。
    后来刘彻对陈皇后的兴趣越来越淡。
    王太后对刘彻说:“你刚当上皇帝,朝堂之中人心不稳,大家都在观望、等待,必须要得到窦太后、窦太主的支持,皇位才能稳固。
    之前你要求修建明堂会见诸侯,已经惹得太皇太后不高兴了,如今你又得罪了窦太主,她们肯定饶不了你。
    再说了,女人嘛,都是很好哄的,稍微给点甜头就能开心老半天。
    你还不如服个软,顺了她们的意,也省得给自己惹麻烦,你说呢?”
    刘彻听了王太后的建议,对刘嫖和陈皇后的态度变得更加柔和了一些。
    刘彻在霸上举行祝祷消灾的典礼,典礼结束后,回宫路上经过了姐姐平阳公主府,便到她家里坐了坐。
    卫媪(音“袄”)是平阳公主家的奴仆,有一个女儿叫卫子夫,是公主家中的歌女。刘彻来到平阳公主家里歇脚的时候,一眼就相中了卫子夫,于是平阳公主就派人把卫子夫送入了皇宫中,刘彻对她宠爱有加,二人的关系日益升温。
    陈皇后得知刘彻有了新欢,气的暴跳如雷,一哭二闹三上吊整天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好几次差点真的搞丢小命。刘彻对陈皇后的无理取闹越来越烦躁,逐渐失去了耐心。
    卫子夫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名叫卫青,他的父亲是郑季,原本是平阳县中的一个小官。郑季在本县的一个侯爷家中做事的时候,和卫媪两人情投意合,搞到了一块儿,生了一个儿子,但是不敢宣扬开去,便让儿子姓卫,取名为“卫青”。卫青长大后,就成了这位侯爷家里的马队随从。
    刘彻宠幸卫子夫这事惹怒了馆陶公主刘嫖,因此刘嫖把卫青囚禁了起来,准备把他杀死,后来卫青的好友骑郎(骑兵随从)公孙敖带着一帮身手矫健的壮士把他救走了。
    刘彻听说了这件事,对陈皇后和刘嫖的行为感到无比气恼,于是任命卫青为建章监(护卫建章宫)、侍中(天子近侍),仅仅几天就赏赐了卫青千金黄金。
    过了不久,刘彻又册封卫子夫为夫人,任命卫青为太中大夫。
    6.夏天,四月,夜空中出现了一颗异常闪耀的星星,宛如太阳一样光亮。
    7.刘彻设置茂陵邑。
    8.朝中有很多大臣都觉得晁错死的非常冤,认为应当压制诸侯王的实权,有很多人多次弹劾诸侯王的犯下的过错、恶行,甚至连很小的问题都被拿出来无限放大,更有甚者对诸侯王的大臣动用私刑,逼迫他们承认自己的侯王有罪。
    诸侯王此时的处境非常艰难,大家叫苦连天。

    三年(癸卯,公元前138年)
    1.冬天,十月,代王刘登、长沙王刘发、中山王刘胜、济川王刘明入朝觐见。
    刘彻大设酒宴,准备好好款待他们。
    中山王刘胜听到宴会上的奏乐之声,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刘彻不知刘胜为什么在这种欢聚一堂的时刻哭的这么伤心,刘胜回答道:“心中惆怅之人听不得唏嘘的音乐之声,有心事的人听不得别人叹气的声音,这样只会徒增悲伤之感。
    有件事在我心中已经积压很久了,每当我听到这些清丽悠扬的乐曲,眼泪就会不知不觉夺眶而出。
    我身为景帝的儿子,有幸在东边得到一块封地,得以守护京师、成为大汉的屏障,从宗亲关系上来说,我又是陛下您的兄长;
    朝中的这些臣子既不是宗亲,又不是外戚,与您之间一点血缘上的联系都没有,然而他们却凑在一起拉帮结派,把宗室之人排挤在朝廷之外,让您与亲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这就是我伤心流泪的原因啊!”
    然后刘胜一一列举了朝臣们欺压诸侯王的种种事迹。
    从此以后,刘彻增加了对诸侯的尊崇礼节,让有关部们不要再上交弹劾诸侯的奏章,加强与宗亲之间的联系,提高诸侯王的待遇。
    2.黄河泛滥,平原郡遭受了洪灾。
    3.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况。
    4.秋天,七月,有彗星出现在天空的西北方。
    5.济川王刘明因为杀了本国的中傅而获罪,被废除王爵之后发配到房陵县。
    6.七国之乱平定以后,吴王刘濞的太子刘驹逃到了闽越之地,因为东瓯王杀死了他的父亲从而一直心怀怨恨,常常挑唆闽越王出兵攻打东瓯。
    闽越王同意了,发兵将东瓯王的都城团团包围,东瓯王派遣使者找刘彻求救。
    刘彻问田蚡应该怎么做,田蚡回答说:“南越之人相互攻击是很平常的事情,况且他们总是反复横跳,并不是真心依附于大汉,从秦朝开始他们就一直不愿意向中原低头,我认为没有救援的必要。”
    庄助说:“笼络人心是很重要的事啊,怕就怕没法支援弱小、大汉的恩德无法扩散到远方,现在您有这个实力,为什么主动放弃呢?
