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品讲了佛拿竹筏来比喻佛法,木筏的作用是帮人渡河,过了河,木筏就要舍弃。一念生净信的人,了悟了如来第一真谛,那么佛法也要舍弃。这一品,佛进一步来破解凡夫对于有物可得,有法可说的执着。
《金刚经》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白话直译: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我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吗?我有说任何佛法吗?”
须菩提听了之后说:“如果以我的体悟,去解释佛陀您所说的含义,应该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可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因为佛法是说给众生听的,菩提果也是说给众生听而已,在佛的世界里哪有什么菩提果位。也没有固定的佛法可让佛陀来说的,因为佛陀所说的法都是因人的根基而说;如佛陀您所说的佛法,都像虚空一样永不变异,但虚空是不可取得的,虚空的广大及虚空的恒久性也是难以言说的,所以佛陀您所说的法,有又好像没有,没有也好像是有,就好比虚空来说,虚空本来就有,但是迷昧的众生往往忽略它的存在,佛法也是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佛法,可是世人往往忽略它,还以为佛法不够普遍,这都是众生痴迷的看法,排斥的想法。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呢?这都是因为一切凡夫、贤人、圣人,在无为法的证悟方面有所差别,如圣人见山是山,不执著山,已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贤人见山不是山,因为怕起欲念私心,所以排除一切外相外缘;凡夫见山是山,执著山,因为凡夫是贪心不足的,常常为了身外之物而起争执。所以凡夫、贤人、圣人差别就在于此,也就是无为与有为的差别。”
悟: 其实佛所说的佛法,就是一种教育方法,那么教育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说,教育孩子要多鼓励,多表扬,但不是说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孩子都一味地表扬,孩子明知故犯的错误,就要批评。佛法也是如此,针对不同根基的人,说不同的法,刺激他一下,使他的智慧之门打开,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