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重庆分舵第12期RIA训练营传习堂(青芸经...
重庆分舵第12期训练营安静战神组聂树平第3次作业

重庆分舵第12期训练营安静战神组聂树平第3次作业

作者: 渝州南山枰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21:16 被阅读84次


    一、不学习,就自己进动物园吧

    亿万斯年,星宿列张;又经过了不知道多少万年,星云爆炸,黑洞坍塌。

    不知是否有看不见的手在遥远的星河尽头带着遥控板轻轻一按,就像我们拿着筷子在稀粥里那么一划拉,就有了这宇宙的第一推动力。

    不知道又经过多少年,才从无机界的各种机械反应过度,演进到了有机世界的各种生命化学反应。

    那个时候,没有秦皇汉武统治世界,大家也还相安无事,总体向好,一派山高水底,秩序井然。

    一直到后来,气候突然变化,生存环境恶化,大型动物如恐龙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全部灭绝。

    倒是老瓜灵活点的,适应新环境,新气候的,留存了下来。

    “苍天啊,你既然生我,又何以灭我!”

    一群群恐龙在即将葬身海底之前,流下了泪水和怨艾的眼神。

    他们到最后都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

    因为他们曾经统治天下,纵横地球几万里,从无对手;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他们以为自己安全得很,躯体大,动作大,胃口好,能飞能跑,能爬能跳。

    但是他们就是忘记了两个字:学习!

    更多的生物,更多懂得进化的好处的其他物种,继续演化,继续进步。

    走着走着,有的落伍了,有的停步了,有的居然倒回去了。

    人类的始祖和猿类挥手告别,各奔东西的时候,谁能想到,这是那位始祖的一小步,又是人类的一大步!


    这个重庆口音宇航员一小步,是华为广告一大步!

    几千上万年来,人类越来越庞大,在地球上的数目已达到数十亿;而那些当年不肯下地的猿猴们,老死林中,寂灭无闻!

    这一切差别的出现,都只因为2个字——学习。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飘,总得要挨刀——这刀剑相逼,伤痕累累,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在纠错中迭代呀!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人在社会里,谁都服佩奇——小猪佩奇最喜欢的跳泥坑,也是一种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呀!

    有人的地方就有男女,你看梁山伯,相送十八里——可惜他一心只读圣贤书,哪搞懂英台心事?情商不高导致悲剧!

    所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大脑,有思维,能学习!

    儒家经典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出自《论语》,后来有个伟人题词的“好好学习”,就是来自这里,但是学习在现代汉语中是study,是learing,但是在儒家的原始语境中,是包含了两件事情,也就是说孔子的时代,有这个教育学公式:

    学习=学+习

    这么说来,三大导师联合命题组给予咱们的这个第三天的题目还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背景哟!

    只有不断学习、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生存;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人才能走上人生巅峰!

    那些不学习的,只有自甘堕落,回到原始森林,回到动物园去吧!

    二、学习就是不断的质疑,求证,印证——我写的A1

    张导每次讲的那个模板我都像口诀一样记着:

    曾有一日,遭逢某事;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高人支招,再施一技,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虽有改观,仍欠满意。

    早知今日,干货无敌,

    何至于此,劳心劳力!

    我今天要说的A1,就是针对今天的这个题目——可能有同学说我大不敬,老师给我的片段,直接执行,去写A1就OK啦,还有什么反思空间吗?

    万一还真有反思空间呢?也许经过反思的东西记忆更深刻呢!

    下面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从昨天看到这个题目到现在差不多二十四小时发生了些什么吧!

    (为了避免有的同学说我引用或截图太多,我就只列举要点,不展开吧。有兴趣看详细材料的同学请留邮箱地址在文末,并留言需要相关资料。我可以私发给你!)

    如果要仔细看老师发的图,就能看到更多的信息:

    四步骤八动作学习图

    虽然术语不同,其实也是老师那个图

    根据老师的提示,针对老师给出的辅导,我回忆了一下,大概有下面一些环节:

    (一).what——判断价值

    1.我想了一下,在我以往的学习中,有各种模板,套路,规则,但是学习循环圈这个说法好像没听说过也。

    2.近20年前我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最近几年也不时拿起心理学翻,但好像以往的教科书没提到这个学习循环理论吧。

    那应该怎么办呢?