    不要跟秦朝学,秦皇帝连自己的国都咸阳都不珍惜,耗尽财力、奴役百姓,连整个天下他都抛弃了,更何况区区越地呢?
    如今东瓯王跑来求救,如果此时您不出手相助,那他还能找谁帮忙呢?您将来又如何让周边小国都心甘情愿地归附呢?”
    刘彻说:“田太尉的话不可取,然而我现在刚即位不久,局势目前还很动荡,不想动用虎符调动郡国的兵力。”于是命令庄助用符节发动会稽的部队前往营救东瓯。
    会稽太守没有见到天子虎符不愿发兵,庄助二话不说当场就斩杀了一名司马,随即宣读刘彻的旨意,顺利调动部队乘船渡海奔赴东瓯。
    庄助还没带领大部队到达战场,闽越部队就匆匆撤退了。
    东瓯王请求带领全境人民迁徙到内地居住,刘彻批准之后,把东瓯之人安顿在长江与淮水之间。
    7.九月三十日(丙子),发生了日食。
    8.刘彻从登基以来,广招天下才华超群、智力过人的贤才,对于特别出色的人还会越级提拔。
    四面八方的人才源源不断地上交谈论治国方法、王朝兴衰的奏书,不乏炫耀卖弄、自我推销之人,这些人加起来有一千多;其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刘彻会将其筛选出来,并委以重任。
    庄助是最先得到提拔的那一个,后来还有吴国人朱买臣、赵国人吾丘寿王、蜀国人司马相如、平原人东方朔、吴国人枚皋、济南人终军等一批人才。
    这些人时常侍奉在刘彻身边,刘彻总是要他们与大臣之间开展商讨、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他们总是能够旁征博引,运用各种古今案例、名言警句来当做自己的论据,朝中的大臣根本说不过。
    司马相如凭借着写的一手好辞赋而受到了刘彻的赏识。
    东方朔、枚皋说话总是天马行空、毫无根据,为人也诙谐幽默,喜欢开玩笑,刘彻一直把他们当解闷逗趣的乐子人看待,从来不让他们处理政务。
    东方朔通过察言观色,总是能在适当的时候对刘彻提出一些建议,每次交谈也能直言不讳地吐露自己的所思所想,时常能够对刘彻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年,刘彻迷上了穿着普通服装外出游玩,向北到达池阳县、向西到达黄山宫、往南在长杨宫打猎、往东在宜春宫游玩,身边那些会骑马射箭的随从被安排在各宫宫殿门口当守卫。
    刘彻经常半夜溜出去玩,为了让宫中的侍卫放行,声称自己是“平阳侯”(曹寿,娶了平阳公主)。
    到了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刘彻便会跑到终南山脚下尽情地玩耍狩猎,什么鹿啊猪啊狐狸兔子之类的都是他捕杀的目标。
    终南山附近有大片的田野,刘彻骑马飞奔,踩坏了很多农民耕种的庄稼,路旁的百姓看到农作物被践踏,都一个个叫骂不绝。
    鄠(音“户”)县、杜县的县令派人前去抓捕,然而看到刘彻拿出自己的天子信物,他们便都不敢再吭气了。
    有一次,刘彻又趁着夜色来到了柏谷,找了一家旅馆住下,顺便找旅馆的主人要甜水喝。
    旅馆的主人是个老头,骂道:“甜水没有,尿有一堆!”甚至还怀疑刘彻是个小偷,准备招来附近的年轻人把他痛扁一顿。
    他的老伴儿看到刘彻身上有一股异于常人的气质,预感到这不是一位普通人,于是劝阻道:“这人出身肯定不一般,再加上他身上还有防身的刀剑,你可不能动他呀!”
