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金字塔原理》&网络
文/野玛
李笑来老师说过,写作是21世纪不可或缺的两种能力之一,另一种是演讲。
当我们在聊写作时,我们在聊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想清楚3件事:
—谁是我的听众?
—他们想听什么?
—他们想怎样听?
“想清楚,说明白,说什么、怎么说”,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境界。
我们希望在表达时,能说到点子上,正面回答读者的问题。我们还希望,组织中的全体成员能用统一的逻辑、结构和方式交流,快速产生共鸣,达成共识。那么这一切是否有规范可寻?
有的!
说话、写作、演讲、培训,通通能够使用《金字塔原理》的基本原则,回答听众最常有的4类疑问:“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好不好?”
我们先来举个例子,看看《金字塔原理》如何运用、如何棒棒哒!
中国IT届大佬要开会了,你给老板汇报:
“马云刚来电话说他不能参加下午3点会议了。
马化腾也来电话,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明天开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
还有李彦宏也说,明天晚些时候才能从国外赶回来。
咱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订了,但星期四还没有人预订。
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上午11点似乎比较合适。老板您看行吗?”
我看老板脸色是打算让你在开会前收拾包袱走人吧……
如果运用《金字塔原理》可以这么说:
“老板,你看今天的会议可以改在星期四上午11点开吗?
因为这样对马云和马化腾都更方便,李彦宏也能参加,并且本周只有这一天会议室还没有被预订。”
条理清晰,逻辑分明,简洁扼要,准了!
所以有人调侃《金字塔原理》是“用在老板各种爽”。
2017中国IT届大佬排位赛好啦,言归正传,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概念有4点☞
①其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②训练表达者:关注、挖掘受众的需求点、利益点、关注点和兴趣点,想清说什么(内容),怎么说(思路、结构),掌握沟通的标准结构、规范动作。
③金字塔能够达到的沟通效果有: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记得住。
④搭建金字塔结构的具体做法是:自下而上思考,自上而下表达,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金字塔原理的书章结构分为4部分☞
第①篇,表达的逻辑。
第②篇,思考的逻辑。
第③篇,解决问题的逻辑。
第④篇,演示的逻辑。
因为我本着写作的目的开读本书,读书笔记中也将着重讲第①②篇章。
本篇主讲第①篇章。
第①篇,表达的逻辑。
介绍了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利用这一原理构建基本的金字塔结构,使理解和应用简单的公文写作技巧。
为什么受众最容易理解和记住金字塔结构?
组成金字塔的子结构之间如何互相关联?
如何利用金字塔结构梳理需要写入文章的思想?
如何为这些思想确定清晰的相互关系?
如何写好序言,其逻辑是什么?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有何区别?
好多问题啊,停!就说说我们实际的,自己写一篇文,明明觉得条理通顺呀,但别人就是不好理解;更糟糕的是,你写一篇文,自己都觉得狗屁不通……
如果读者认为你的文章条理不清,很可能是因为你表达思想的顺序与读者的理解力发生了矛盾。
对读者来说,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具体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
因为抽象的思想大多约定俗成而具体思想需要更深入的描写和思考,主要思想总是从次要思想概括总结得出,所以,文章中理想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由一个总的思想统领多组思想。即“总—分”结构。
想起高中作文有没有?原来大伙儿是在那时潜移默化中统一了交流结构、方式和逻辑。
读者可以容易地理解用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思想:首先表达的主要思想,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产生某种疑问,而下一层次上的思想将回答这些疑问。通过不断进行疑问/回答式的对话,读者更容易了解文章中的全部思想。
这个对话过程还要注意,很多时候我们写一些文入不了眼,往往是因为文章概念层次太低,一直在金字塔底层,而没有概括提高。
如果你不明白,我再举个例子。
宝贝儿需要点啥?你老公/老婆/男朋友/女朋友让你去超市帮忙买点东西,你问宝贝儿需要点啥?
对方说:亲爱的,我想要吃苹果,鸡蛋,芥蓝,上海白,香蕉好像也不错,那来两瓶酸奶吧!哦对了超市二楼不是新开一家蛋糕店吗?你记得去奶制品区买几盒皮蛋,帮我看看自动吸尘机器人降价了没有,一定要买橘子和西红柿。
啥⊙∀⊙?????????你再说一遍……我还是记不住!