    3.但是,看到老师提供的图的左边,有两个词why,what——我忽然想起在那天参加拆书时我们分享的黄金三点式,毛主席当年就说分析一切问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搭建思考框架或表达框架嘛。那今天的这个结构,增加了一个if,有趣有趣,看来老师提供的段子比主席的黄金三点式还多一点哟!果真厉害!

    (此时,对老师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4.且慢,从学习角度,为什么第一阶段是why而不是what呢?毛主席的三点式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呢!为什么老师提供的题目是为什么(WHY),是什么(HOW),怎么办(HOW)到万一又(IF),看来这里有坑,大意不得!

    后来,在这篇文章提交过后,我进一步反刍,通过阅读论文等发现:

    这个学习循环的价值(why):

    1.这个理论突破了我们读大学时期得到的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的一些原理(虽然我是90年代后期读大学,但不得不说我们的教材老化现象严重,不少教材远远脱离学术界研究前沿);

    2.这个学习循环圈理论源于学习有限公司创始人麦卡锡(又有翻译成麦肯锡)等人自1979年开始试验并逐步总结提炼的 自然学习设计的学习策略,此策略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对学习循环圈的性质和功能的解读。

    (二)what——追溯源头

    1.听说简书上集聚了一大批优质作者,我来看看简书上有没有人研究吧,万一有人已经解答清楚我的疑问 了呢,那就节省我的时间了撒。经过搜搜,发现有几篇相关的文章:

    结构思考力033——基于成人学习的教育模型 “学习循环圈” - 简书

    学习中,为什么故事很重要?——幽默、胖子与库伯循环圈 - 简书

    没有用就没有用!-如何写读书行动计划(A2) - 简书

    2.果然厉害,简书上总有人先我们一步思考问题,不过遗憾的是,简书上的作者写东西,一般没有引证习惯,我怎么知道他说的那些是不是哄骗我呢?不行,还得进一步追溯源头,我想到了读秀。

    读秀,用过都说好!

    还想到了CNKI

    cnki,你值得拥有!

    3.然而,搜索的结果并令我满意。简书大神们说这个学习圈来自库伯,但是cnki里几乎搜不到相关信息,只有关于库伯的学习风格相关理论文章。

    部分截图1 部分截图2 部分截图3

    哎,我的妈呀,这么多文献,我怎么办哟,要是按照我20年前的看文献的方法,估计看材料都要一个月,如果那个时候都没完成作业的话,我肯定被同学们嫌弃死的。

    20年前我的笔记截图1 20年前我的笔记截图2

    我现在做的笔记的样式在这个链接中——

    当然,我还有其他记笔记的方法,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互动区留言:笔记,我会单独@你回复你的哟!

    4.看完所有与库伯有关的资料,更加迷糊了——感觉库伯讲的是学习风格学,而不是讲的学习循环圈。也许,一开始简书那个作者的分析就不一定全面,或者至少遗漏了重要的东西。

    5.我再次把导师们发的作业拿出来端详,认真得像欣赏美女或美食一样,忽然发现最上面有句话——自然学习设计——我的天啦,我居然漏掉这句话——"源于自然学习设计的“”

    6.重新启动搜索程序,专门搜索“自然学习设计”,这次比较理想,终于搞懂学习循环圈了。原来这个学习循环圈是麦卡锡1979年开始逐步发明的,并命名为自然学习设计学习策略。

    源头居然找到了,哎!

    7.补充一句:最后找到正确的源头确实很开心,因为此前,还误以为这个学习圈应该改是库伯为源头,还专门为此给一个中国大陆地区专门引进学习风格理论的博导写信求教。哎,还是自己心急了!自己动脑经不够,给拆书帮的人丢脸呀!