    老头根本听不进去,老伴儿只好将他灌醉之后绑了起来,后来这些年轻人也都没了兴致各自离去了。
    老太专门杀了一只鸡给刘彻做了一顿美食。
    第二天一早,刘彻就回去了。
    刘彻回到宫中后,把老太叫来,赏赐了她一千斤黄金,把她丈夫任命为羽林郎(侍卫,归郎中令管理)。
    之后,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情,刘彻就在各地修建了专门供自己外出游玩的休息之处,从宣曲宫一直向南修建了十二座宫室,这样出宫在外到了晚上,就可以在长杨宫、五柞宫等宫殿之中过夜了。
    刘彻经常到远离长安的地方巡游,由于路途遥远太消耗体力,而且途中万一践踏了老百姓的农田又会被骂,就让太中大夫吾丘寿王把从阿城(阿房宫故地)向南、从盩厔(音“舟至”)向东、从宜春往西这个范围内的土地面积、田地数目统计清楚,换算出对应的价值,准备把这块地方划分出来,一直通到终南山脚下,将这片区域当作自己的上林苑。
    又下令让中尉(京兆尹,管理京师)、左右内史(左冯翊、右扶风,掌管京师周边)统计这块区域内下属郡县的荒地,准备把未开垦的土地补偿给鄠(音“户”)县、杜县的百姓。
    吾丘寿王把统计结果向刘彻做汇报,刘彻听完连连夸奖。
    那时,东方朔在一旁,劝说道:“终南山是天然的阻隔屏障,当初高祖开国立业,离开洛阳的三河之地,来到关中,沿着霸水、浐水向西,在泾水、渭水的南部确立国都——这块地方可是水陆交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圣地啊!秦国当初就是凭借着这样的地理环境,痛击西方的戎人,兼并崤山以东的诸侯国,最终称霸天下。
    终南山上能产出玉石、金银矿、铜铁矿、木材等实用且珍贵的物资,是各类工匠生产制作的原材料基地,也拥有老百姓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山脚下大片的田野、耕地,能种出粳米、稻米,也适合梨树、板栗、桑树生长,产出的麻与竹子也是衣服与箭杆的重要来源;土壤还适合种植生姜、芋头,水里还有丰富的鱼类、蛙类——
    贫穷的老百姓靠着这些完全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所以在酆(音‘丰’)水与镐(音‘号’)水之间的这片土地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土贵如油’,一亩地足足价值一金。
    如今您想把这块地方划为属于您私有的皇家园林,我认为您不能这样做:
    第一点,占有了这片水土丰盈、绝无仅有的发展农业的天选之地,夺走了老百姓维持生活的肥沃土壤,不仅会减少国家的粮食储备,还让人民群众无法种地养蚕、自给自足;
    第二点,这么大块的地方,拿来养一些狐狸兔子、虎狼禽兽,种上观赏用的林木花卉,就为了这些可有可无的娱乐之事,又是破坏百姓的祖宗坟墓,又是拆掉别人住得好好的房子,搞得孩子们想家、老人们难过,害老百姓都陷入思念故土、不忍离去的痛苦之中;
    第三点,园林之中有动物、有林木,路上也会有一些用于排水、灌溉的深沟大渠,在这么宽广的区域里可以放肆地策马飞奔、驾车飞驰,追求一时的速度与激情,万一发生了陷入水沟、遭遇猛禽、马匹被树枝绊倒之类的危险,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商纣王在皇宫中设置了九条繁华的街市,结果遭到了诸侯的集体背叛;
    楚灵王建起宏伟华丽的章华台,最后楚国民众纷纷离他而去;
    秦始皇修建奢华靡丽的阿房宫,最终天下大乱、王朝覆灭。
    希望陛下您能够引以为戒,把重点放在关爱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之上,我只不过是个愚钝之人,说的这些话如果忤逆了您的心意,即使万死也难以谢罪!”
    这番话让刘彻对东方朔刮目相看,立即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评议政事)、给事中(辅助处理政务),并赏赐一百斤黄金,然而最后还是按照吾丘寿王的规划修建了上林苑。
    刘彻非常喜欢与熊、野猪搏斗,还喜欢驾车、骑马追赶野兽。
    司马相如上疏规劝道:“天地万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类群体,他们的能力也各有侧重。比如:力气大的,叫做‘乌获’;速度快的,叫做‘庆忌’;英勇好斗的,叫做‘孟贲’、‘夏育’。
    同样为人,都能有这么大的差别,那么我想,禽兽之间的差异肯定也是这样。
    如今陛下您沉迷于追求刺激的活动,追逐狐兔、射杀猛兽,万一您在驰骋飞奔的过程中遇到了没有见过的猛禽,然而恰巧它又特别凶猛、迅捷,冲到您的车驾面前,惊扰到您的马匹,那么根本就来不及逃跑、也根本没有时间拿起弓箭射击——到时候您的生命安全将如何保障呢?
    在这种无比惊险的情况下,就算您拥有乌获一般的勇力、逄(音‘旁’)蒙(善于射箭之人)一般的射箭技术,却没有施展技能的时机,那么必然会陷入危及生命的凶险之中。
    这就好比胡人、越人掀翻您的车轮,羌人、夷人砍断您的车上的横木一样,岂不是要完蛋了吗!
    就算您能保障自己的安全,这种充满风险的地方也不应该靠近。
    作为天子,在出行的时候本就应该提前让行人避开,车驾本就应该在平坦无阻的大道上行驶。
    即使扫清了障碍、路面宽阔平整,都有可能发生马匹受惊、车轮出故障的情况,那就更不用说在水草丰盈的地段行走,在山陵高丘上奔驰有多危险了。
    您追逐野兽看似是在放松心情、玩耍娱乐,然而这背后的风险简直不可估量;您以为不会出什么意外,然而实际上危险与变故时刻都有可能发生。
    您贵为统领四海的天子,肩负着整个大汉的基业,却为了寻求新鲜、刺激,将自己置身于如此危险的境地,这实在是不应该呀!
