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整个春节的是浓烈、热闹与喜庆。
大概从一个月前我们就开始为回家开始做准备,一月中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写好了假条,只等着到了临走前就去签假条。父母呢也大概从这个时候起,开始计算着孩子归家的日子。卫生做了、被子洗了,爱吃的菜早已被父母不嫌麻烦地从市集分批买回来,健忘的母亲买了苹果忘记香蕉,买了本地黄牛肉又忘了买配菜,然后被父亲一次次催促着重新去买。
“少了孩子最爱吃的水果怎么行呢,妞妞回来没有水果不行的!”父亲刚一转身,回头又接着说:“买了牛肉怎么不再买点鱼,妞妞最爱吃河里野生的小鲫鱼了!”
母亲则满面微笑的说着:“知道了,知道了,我这就出去买,东西都给孩子备齐全。”
这一桌饭菜饱含父母牵挂的年夜饭,是游子宁愿冒着下雪、堵车等各种春运风险,千里迢迢赶回来的期盼。等一家人围座在桌前,这一年才是完整了,即使这年前的买买买,每年都会成为一家人年后吃到十五都吃不完的菜,他们依旧会为这一天而忙碌不已。
盼着、盼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远方的游子陆续回家,小镇被各种各样的欢声笑语所填满,往常稀稀拉拉的赶集,成为了年前最隆重的日子。这一天,所有人都会从四面八方涌现这条只有两公里的街道上,马路被围得水泄不通,赶集也从日出赶到日落。卖货的商贩们也早早就已找好了位置,一边从容地卸着货,一边和旁边的商贩互贺新年。
当阳光洒向路边的货物时,来买年货的客人就会逐渐增多。从常见的青菜、萝卜、牛羊肉,到不常见的本地年货:手赶烟、米花、白族年画、祈福甲马……也是让人眼花缭乱。大红的灯笼、孩子手上的鞭炮、烟花,路边的手写对联,都在仿佛在告诉你“要过年啦!”
根据当地习俗,大年三十这天要去本祖庙祭神,过年吃这么好,当然要先给本主吃。一般祭本主的贡品,除了常见的甘蓝、粑粑、烟、酒等食物外,就是家家户户在家煮好的猪头了。
为了三十的贡品,我们从二十九晚上就开始煮猪头。把猪头洗干净后,放在柴火灶里小火慢炖上五六个小时。小时候最喜欢在猪头煮好的时候,拿刀子切一块刚煮好的猪头肉,猪头因为提前被盐腌了一个月,被柴火一煮后盐味便是刚刚好的浓香,在肉还有些烫手的时候,就已经忍不住把肉送进嘴里,肉在嘴里一边嫌烫,一边啧啧夸赞“好香,好香!”
甚至给本主祭猪头还闹过一次笑话。有一次祭本主,几个人抬着猪头就走了,走到村子中间时母亲打来电话问:“送出去的猪头有没有把舌头割了?”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祭本主的猪头还要把舌头割了吗?正在纳闷时,连忙把猪头拿来一看,果然舌头还在猪头上呢。
母亲又从家里拿了水果刀小跑过来,把猪舌头切了才心满意足的放我们走。也是从那时候起,我们才知道,祭祀的猪头一定是要把猪舌头切掉,不然这一年都会有处理不完的闲言碎语,还有一种说法是本主吃了舌头话多,要上天去告状。
总之是民间朴素的信仰,被一直保存了下来,百姓们敬神、信神、也娱神。白族的本主可以抽烟、喝酒、也可以谈恋爱,本主无限接近人的状态,村民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都要和本主说,有什么过错改过了,本主也不会怪罪你。这种和本主随意又自在的关系,成为了白族人和本主之间特有的纽带,本主也成为了白族人民最亲切的神灵。
因此大年三十这最重要的一天,白族人民将之留给了本主。
三十这天,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贴对联了。剑川被誉为文献名邦,极为重视传统文化,当地的对联也很是讲究。过年不贴门神,而是贴当地文人现画的人文字画,花鸟和当地白族习俗画。我是极爱这种风俗画的,这种对楹联文化的自信与传承,我也只在家乡见过,可以说每年过年,那花花绿绿的年画,对我而言都是一种视觉盛宴。
我爱这极具文化气息的小镇,也爱这充满期待与新意的年味儿。
三十过完了,新年便踏着春的脚步走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