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儒家——在人格平等教育上的缺憾:
古人告诫:“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诸如此类谚语极多,比如““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且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这显然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思想的嬗变,不明此道显得你不明人情事故的突兀无知,而精于此道也总感觉有什么地方“怪怪的”,不太对劲!
究竟哪里不对劲呢?原来是不知不觉着了封建“尊卑贵贱”思想束缚的“道儿”。是否应当开口说话,这完全取决于是否掌握真实和真理,这几乎和贫富贵贱一点关系都没有。“尊卑贵贱”固然有意义,但远不如实事求是来得重要,“尊卑贵贱”一旦离开了“诚实、爱、宽容、非暴力和人格平等”的前提,就成了彻底的谎言、诱惑和赤裸裸的威胁,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明事理识时务者将可能获得诸多现实的地位金钱物质上的利益;不识时务者将被主流利益阶层漠视鄙弃,甚至被以种种明暗规则为依据而打入十八层地狱,这纯粹是封建思想的遗毒。
就如同陶瓷马桶和陶瓷礼器的尊卑贵贱地位虽然不同,但它们高岭土的构成成分是完全平等的道理一样,构成宇宙万有的最基本“粒子”也是完全平等的。我们当承认这个世界不平等的是现实的,不平等性状存在是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的。但也要承认一切不平等现象背后的规律是平等的,因果铁律是平等的,道是平等的,生命的灵性是平等的,“人人皆有一太极,万物一太极”,从太极一炁的层次上审视这个世界,审视一切万有,审视每个生命……皆是完全平等的,是故老子曰“道法自然”,佛陀《金刚经》有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人人有尊严,人人自尊尊人,人格平等,在这样的观点成为主流观念意见之前,无论倡导任何八面玲珑的心机智巧,都是苟且的无奈或助纣的罪恶。
@心路通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