    明智的人能从微小的细节,看到将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聪慧的人能在危险还没显现的时候,先让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无形之中避免灾难的波及——
    祸患一般都藏在隐秘的角落,总是会让人一不小心就忽视它。
    有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身份尊贵的有钱人,连屋外落下的瓦片都要避免。’话糙理不糙,值得陛下深思啊!”
    刘彻十分认同司马相如的观点。

    四年(甲辰,公元前137年)
    1.夏天,出现了沙尘暴天气,空气中弥漫着赤红色的尘土。
    2.六月,发生了干旱。
    3.秋天,九月,有彗星出现在天空的东北方。
    4.本年,南越王赵佗去世,由孙子赵胡继任,也就是南越文王。

    五年(乙巳,公元前136年)
    1.春天,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由三株钱换为半两钱。
    2.刘彻设置了一个职位为“五经博士”,负责分别传授儒家经典中的《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3.夏天,五月,发生了蝗灾。
    4.秋天,七月,广川惠王刘越、清河哀王刘乘去世,由于没有儿子继承王爵,封国被取消。

    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
    1.春天,二月乙未日,辽东郡的高帝庙发生了火灾。
    2.夏天,四月壬子日,高帝园陵上的偏殿发生了火灾,刘彻为此穿上丧服以表哀痛与自责,为期五天。
    3.五月丁亥日,太皇太后窦氏驾崩。
    4.六月癸巳日,许昌的丞相一职被罢免,刘彻任命武安侯田蚡为丞相。
    田蚡的性格十分骄纵,在生活上也非常奢靡:
    为自己置办了好几处住宅,把肥沃丰腴的土壤占为自己的田地;
    派人到各地收购各种各样精美、奇巧的物品,购买物资的车辆来往不绝;
    他人送来的贿赂也全部来者不拒、全盘接纳;
    家中的金银珠宝、美人艳妇、猎狗良马、歌舞乐队、玉器珍玩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田蚡每次入朝面见刘彻的时候,总是能够待一整天,太阳都下山了才离开,他提出来的建议、计策,刘彻也都全部言听计从。
    当朝的二千石官员中有很多都是田蚡所举荐的,以至于刘彻选人用人的事情几乎都要被田蚡一手包揽了。刘彻说:“您推举完了没有?我还有自己看中的人想要任命呢!”
    有一次,田蚡提出想让少府出人,帮忙给自己修建新的宅院,刘彻听了大怒:“你干脆把武库搬走好了!”
    刘彻多次表达了对田蚡的不满之后,田蚡也逐渐收敛了自己嚣张的气焰。
    5.秋天,八月,有彗星出现在天空的东方,在天上划过了一道很长的印记。
    6.闽越王骆郢发兵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邑,而之前南越王赵胡与大汉约定了不擅自出兵作战,于是派人向刘彻申请发兵之事。
    刘彻收到申请书之后,非常认可南越王能够遵守约定的这一行为,便发动了大量人马前往救援,派大行(掌管外交)王恢从豫章出兵,大农令韩安国从会稽出兵,一同进发讨伐闽越。
    淮南王刘安上书劝阻:“陛下即位以来,天下在您的治理下平静和谐,人民群众都安居乐业,大家都认为在这种盛世之下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被征兵出战,用兵打仗仿佛已经离他们很遥远。
    您准备调动大量兵力进攻闽越国,这件事我希望您再仔细考虑考虑。
    闽越实在是太偏远了,当地的百姓连剪头发、在身上刻花纹这种事情他们都干得出来,这简直是原始人嘛!而中原大国之人穿衣系带,怎么能用同样的一套礼仪规范去要求这些野蛮人呢?
    胡人、越人从来就不接受中原的礼法系统,想要制服他们,必须要重拳出击、严威相逼。
    从夏商周这三个朝代开始,君王就从来不要求彻底让其臣服,因为那边的地理环境既不适合中原人居住,气候环境也不适合粮食生产,没有必要为了这种性价比极低的位置白白浪费大国的人力、财力资源。
    大汉从开创至今已经七十二年了,越地那边的小国家相互打来打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也从来没见哪位先帝出兵前往支援。
    “我还听说:
    越地连城池都没有,当地的百姓都是靠着河流、草泽生活,有的住在丛林里,有的住在小溪旁;
    他们非常熟习水上作战,船只也使用的得心应手;
    当地有很多深谷河川,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中原人到了那里既不熟悉地形,又不习惯水土,就算派大量士兵攻入越地,也打不过百分之一的越人。
    越地的面积也不大,连中原的一个郡县都比不上;况且就算真的打算进攻,也不能贸然采取行动,必须要提前做好十足的准备工作。
    在地图上越地的关隘险阻,肉眼看去只不过相隔几寸,然而实际上越地有将近一千里的土地面积,一张小小的地图怎么能囊括得尽所有的山川林地?