    总结起来,经过这样一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讨,最后搞懂:

    【这个循环圈的what,概括起来,有3个点】

    1.学习循环圈指经验、反思、理论和实践四种要素在实践操作层面反复循环的动态发展过程,最高提出此类观点的是杜威,此后是威廉詹姆斯,罗杰斯,勒温,皮亚杰,库伯、麦肯锡都在这些前辈学者的启发下,进一步探索形成此模型。

    2.关于学习循环圈最重要的著作是麦肯锡的自然主义设计的核心,麦肯锡说:“依据循环圈学习,能保证理解深刻到位,教学指导平衡协调,能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合理需求。”“学习圈制订了一系列可操作的评价指标。评价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或者再现所学内容。”

    3.麦肯锡在书中还详细阐述课程和评价问题,评估学习者是否能在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评估知识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学习者又是如何理解这种联系的。让这个方法在各个层面都能切实起到作用。

    【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进步参考相关著作:(美)普莱斯顿·D. 费德恩(Preston D. Feden),(美)罗伯特·M. 沃格尔(Robert M. Vogerl)著;王锦,曹军,徐彬译. 教学方法 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9;(美)伯尼斯·麦卡锡,丹尼斯·麦卡锡著;陈彩红,庄承婷译. 当代前沿教学设计译丛 自然学习设计 面向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M]. 2012;(美)杰里·布洛菲著,激励学生学习 第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16.06】

    (三)HOW-制定方案

    1.针对这个学习循环圈,我观察了下别人的做法,发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形成闭环,自我迭代,不断反馈,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2.下一次,在类似的情况下,一定要先梳理最主要的概念,中英文关键词标准表达式都要清晰无误,并通过学术搜索引擎尽快定位,通过综述类文章或学术史书籍梳理问题来龙去脉,最后结合自己的需求,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干货。

    3.譬如,今天正在撰写的这篇作业,也是给我的学生或师弟师妹呈现一次失败的检索对象锁定以及后续如何重新定位成功的。有的时候,经过梳理,会发现之前的操作是错误的,理解是有缺陷的,但依然值得珍惜,因为这是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了一个反证——也是很值得珍惜的教训和经验。

    根据相关老师的启发,我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梳理问题的为何、是何,然后确定如何——

    也就是说先搞清楚背景和议题本身的含义等,然后追本溯源,从问题产生的过程去了解其发展、演变以及现实价值;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各步骤的合理性,过程的连续行,要素的完整性,结果的可测量性。

    (四)IF-灵活调整

    归结起来说:

    在以后运用这个学习循环圈的是会后,若有关学习循环圈的运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增补更多的资源和工具,进行弥补或提升,例如,通过调查问卷或心理测评对作为个体的学生进行学习风格量表评估,目的是了解该学生的学习偏好特质,可以在学习循环圈运行之前,就能预估某些学生在某环节可能值得老师或学习团队负责人予以更多关切和辅导。

    ——以上是真实发生的案例。

    如果早知道这个学习循环圈模式,也许我会分工,让不同的人来解决不同的问题,最后来梳理材料,也许就快了。老师给的学习循环圈虽然没有特别指出是针对个人还是集体,但是我觉得用于团队,可能会提升效率。

    【反思】

    客观地说,以往我们会遇到很多干货类的东西。例如最近 10来天遇到一个长达 1321 行有 30 多个统计字段的我们学院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统计需统计精准后导入教育部资助中心的一个信息系统,以便教育部领导了解全国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状态。学生处老师说,只要我们学院统计好数据,他们后台检查出数据就直接给我们出报错清单,我们再对照清单修改就 ok。当时觉得挺省事儿的,因为相关检查由他们设计的那个 word 宏自动运作。反正我这个环节又不需要搞懂这个宏,所以我就没去细想。导致我虽然完成了此项工作,也按要求予以修改了。但是这个技能根本没掌握到,如下次涉及大规模数据的检查、校对,还得去请教对方。在这个问题上,我知道了 WHY,也知道了 what,但是因为有人去做,就没有考虑自己如何 how 的问题。没有形成闭环,导致下次还得去求人。非常惨痛的教训,事实上,这种得到的某段印刷成文字载体的干货还只是一段信息,即便头脑里有点印象,也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状态,还远远没有升华到技能所需要的娴熟程度。所以,我们以往没有形成闭环的那种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缺乏 how 这个过程,一般停留在 why、what 弄懂就好了,导致很多事情,未能落地,未能推进。

