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思
——读《看见》有所思考,无论从记者层面还是“人”的层面,我们应如何看见?
❤
今天我想以一个“人”字开头,起因于我最近读过的两本书《人间失格》《看见》。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人间失格》中,作者写尽的是他内心对人的恐惧,他一直深深地怀疑着:人类是痛苦的;他怀疑人类根本没有办法让自己免除痛苦。但他终是无法对人类死心,于是一直以来他选择娱乐他人的方式存活在其中,这也是为了让他自己看起来更像置身在人的生活中,他为这一切悲哀,对自己身而为人感到悲哀。太宰治在写完这部作品,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说实话,我并不能了解作者的感受,不过世间也没有那么多的感同身受,无妨;我也只是一个看过、了解过、思考过的过客而已。再读《看见》,书中柴静对“人”的重视却与太宰治恰恰相反。柴静曾说要做有“人味儿”的新闻。简简单单一个“人”字,却饱含着整个社会各自不同的人生。
❤ 关于细节
柴静的书中充斥着大量的细节,这让我想起了白岩松老师曾经的一句话:“意义本身没有意义,意义存在于细节。”确实,从柴静书中讲的一个个案例细节,让我看到了她做记者一步步的思考与改变。“双城的创伤”中,柴静为孩子擦泪,让她思考在新闻中是否投入太多个人感情;她写着从前家乡那条河的变化,她写着非典期间进入病房采访内心的害怕但对工作的坚定等等。从细节中反思,她在整一个过程不停认知、改变、推翻,最终走向了更好的自己。
❤有所参与 感受其中
有人曾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或许如果你仅留在旁观者的角度,你也只是知道。而知道和感受是不一样的,记得之前美食节事件,我曾经知道这种美食制作的肮脏,但我无动于衷,当只有我参与其中,才真正将知道、了解上升为感受。而作为一个记者应该学会参与、学会感受,这个世界不是和你没有关系,你需要参与其中。而感受需要多方,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不偏颇地让每一个新闻主体发声,对这个事件的认识加深,呈现给观众更深刻的内容。
❤ 新闻的客观
对于新闻客观的探索穿插在全书,柴静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也在不断的细节中思考、加深。起初柴静认为作为记者,应该保持客观,不去过多批判评论,要让各方都有发言权。我不解于记者难道要从两方的角度说话吗?不去批判不去评论就客观了吗?这样子不就变成了没有态度的新闻?唯唯诺诺的新闻了吗?在不断的经历中,新闻的客观在她看来又有所不同: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或许这样的客观性我可以理解,就如同白岩松讲到的一样:“每个记者从不同的角度发声,所有记者的声音就是客观。”
❤ 关于真相
说实话当我学了传媒的一些理论,知道这个世界是由许多把关人所营造,你看到的是把关人要你看到的,我不禁吸一口冷气。书中道:人们是“无知”的,是恐慌的,其实有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他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媒体所营造,所以他们不时会怀疑彷徨。而记者作为传播的一环,虽然会与许多无形的墙抗争,但是也不要放弃揭露事实的真相,带着人性、带着是与非、带着所信仰的价值追求能够呈现的真相。让人们不至于为无知而恐慌,不至于显得生而为人的苍凉。
❤ End
在这个世界中、这本书中,我们应该看见,但这个过程总是不易。我所看见的无法全部表现于外,但我会存留于内心,待它生根发芽,给予我力量去看更多。我亦看见,不易看见。
愿:即使看见不易,你我也不要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