    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而真正行军打仗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多亏了神灵保佑、老祖宗庇护,天下四海一片祥和、没有战争,头发花白的老人指望在剩余的岁月中平静度过,其乐融融的小两口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永远在一起,做父母的也梦想儿孙成群,做子女的也盼望能给长辈养老送终——
    这一切都得靠陛下您的仁德、恩惠才可以实现。
    “越人只不过是一个偏远小国,充其量也就是大汉的一个附属藩镇。
    由于路途太远,越人既不按时上交土特产,也不缴纳供奉祭祀用的贡金,他们当地的百姓也不受朝廷的征调成为服役的士兵。
    然而他们出现了内斗,互相打得不可开交,却要求朝廷出兵帮忙——
    您如果真的答应了,那就相当于挖空中原的力量输送给蛮夷之人,岂不是得不偿失?
    更何况蛮夷之人都是些不懂礼义廉耻、一贯背信弃义的小人,从来不受中央朝廷的管控,也从来不学习中原人的礼仪法度,这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如果越地只要有哪个小国兴兵挑事,朝廷就发兵前去镇压,那么以后岂不是天天都得为了这些互扯头发的小事劳民伤财吗!
    “之前因为天灾,已经有好几年都收不上粮食了,为了一口吃的、一点穿的,有的人卖掉官爵,甚至还有人卖掉自己的妻儿,也是幸好有陛下您及时下令各地官府赈灾抗旱,才让老百姓从阴沟里捡了一条命回来。
    建元四年发生了旱灾,建元五年又发生了蝗灾,今年人民群众还没从这些天灾的余威中缓过来,而您却准备大肆发兵,千里迢迢赶往越地,这只会让民众的生活难上加难。
    翻山越岭、乘船渡水,行军路途足足有将近一千里;
    进入越地之后,又将面临荆棘丛林、深山沼泽,水流湍急汹涌,丛林中隐藏着毒蛇猛兽;
    到了夏天,越地的气温酷暑难耐,在卫生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肯定会在军中出现大面积的疫病感染,士兵们一个个都病怏怏的,仗都还没开始打,就已经损失大量兵力了。
    之前,南海王织起兵作乱,当时淮南厉王(刘长)派出将军间忌带兵平叛,后来南海军投降,间忌就把他们安置在淦(音‘干’)水上流;
    后来这些投降的部队再次叛乱,那时正好暑热潮湿,又频频下雨,士兵们不适应乘坐战船行军,好多人都因病死在了半路上。
    这么多人死在遥远的南越之地,这些士兵的家属无论老幼都伤心哀嚎、哭声震地,宁愿砸锅卖铁也要把自己死在远方的亲人接回来,这场面至今让人感到痛心!
    这些老百姓,怕是好几年都无法从撕心裂肺的痛苦中走出来,失去亲人的痛令人刻骨铭心。
    淮南厉王这次出兵所造成的损失,已经明确告诉陛下,南越之地不能轻易进攻,否则就会遭到同样的下场。
    “陛下您就如同天地日月一样,爱护着天下的所有子民,甚至连一草一木、飞禽走兽都受到您福泽的滋养,但凡出现了一个人挨饿受冻、死于非命,这都足以让您为之怆然落泪啊!
    如今这一片难得的祥和安宁的景象,您难道忍心打破吗?
    您难道愿意看到士兵曝露尸体于荒郊野外、鲜血浸满山谷吗?
    您难道愿意看到边境的百姓为了自保而缩短开城门的时间,惶惶不可终日吗?
    希望陛下能够以民命为重啊!
    “朝中不熟悉南方之地地理情况的人,大多都认为越地人马众多、兵力精壮,对大汉边境造成的威胁相当严重。
    而当初淮南国的土地被削减之前,曾经与南越之人多次交手,我对他们的习性、特点有所耳闻。
    据我所知,南越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性与中原地区有着极大的差别。
    南越之地有高山、河流、山谷、丛林,这是上天将其与中原之地划分开来的天然阻隔,人迹罕至,车马难行。
    如果越人想进入中原地区,必须要经过领水(即 赣水),而领水旁边都是悬崖峭壁、崇山峻岭,山上掉落的巨石就是行船的巨大威胁,因此为了避免落石的伤害,是不能用大船行军的,那么粮食运输就成了一大难点。
    就算越人真的有叛乱的心思,他们首先得解决粮食问题,那么肯定会先在馀干县附近耕地种粮,等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以后,再偷偷溜入中原边境砍树造船,伺机而动。
    大汉边境的侦察兵、哨岗都是训练有素的士卒,每个人都有超高的警惕性,只要有越人跑到边境内砍柴,就一定会带兵前往抓捕,然后把他们砍伐的树木、囤积的粮食全都烧个精光——
    就算有一百个越地小国一并打过来,他们又怎么能过得了边境这一关呢?
