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的人亲和力特别强,你一和他接触就感觉他很亲近,愿意向他敞开,愿意和他建立关系。有的人让人感觉很疏远,不想向他靠近,即使这个人内心有火热的情感,但他表达不出来,让人有距离的感觉,也很难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这就是亲和力不同。
亲和力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能力,迅速和他人建立比较亲近的关系,容易促成你的事业成功,大多数人希望自己有较强的亲和能力。那么这种亲和力来源于哪里呢?其实来源很简单,它起源于和父母的依恋。

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和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亲和需要引起亲和动机,而亲和动机则导致亲和行为。
亲合起源于依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的现象。婴儿惊恐不安时,会寻找父母,如果双亲在场,这种不安的状态就会缓解。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例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不经学习就会的本能行为,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同时,父母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本身是一种强化。没有这种强化,婴儿难以对父母形成强烈的依恋。因此,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从亲和起源于依恋可以看到,一个人仅仅是在婴儿期,对他的及时回应,让她感到安全、被爱、被重视,就形成了他的亲和依恋的模式,为他亲和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亲和模式的形成如此简单,可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在孩子需要亲和依恋形成的期间却不满足孩子。比如,有的家长认为不能太惯孩子,对刚出生的婴儿,当他有需要哭喊妈妈时不去抱。这样可能养出来一个比较好管的孩子,但也把孩子的安全感打击掉了,影响了他对父母的依恋。当孩子长大后和其他人互动时,容易冷漠,难以形成对他人的信任,难以敞开和他人互动,就会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影响他以后的成功快乐。
李克富老师的文章《精神卫生,从胎儿抓起》,孩子在胎儿期母亲对他的态度,就影响了他以后的心理健康水平。该结论源自对1300名婴儿及家庭成员的调查:感情不和的父母生下残疾儿的风险比和睦的高2.5倍;生活不安定的夫妻生下的孩子,患恐惧症、身体虚弱且神经质的比率是家庭稳定者的5倍。由此推论:若子宫内环境温暖、安全,胎儿就安定,所期待的外部世界也会充满爱意。
孩子出生前后,家长的情绪影响他的情绪。比如,我怀胎7个月时,有一次我和老公争吵之后,结果孩子在肚子里翻跟头乱动,我知道孩子受影响了,以后再也不敢闹情绪了。在生我儿子时,我们听到隔壁房间的小孩不停的哇哇大哭,白天晚上都在哭,后来得知那个婴儿的爷爷奶奶爸爸不接受她是个女孩。当她不被接纳时,她感受到了这种不被接纳,影响了她的情绪,甚至以后还会影响她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感知力非常强,尤其是你对他的态度是爱还是不爱?是否接纳?他都能感受得到。可见家长的状态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一个善于感知孩子需要的妈妈有多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