    下面是对A1部分的概括:

    前天听说了学习循环圈,感觉挺好。通过进一步查询资料,明白这个来自麦肯锡的学习循环圈,很有实际操作价值,适用范围广泛,且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验证。我想在以后遇到实际议题或学习内容需要普及、传达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个学习循环圈,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理解背景,了解议题,然后进行步骤分解,形成技能,最后用于实践;即便现实中有和理论不吻合的地方,略做适当调整即可。非常让我难过的是,由于锁定关键词发生遗漏,导致走了一截弯路,思考精力没能聚焦上来,更未达到利用这个循环圈模式来学习、了解、解析学习循环圈本身的目的了。早知道这样,还是要多听老师的话,不要逞能,要谦虚,要低调,才能理解、吃透这个学习循环圈啊。

    三、下一步行动——我写的A2

    最近我们在做一个京剧方面的研究,马上就要进行初步检查了,结合此学习循环圈,计划如下操作——

    1.why为何

    项目开展了一年多,相关主持人和团队伙伴需要看到我们目前为止的成果,以便确定后续工作开展的方向等

    2.what是何

    1.我所负责的民国时期关于这个研究对象的资料已弄基本完整了,现在需要逐一整理电子文本;

    2.我们从民国时期(北京、天津、上海以及台湾等地)的杂志,报纸,日记中找到与这个研究对象有关的将近900处资料,已全部截图排序;

    3.对北京,南京,上海以及台湾等地的包含民国时期档案的地方的档案文献目录已经有所了解,如果后续有需要查看档案原件的话,我们有途径办法锁定相关资料。

    4.对研究对象的后人以及他最后那个单位,以及他老家所在地的相关博物馆、档案馆、京剧院团等等单位的人事关系等已经比较清楚,并建立了良好的资料共享,学术互动的关系,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前往查阅相关资料。

    3.how如何

    1.尽快分工(在12月10前),让科研助理团队的几位助手参与整理,录入;

    2.录入过后的内容让助手交叉检查(在12月25日前);

    3.最后再由我通看一遍并进行调整版式等(在2019年1月10日前)。

    4.if若何

    如后续有增补材料,按前期规范,进行操作(在2019年3月前);

    相关工作规范+工作模板等形成文本,无论是哪位助理,看到后可以直接上手;

    如遇见非汉语的但与该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一并保存,后续使用翻译工具操作;

    对出现在非文本形态,如广告,戏票,书信中的相关史料,参照规范操作。

    虽然看上去这是一个研究项目的推进计划,但是 在研究过程中对我来说也是学习,对参与的科研助理同学来说更是学习。在我看来,科研工作者固然是产生知识,但是要想输出,必先输入。这个输入的过程,就是千真万确的学习啊!

    不知道咱们敬爱的熊导,王导,张导还有陈班主任老师以为然否呢?

    最后,再次感谢老们提供的这段材料,今天拆解颇为艰难,说明老师们用心出了一个好题目。

    期待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正。

    写起来废话比较多,不喜勿喷哈!

    (本文是渝州南山枰参加拆书帮重庆分舵第12期训练营第3次作业,本文同时是重庆工商大学第2批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品牌项目青芸经典传习社阶段性成果,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随时告知;鸣谢各位老师、领导、同事对本期训练营成员的支持与鼓励!如有雷同,纯属故意,哈哈——如有伤害,恳请谅解!欢迎看了此文跃跃欲试的爱读书,想读书的同道中人,加入拆书帮,利用拆书,拿起RIA这个读书利器跑步前进哟!)

    欢迎大家围观,点赞,欢迎关注本简书号渝州南山枰,我将在近期为继续努力为您拆解好书。

    如果对我的拆解有建议或意见分享的亲,请互动区赐教,谢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安梓_ziyi:是啷个了
        渝州南山枰:@安梓_zi不小心被简书平台特殊关爱,吞掉相关内容,让我重新编辑。谢谢你的关切!
      • 安梓_ziyi:聂老师这个啷个

      本文标题:重庆分舵第12期训练营安静战神组聂树平第3次作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ya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