    其实越人的战斗力并不高,他们既不会平地作战,也不会使用战车、不会骑马、不会利用弓箭,也就只能凭借着险恶的地理屏障,以及中原人受不了当地的水土环境,才能保证本土境内的安稳。
    我知道越国的带甲将士有几十万人,陛下想要攻入越地,用五倍于越人的兵力才勉强足够,当然,这里没有算上运输军需物资的人员。
    南方地区潮湿闷热,要是到了夏天,这种又热又湿的环境,细菌更容易大量滋生,让人染上各种各样的疾病;
    再加上那边到处都是溪流、河谷,毒蛇毒虫更是遍地丛生,要是被咬一下,往轻了说病痛难耐,往重了说甚至有可能丧命——
    在正式交战之前就已经因为水土不服折损了十分之二、三的兵力,就算把越国人都抓来,也弥补不了这些损失啊。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闽越王的弟弟骆甲弑君篡位,之后被处死了,闽越国的百姓现在还没有归属于任何一方统治者。
    如果陛下想让越人臣服于大汉,那么就应当把闽越国的百姓迁移到中原内陆地区,派朝中身份显赫的权贵大臣前往关心慰问,利用赏赐与福利待遇招降更多的民众,那么越地百姓肯定会带着全家老小纷纷投奔而来。
    如果您认为这么做没有意义,那么也应当为闽越国确立继承者,既为闽越王续上了香火,又保全了这个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国家。
    您对新的闽越王有恩,那么他一定会带领全国上下的百姓,心悦诚服地成为您的附属藩国,世世代代都会向大汉朝廷进贡财物、提供兵力。
    只需要一小块印章,一根简单的绶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能让大汉的声威、陛下的仁德传到遥远的边陲,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您发兵进入越地,肯定会打草惊蛇,让他们惊慌失措,会误以为朝廷派部队来的目的是为了镇压、诛杀,那么肯定会吓得逃进深山老林之中保全性命。
    等到汉军撤退,越人又会重新从山林中出来,继续像从前那样生活;
    如果让汉军在当地留守,那么这些人躲在山林草泽等险要之地,也能够生活好几年,而汉军就白白地在人生地不熟、生存环境堪忧的越地耗下去,再加上粮食运输受阻,那么将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消耗。
    出兵打仗如果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那么社会各地就会逐渐发生动乱。
    我又听长者说过:
    秦皇帝曾经派出都尉屠睢讨伐越人,又派出监御史禄挖渠修路。等路修到了,秦军也到达了,然而越人全都一溜烟跑进丛林山泽之中,一个人都找不到;
    后来秦皇帝下令让部队留在越地屯兵,结果这么多士兵在这荒无人烟之处驻扎了很久,大家都因为适应不了当地的环境而陷入困顿,就在此时,越人抓住机会一举出兵,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秦军遭遇惨败之后,秦皇帝竟然发动更多的囚徒兵前往进攻越人。
    当时,秦皇帝发兵次数太频繁,社会底层已经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老百姓逃的逃、躲的躲;有的人聚在一起各处抢夺,为了活命,这种盗贼团伙源源不断的有人加入;直到大泽乡中陈胜吴广起义,挑起了所有人抗秦的热烈斗志,最终秦朝被彻底颠覆。
    所以说,战争充满着血与泪、死与怨,对一个王朝来说是不得已才采用的方法,只要有一地方发生了战事,各地都会因此受到影响。
    我担心您发动大部队前往越地,会有奸邪之人从中趁机作乱,那么将来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了。
    “帝王的部队不会轻易挑起战争,因为一场战争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
    万一在交战过程中,越人俘虏了汉军的士兵,那么即使汉军砍下了越王的脑袋,这对于朝廷来说,在野蛮人手上损兵折将也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天下四海都属于陛下,所有人都是您的臣民,您应当以民为本,带领全社会走上繁荣发展的和平之路,让人民群众安稳生活、努力劳作,那么您的美名与功德将永远在后世流传。
    您就如同泰山一样,坐镇于天下的中央,维持着四方的安宁与稳定;区区蛮夷之地,怎么值得您动用这么大的阵仗、耗费如此高昂的成本呢?
    《诗经》上说:‘帝王的威名与美德传遍天下,远方的夷狄之人也会追随。’这就是说只要您致力于以人为本、布施仁政,那么就一定能吸引遥远的国度前来依附。
    就怕您发动十万大军,还不如派去一个使者的作用大啊!”