以上是例子也是笑话,但我可以赌5毛钱你老公/老婆/男朋友/女朋友不知《金字塔原理》为何物。
乔治·A·米勒在他的论文《奇妙的数字7±2》中提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就像番茄工作法也一样,如果一项工作需要超过7个番茄钟,那就意味着工作量庞大,需要拆分了——有的人可能一次能记住9个项目,而大多人则只能记住5个。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项目。
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
我们稍微整理一下例子中的购物内容,是不是容易记住一些:
苹果,香蕉,橘子;
鸡蛋,酸奶,皮蛋;
芥蓝,上海白,西红柿。
但仅以逻辑方法将思想或概念分组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出其逻辑关系。
分类的作用不只是为了将一组9个概念分成每组各有4个、3个和2个概念的3组概念,因为这样合起来还是9个概念。你所要做的是提高一个抽象层次,将大脑需要处理的9个项目变成3个项目:
水果(苹果,香蕉,橘子);
奶制品(鸡蛋,酸奶,皮蛋);
蔬菜(芥蓝,上海白,西红柿)。
在写作中,你希望表达的思想就是每组思想的逻辑关系直接蕴涵的思想,也就是说,每组中的思想都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检查你将思想分组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你是否能够用单一名词表示该组的所有思想。在例子中是“水果”“奶制品”“蔬菜”,在你的文章中则是“建议”“原因”或“问题”“需作出的改变”等等。
以上,对文章阐述的思想作出疑问/回答式反应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还有,不要不加概括提高地啰嗦个没完。
到了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一点爆款文思路?
“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即要自上而下地表达思想。”
换句话说,你的标题就是你的观点!
你明确的观点(标题)可以提供大量信息,读者在接受信息时,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将所摄入信息联系起来的结构。
为了保证读者找到的结构就是你希望他采纳的结构,你必须提前把这种结构告诉他——这样他就知道要寻找哪个共同点。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海报身为作者,如果你不预先告诉读者这种逻辑关系(概括提高的逻辑分类),而只是一句一句地表达你的思想,读者只能自己从中寻找共同点,将你所表达的思想归类组合,以便了解各个组合的意义。
那么问题来了,
①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千差万别,很难对你所表达的思想组作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
②如果不预先告诉读者某一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他们很有可能会认为某一组中的思想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悲催不;
③即使读者能够作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你也增加了他们阅读的难度,因为他们必须自己找出这种你没有提前说明的逻辑关系。
接受了“自下而上思考(概括提高)”,我们又该如何表述呢?或者说,如何搭建自己的金字塔?
构建金字塔有两种方法:
自下而上法,有时你无法准确确定要讨论的主题,有时不清楚读者头脑中的疑问,有时则无法确定读者了解什么、不了解什么。遇到这些情况时,可向下移动一个层次,从关键句层次上着手。
更多时候我们是采用自上而下法,开始思考的是最容易确定的事情,即文章的主题,以及读者对该主题的了解情况。先利用序言的结构,将头脑中的观点、论点、想法逐个梳理出来。流程如下:
构建金字塔*自上而下法在一篇文章中,序言是最不容易写好的部分。文章的序言概述读者已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文章将要回答的疑问建立联系。联系建立得巧不巧,妙不妙,决定着接下来作者有没有机会让读者看到自己呕心沥血提供的答案。
序言多采取“背景—冲突—疑问”的元素,但是各部分的顺序可以有所变化,以创造不同的文章风格☞
标准式:背景—冲突—疑问❓
开门见山式:疑问❓—背景—冲突
突出忧虑式:冲突—背景—疑问❓这种逻辑更清晰,侧重点也更明确
突出信心式: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我们知道“背景”的意思,也知道“疑问”的意思,但这“冲突”,网络释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在特定问题上目标不一致、或看法不相同或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种态势”,乃各种小说必备元素,这是不是说,我们最好使用讲故事的方法写序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位很有名的沟通专家,他说过,沟通有三个重点:第一是感情,第二是逻辑,第三是人格。沟通最重要的就是感情的诉求,占65%,所以,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要尽量用感情打动人。而用感情打动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说故事。
为什么要用讲故事的形式?
