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曾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所以司马光评曰:“何曾议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2 刘渊以刘景为大都督,败王堪于延津之时,刘景沉男女三万余人于河。渊闻之,怒曰:“景何面目复见朕,且天道岂能容之?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细民何罪?”--这种最后论责还是应该先论刘渊用人不当的,自己的大策战略应该灌输下去,若是执行不力,杀罚也更令人信服。
3 永嘉三年夏,大旱,江,汉,河,洛皆竭,可涉。--那个时代的人民只能说生不逢时了。
4 永嘉四年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真是所过之处寸草不生了。
5 雍州流民多在南阳,诏书遣还乡里。流民以关中荒残,皆不愿归,征南将军山简南中郎将杜蕤各遣兵送之,促期令发。--之前看谁的书注意到了乞活,其实还应该更注意流民,因为流民和本土这种时期除非州长官是刘弘这种英明之主,不然本土不能好好安排流民,有时甚至侵暴,流民抢掠和被有些人利用暴乱概率很大,而晋那时期黑暗不用说,所以那个时候几乎所有流民和本土都是对立的,所以也常常有些本土要被外派出官,是很不乐意的。“荀藩刘畴周觊李述等,皆山东人,不欲西行,中途逃散。”
6 巴蜀流民布在荆湘间,数为土民所侵苦,蜀人李骧聚众据乐乡反…王澄使成都内史王机讨骧,骧请降,澄伪许而袭杀之,以其妻子为赏,沉八千余人于江。流民益怨忿。--承上。但要是能找到资料看当时流民迁徙情况看更好了。
7 (司马越)所留将士何伦等,抄掠公卿,逼辱公主…--有时候真是“长恨此身非我有”,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现在大多人没什么感受,但读史知道是这样的。这样黑暗时代也是恨生在帝王家的。
8 刘琨长于招怀而短于抚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而去者亦相继。--有时候教科书选些片段很容易让人产生断章取义的印象,很多事情都是片面的认知,闻鸡起舞之类,刘琨确实也还算个人物,但格局也有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