    那时,汉军已经出征,还没有翻越山岭,闽越王骆郢就已经派士兵守住了各处险要之地。
    闽越王的弟弟骆馀善与宗族、国相商量说:“大王没有向朝廷请示,就擅自发兵攻打南越,所以朝廷才派兵前来讨伐。
    汉军兵强马壮、人数众多,就算我们一开始能够凭借对地形的熟悉而取得小胜,然而朝廷会派出越来越多的兵力前来镇压,直到将闽越灭国为止。
    如今杀了大王向汉天子认罪,如果能取得原谅,下令撤回朝廷的兵力,这样是最好的;
    如果汉天子仍然怒气未消,坚持进攻,那么再拼死一搏,做最后的抵抗;
    就算最后实在是打不赢,也能带着众人逃到海上生活。”
    大家都说:“这是个办法。”
    于是骆馀善派人用短矛将闽越王骆郢杀死了,然后让使者带着骆郢的脑袋面见大行(掌管外交)王恢。
    王恢说:“朝廷这次发兵的目的,就是为了诛杀闽越王。现在已经拿到他的脑袋了,您又能前来认罪,相当于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就平定了此次战乱,这是最好的结果。”
    然后王恢下令让部队停止行军,再派人告诉大农令韩安国现在已经拿到了闽越王的脑袋,可以准备撤军了。
    王恢派出使者带着骆郢的头,赶回去向刘彻汇报。
    刘彻下令要求王恢与韩安国带领部队班师回朝,说:“骆郢等人是这次作乱的元凶,只有无诸(越王,勾践后裔)的孙子繇君(邑号)丑没有参与其中。”然后让中郎将封丑为“越繇王”,供奉闽越祖先越王勾践的香火。
    骆馀善杀了骆郢之后,在国内声威大震,有许多百姓都依附于他,骆馀善已经俨然以闽越王自居,而越繇王丑拿他一点儿都没办法。
    刘彻认为单独为了骆馀善再次出兵不值得,便说:“骆馀善与骆郢一样,都是挑起战乱的策划者,然而他诛杀骆郢有功,就不再发兵讨伐了。”
    于是刘彻立骆馀善为“东越王”,与丑平起平坐。
    刘彻派庄助到南越宣告此次朝廷出兵的战果,南越王赵胡磕头道:“天子为微臣出兵讨伐闽越,微臣感恩戴德,就算死也无法报答皇上的隆恩!”
    赵胡让自己的太子赵婴齐跟着庄助回朝,想让他在宫中当一个皇宫侍卫。
    他对庄助说:“我国刚刚经历过战乱,还需要处理一些事情,使者大人您先回去吧,等我把战后之事处理完,就马上赶到长安拜见天子。”
    庄助回程途中路过淮南,刘彻下了一道指令让庄助告诉淮南王刘安出兵伐越的结果,夸奖了刘安奏书上苦口婆心的劝说。刘安受到了表扬之后受宠若惊,连连道谢。
    庄助离开后,南越国的大臣们劝谏赵胡:“汉天子发兵诛杀了骆郢,这一做法也是为了顺带敲打我们南越,先王曾今说过:‘对汉天子只要不失礼数即可’,这句话的潜在含义就是,不可因为汉使者的几句甜言蜜语就入朝觐见,万一遭遇不测无法回国,那么南越国就危险了呀!”
    赵胡也觉得这番话有道理,便说自己突然生了病无法前往,最终也没有去长安朝见刘彻。
    7.本年,刘彻任命韩安国为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8.东海太守濮阳人汲黯被任命为主爵都尉(掌管列侯)。
    早年间,汲黯身为谒者(传话侍从),做事严谨、不苟言笑,没有人敢在他面前嬉皮笑脸。
    东越地区的小国互殴的时候,刘彻派汲黯前往调查情况。
    汲黯出使到吴国就返回了,根本没有到达东越,回来后对刘彻说:“越地这些小国打来打去是很正常的,他们的风俗就是如此,不值得为此事浪费天子使者的时间。”
    河内地区发生了火灾,大火烧毁了一千多家房屋,刘彻又派出汲黯前往视察。
    汲黯汇报说:“是因为房屋之间的距离太近,才导致火势蔓延了下去,这都不必担心。
    然而我路过河南的时候,我发现那边有一万多家都受到了水灾的严重影响,家家户户都吃不上饭,甚至惨到父子之间相杀相食。
    由于当时的情况实在是惨不忍睹,我只好临时用使者符节,让当地官府打开河南粮仓,给百姓发放粮食赈灾。
    我没有向您打报告,擅自调动粮仓,违反了规定。
    现在我交还符节,请陛下治罪!”
    刘彻认为汲黯做的没有错,非常欣赏他对百姓的这份关怀,便没有给他定罪。
    汲黯身为东海太守时,尽可能保障当地的和谐稳定,从来不给百姓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对手下的郡丞、长史不过分苛责、不斤斤计较,只是把握大方向的合理、安稳即可,从不揪着一些小毛病、小失误不放。
    然而汲黯的身体素质比较差,经常卧病在床,很少出门。
    他治理东海郡一年多以后,东海郡经济繁荣、民情安稳、人民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无论当地官员还是老百姓都对汲黯交口称赞。
    刘彻得知汲黯的政绩优异,便任命他为主爵都尉,跻身九卿(中央行政长官)的行列之中。
    汲黯办事秉承的原则就是顺其自然,不折腾、不没事找事:
    只要总体发展趋势没问题,就不会在细枝末节上纠结不清;处事灵活、有条理,从不死板地拘泥于规章条文。
    汲黯有些高冷,性子直率,看到别人有错总是会当面指出,不留情面。
    那时,刘彻正好在广招各路儒生学者,说:“我准备怎么怎么做。”
    汲黯说:“陛下您制定、推行那么多政策,看上去是想促进社会发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其实您心里想要的还是太多了,怎么比得上唐尧和虞舜的境界呢?”