①你必须想办法使读者轻易地抛开其他思想,专注于文章的内容,讲故事便是最好的方式。序言里,利用未讲完的故事所产生的悬念效果,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②讲故事方法能够使你在向读者表述他们可能不同意的观点之前,先向他们传递一些他们肯定会认可的信息。从心理学角度看,先向读者传递简单易懂、容易接受的信息,比让他们在混乱的思想中摸索,更容易使读者接受全篇的思想。
③序言中的故事,能够使读者就作者对“背景”的独特解读具有真实感,而实际上这种解读的本质,就是对相关事实进行有倾向性的选择。
用描述文章主题的公认事实开始讲故事,“冲突”就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因素,并且必须引发读者的“疑问”。
大多数文章回答以下4种疑问之一:
全篇文章的中心都依赖于读者提出的第一个疑问,或称初始疑问。因为如果对第一问的答案是否定的,就不存在第二问。
如果你难以仅凭对序言部分的思考确定初始疑问,这时你可以看看你打算放在正文中的素材。我们正式移入金字塔结构中。
金字塔结构24字真言:
思考自下而上,表述自上而下。
纵向引发疑问,横向回答疑问。
在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中,当思想向上走的时候,会要求上面的思想能统领下一级的思想;
当思想水平移动的时候,会要求这些同一高度的思想是按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进行连接;
而当思想向下走的时候,就要求下级的思想能解决上级思想的困惑。
如果思想是一块砖的话一切都好懂,除了“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方法。
演绎性思想组合是由几个承前启后的论述组成的:思想①是对当今世界上的某种现象的表述;思想②是对该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所作的表述;思想③则说明了以上两种表述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时所具有的隐含意义。
举例,①所有的人都会死。 ②苏格拉底是一个人。 ③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你需要概括演绎性思想组中的论述,以提高一个抽象层次。你的概括主要基于最后一个表述:“因为苏格拉底是一个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归纳性思想组合中的思想互相关联,可以用同一个名词/句子表示组中所有思想,如支持的原因、反对的原因、步骤、问题,等等。
举例,①法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②德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③俄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为了提高一个抽象层次,你需要识别以上句子的共同点即都是针对波兰的战争行为,并得出一个推论。你的推论可能是“波兰将受到坦克入侵”或类似的思想。
文章主体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但不可同时既具有归纳关系,又具有演绎关系。
金字塔结构每同一组(横向)中的思想之间存在着逻辑顺序,具体的顺序取决于该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演绎推理关系,还是归纳推理关系。
演绎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最终/重点是为了得出一个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的结论。在演绎过程中,每个思想均由前一个思想导出;而在归纳过程中则不存在这种关系。
解决上级思想的困惑时,最好先说明行动,后说明原因,因为通常,要采取哪些行动才是读者最关心的。
这些行动中,每个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必须有明确的理由说明为什么把第二个思想放在第二位,而不是放在第一位或第三位。
提示,逻辑顺序只有4种: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顺序(步骤);结构顺序(空间);程度顺序(重要性)。
当然在极少数情况下,读者也可能更关心采取行动的原因。在什么情况下,采取行动的原因比采取行动本身对读者更重要呢?当你在金字塔顶端表达的思想,与读者期望的或预想的不一样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用演绎法表达。
在连接演绎推理时,需要记住的是推理的过程不要超过4个步骤;而推导出的结论不要超过2个。
当你进行演绎推理时,推理过程的第二个思想必须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的评述。如果不具有这一特点,就不是演绎推理而是归纳推理,你就应当能够用一个单一的名词概括这两个思想,以检验你归的类、分的组是否恰当。
本篇最后还要强调一下, 构建金字塔时初学者应该注意事项☞
①结构先行。一旦你的思想变成了文字,你就可能会觉得写得不错,而根本不管你的思路实际上是不连贯的。
②先多花时间思考序言,不要省略。想好序言,避免开始论证时还在写背景或冲突。
③序言仅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内容。
序言的目的是告诉读者一些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同样,注意不要在序言中涉及任何读者不知道的信息,因为这样的信息可能导致读者提出非你所愿的“疑问”。不要在金字塔结构中涉及任何读者已经知道的信息。
④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选择归纳推理法(死亡)而非演绎论证法(坦克战争)。
人们的倾向是按照思维发展的顺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发展的顺序通常都是演绎的顺序。
要休息一下那么我们(下)篇再见咯!
家里的零食说想我了!
更多文章请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