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是强调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这个“习”,以前我们理解为“温习,复习”,杨伯峻先生认为“实习”更好。我比较赞成,有“知行合一”的思想在里面。能够学以致用,是最快乐的事。因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而不是坐以论道。“有朋自远方来”句,让人疑惑,为什么是自远方来呢?是来学习,还是来指导?反正是“志同道合的人”。我更愿理解为来学习的,因为可以证明“德不孤”,可以证明“天之未丧斯文”“将以夫子为木铎”,可以证明芬芳远播,影响之广。所以“不亦乐乎”。“人不知”句,更加符合孔子的思想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都说明了“人不知而不愠”的原因。“反求诸己”,是君子一贯作风,即使是今天,依然利于加强自身修养。
第二章是强调孝弟乃为仁之本。人们唯有亲其亲,才能延伸至亲他人之亲,才能将仁爱播撒。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的和谐大同。当然“孝”的含义有多种,如“无违”,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恭敬形于色”。
第三章告诫我们不要“巧言令色”。花言巧语,是我们不喜欢的。它常常和伪善的神情连在一起,让人反感。诚出于内而发于外,真诚的人离仁德更近一些。
第四章是曾子的“三省吾身”,一是提倡反思,二是建议我们从三方面反思:“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各行各业,均存在为人谋的问题。这个忠,不仅是忠诚于“人”(可指人民,学生),更有忠诚于职业,忠诚于岗位,忠诚于学生。因为忠诚于职业,所以要深刻理解“教师”背后的责任,理解“传道授业解惑”的含义。所以就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明白“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道理。因为忠诚于岗位,自然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素养,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而不是把教书只看作一份“为稻粱谋”的职业。忠诚于学生,即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而教,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而教。大的方向明确了,方不至于走错路,“起好心,办坏事”。“传不习”可以理解为是否复习,也可理解为是否去践行。我还是倾向于“践行”,因没有践行的“知”不是“真知”,当然不是所有学过的知识都可以践行。但思想品质方面的,我们不能学一套,做一套,成了“巧言令色”之人。我们必须由内而外地展现出我们的修养。不管是否在众人面前,或者“独”处“独”知之时。否则,学再多的“君子之学”又有什么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