    刘彻一瞬间沉默了,脸色变得极为难看,当即宣布散朝,大家都暗自为汲黯捏了一把汗。
    刘彻下朝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一点儿眼力见都没有!”
    有人指责汲黯不应该那样说话,汲黯说:“公卿大臣都是陛下身边的辅佐,难道发现了陛下的过错也不说?难道让陛下沉浸在自己的错误之中,不加以改正?顺从谄媚只会害了整个国家!
    况且我已身为九卿,职责就是帮助天子纠正错误,就算我再爱惜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坏了朝堂的风气!”
    汲黯身体不好,连续请病假已经快满三个月了,刘彻多次特许他回家养病,然而病情一直没有好转;最后在病重之时,由庄助替他向刘彻请假,刘彻问:“你觉得汲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庄助说:“汲黯当官执政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但是他能忠贞不移地辅佐年轻的帝王,坚持原则毫不动摇,就如同一位坚守城池的将军,不会因为他人的威逼利诱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就算面临孟贲、夏育这样的猛士,他也不会屈服。”
    刘彻说:“没错,古时候那些忠于国家、胸怀社稷的杰出大臣,大概也就是汲黯这个样子吧!”
    9.匈奴派使者前来请求和亲,刘彻让朝臣商量这件事。
    大行(掌管外交)王恢是燕国人,对于胡人的生活习性、作战方式都十分了解,说:“每次和亲也就只能管几年的安宁,匈奴消停一阵子之后仍然会再次叛乱,还不如别和亲了,直接带兵打过去。”
    韩安国说:“匈奴人没有固定的居所,等大部队到了那边,他们作鸟兽散,简直让人无可奈何。
    更何况自古以来他们就是野蛮人习性,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人,派这么多人不远千里前去讨伐,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匈奴还会趁着汉军人困马乏的时候偷袭,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很大。
    由此说来,和亲比较划算。”
    朝中大部分人都赞同韩安国的看法,于是刘彻同意与匈奴和亲。

    元光元年(丁未,公元前134年)
    1.冬天,十一月,刘彻采纳董仲舒的意见,要求各郡国每年推举一位孝顺父母、清正廉洁的人才。
    2.卫尉(统领禁军)李广被任命为骁骑将军,在云中郡屯兵;中尉(管理京师治安)程不识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在雁门郡屯兵。
    六月,刘彻下令撤下云中郡与雁门郡的兵力。
    李广与程不识各自以太守的身份统领部队,二人当时在军中的名声都很好。
    李广带兵没有什么列队、排阵的招式章法,遇到了适合屯扎的水边、草泽就停下来休息,军中的将士们行动都比较随意,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到了夜晚也没有巡逻、放哨的士兵,最多也就是派出侦察兵到四处探查军情——
    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李广的军队面对敌人游刃有余。
    程不识统领的部队军容军纪齐整严肃,有明确的职责区分、有多种列队布阵的方式,晚上有人站岗、巡逻,对军法纪律有严明的规定,部队很少停下来休息,总是保持战备状态——
    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程不识的军队也从没在敌军手上吃过亏。
    程不识说:“李广管理军队的方式太粗放了,没有章法,万一匈奴突然打来,该怎么应对呢?
    不过好在他手底下的将士也都很喜欢这种轻松自由的管理模式,愿意为李广卖命,面对匈奴毫不畏惧。
    我虽然在治军时要求与规定较多,但是匈奴也不敢来惹我。”
    相比之下,匈奴更害怕李广,士兵们也都更愿意接受李广的管理。
    司马光点评:
    【《周易》上说:“作战要讲究纪律,否则即使打了胜仗也不是什么好事。”这意思是管理军队如果没有章法、没有军纪,那么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李广统领军队,手底下的将士都自由散漫、不受约束,那是因为李广是用兵打仗的奇才,他这么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但是这种做法不可效仿,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李广拥有天才般的用兵思路,以及具有能让将士们都为他殊死卖命的人格魅力,这种人往后过好几代都不一定能出一个,那么同一时期就更不可能了再出现第二个李广了。
    讨厌被管理与约束,这是人之常情,然而普通人只知道自由一时爽,然而看不到放纵的背后暗藏的危机;这些士兵们不愿意接受程不识的管理,喜欢跟着李广,这说明他们是不服从管理、敢对上级评头论足的一群人。
    治理部队缺少军纪,带来的危害何止是无法应对敌人的突然袭击?更严重的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所以说“只有在严格的管理下,用兵打仗才能有始有终”,身为将领,一定要保证军中将士们服从管理、遵守纪律。
    学习程不识的管理方式,就算没法立下大功,也不会遭遇巨大的挫折;然而如果学习李广的治军模式,基本都是会翻车的!】
    3.夏天,四月,赦免天下全部囚犯。
    4.五月,刘彻下令各地推举品行端庄、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并亲自面试。
    5.秋天,七月癸未日,发生了日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通俗化翻译理解·卷十七·汉纪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sf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