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道德经》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作者: 九九归一JIU | 来源:发表于2024-03-30 11:10 被阅读0次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意思是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

    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

    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

    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

    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

    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

    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

    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

    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

    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本章对有道之士作了具体描写。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

    有道的人,能观其事物之间的微小变化,知道其中的妙用,对于事物之间的因果变化,无所不通,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水平所能理解的水平。

    就如我们同在一个时空,但是每个人却处于不同的维度,当我们在一维度只能看见一个点的时候,悟道有成的圣人,却处于四维空间,可以观察到整个事物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

    所以在一维度的人来看四维度的人便是深不可测,微妙玄通。

    老子对于得道的圣人用七个方式来描述他们的特征,接下来我们一一解析。

    一、“豫兮若冬涉川”。

    豫,代表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涉川,代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的每一步行动都是无比警惕,小心的就如同冬天赤脚过河一样小心谨慎。

    在冬天沿着冰面过河是十分危险的行为,稍有不慎就会滑倒,甚至掉进冰窟里丢掉性命。得道之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会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就如同冬天沙河一般。

    二、“犹兮若畏四邻”。

    犹,小心、犹豫的样子。

    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好像畏惧自己的邻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规;制止自己的行动使之不嚣张放肆,干扰邻居的生活。

    人是群居动物,要生存就必须与周围的人建立密切的联系,当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处理矛盾的过程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观和处世哲学,因而周围的邻居对其评价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三、“俨兮其若客”。

    俨,庄严肃穆的样子。

    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形之下,都会把自己摆在客人的位置上,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地对待人和事。

    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们以谦逊的心态做客人,从不争先,显示自己,把自己放在客人的位置上,认真的对待任何的人与事。

    四、“涣兮其若凌释”。

    涣,涣散;释,消解,形容冰解冻的情形,比喻得道之人从自己的欲望、梦想、抱负、追求、知识等重负中解脱出来,恢复本我,就会有难以言表的轻松愉悦、悠然自得。

    这种感觉就像是冰封了一个冬季的河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慢慢消融,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得道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释放自己。

    老子把得道者的觉悟恰当地比喻为冰消雪融,从而焕发出自然的勃勃生机;他们能冲破束缚完成自我解脱,不执着于一事一物,了无牵挂,自然也就逍遥自在。

    这句话和上面是相对的,上面所表达的是一种谨慎小心,而下面表达的是一种轻松自在,圣人同时兼顾这两种特征,正是处于庄子所说的:“龙蛇之变,木雁之间”。

    五、“敦兮其若朴”。

    敦、内在端庄、厚重;外在朴素、自然。

    整句话的意思是:得道之人能以其端庄厚实的本质,轻易地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因而表现出返璞归真的外在形象。

    朴代表未经雕琢的木头,得到的人犹如刚出生的婴儿一般,未经过世俗的雕琢,不受各种的世俗概念、标准、要求所束缚,保持着自己的自在的心。

    六、“旷兮其若谷”。

    旷,开阔、宽广;谷,比喻像山谷一样虚空。

    全句话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心胸辽阔,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虚高深。正因为如山谷一般,中间是空虚的,所以永远不盈满,保持自己不断的更新,其中包罗万象,旷达无比。

    七、“混兮其若浊”。

    混,混同;浊,混浊。

    得道之人混同与浊之间,难以分辨,但区别是普通人的浊是真的浊,得到的人是有一颗清净如明镜的心,同时还能保持混同与浊且不受无染,就如出淤泥而不染,和光同尘。

    老子用了这其中形容来描述得道之人的状态,接下来又说: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

    意思是谁能在浊的状态下慢慢的静下来,静下来之后便会生清气

    什么是浊?

    就是混乱的状态,当一个人处于混乱的状态时,就会表现的着急,做事没有头绪,也总是马马虎虎,丢三落四,而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下,让自己的心慢慢静下来,混乱就会慢慢的沉淀,最后显露出真容。

    就如一杯浑浊的水,把它放在杯子中静置,放几天,它便会自己慢慢沉淀,浊物沉淀下去,清水显露出来。

    而在静的前提条件下,人才能安,正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当一个人静下来之后,便会分清别浊,这时清理浊气,升起清气。清气在这个混乱的社会之中是很难得,清气可以使人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神清气爽。

    保持这种状态,人便会安心,以安心为基,在配合动,也就是不断的做事,便会源源不断的产生生长之气,进入到正面的循环之中。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时因为保持这种状态,所以得道的人从来都不盈满,时时保持自己的空杯状态。

    正是因为不盈满,所以能不断的推陈出新,保持自己的更新与迭代,让自己不断的处于正能量的循环,生生不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wm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