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家里长辈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畜不认”这句话,懂事后才明白长辈的训斥,无非是想要提醒后辈要勤奋努力、博学笃行,要不断提高自己,才不会被自己的无知所困。
其实年少时听不懂的,还有话里提及的“五谷”和“六畜”,不知道具体是哪几样?后来才弄明白“五谷”特指“黍、稷、麦、菽、稻”这五种粮食品种,而“六畜”则是“马、牛、羊、鸡、犬、豕”这六种家畜。
黍,禾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叫做黍子,还俗称为黄米或小米,煮熟后带有黏性。因为黍能耐旱,瘠薄之地可种,因而在北方原始种植的历史很久远。一直到唐宋南方稻谷种植渐渐推广,黍在谷物中的重要性才慢慢下降了。
稷,是高粱,在民间也叫粟米。据说因为稷苗长得高壮,产量也高,一度成为古人心中的谷神。在上古时期,稷食就被寓意为吉祥的粮食,并常用于祭礼,稷也因此在五谷中取得了一种象征性的尊贵地位,古代掌管农事的官也称稷正。
对于一个业农的社会来说,稷与社(土地神)结合起来,便成为观念中的国家。《白虎通·社稷》说:“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这便是国人所说的“江山社稷”。
其实在南方长大的我,平日虽然有喝过小米粥,但自己家却没有烹饪黍稷的习惯,一直没搞明白黍和稷的差异。不过有北方朋友告诉我说主要从黏性来区分,“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去到地里还能看出两种粮食的植株、叶片、花期和种子形状都有差异。可毕竟没有见过实物,听过后仍是没有什么概念,或许日后有机会可以去北方鉴别一下。
麦,又称芒谷,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麦谷一般不会直接食用,会用石磨加工成面粉,经巧手的厨子制成各种面食。据说四千多年前,小麦是从波斯湾经海路引进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大面积栽种。也正因为小麦具备丰富的营养,又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烹饪手法,使得麦的价值瞬时提升,迄于今日。
菽,原指大豆,还泛指豆类。纳入五谷范围,充作粮食的缘由,是因为在古代,百姓人家实在是穷得无可奈何,只能以菽代黍的境遇。直到后来,豆制品的植物蛋白被广泛接纳,才在餐桌上越来越多见,豆类零食也越来越多样,而像绿豆沙、红豆汤这样的汤羹,还是现代人非常喜欢的养身糖水呢。
稻,包含了粳、糯一类谷物,在中国南方有几千年的稻谷栽培史,在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七千年前的稻种。在20世纪50年代,因为粮食供应短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饥荒,为了实现充足的粮食保障,自从20世纪60年代国家就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在袁隆平先生带领的团队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更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之一。
也因为稻米的广泛种植,随着大众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曾经用于裹腹的“五谷”,麻、苽这类早已不见,完全退出了粮食之列,而黍稷亦渐渐转为副食,只以“杂粮”的形式补充于我们日常的饮食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