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很多人断章取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老子》
这句话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不陌生了,而其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则就成为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了,要说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这就是说整个的天地都没有了仁义,那么我也就不顾其它的一些个情面了,要说这老子可是我们伟大的文化代表人物,自然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而我们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应该明白了不是他的话不对,而是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出错了,那么这句话到底是该有什么样的真实含义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何为刍狗,刍本身就是割草,这里是可以引申为草,那么他的含义就是用草扎成的狗,在我国古代的时候,祭祀一直以来就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活动,而这祭祀品也是需要精挑细选的,而在很多穷困的地方就出现了以这样的一种东西来代替,而人们对于祭祀品那可是看的足够的神圣。那么这句话理解之后,我们来看看其中所表达的意思,老子讲到的以万物为刍狗很多人是将百姓们看作是狗,这样的解释当然是行不通的。
我们结合上面的原文来进行一个解释,主要是讲到这天地和圣人都是一样的,而他们在对待世间万物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状态,当然对待这刍狗也是一样的,并不会出现任何的一些个偏袒的行为。而在老子的后半句当中也是写到,风箱本身就没有风,但是只要拉动就能够产生能量,这在本意上也是一样的意思。而在其中很多人对于“不仁”自然也是产生了很大的歧义的,我们经常听到的“不仁不义”就成为了很多人效仿的一个含义,然而我们选择了断章取义,最后就曲解了圣人的意思。
在老子的这句话当中,这不仁还真不是我们理解的含义,我们看到在古代的一些个字眼当中,这“不”字代表的可不是他的对立面,要说是取中立之意,而这里的不仁说的就是既不会过于仁爱,当然也是不会产生邪恶的心理,这样一说我们应该是能够明白了,而这句话就是指的圣人在面对世间万物的时候,他们没有对任何东西产生偏爱,当然也不会对任何的事情产生厌恶,在整个的自然界当中,只要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并不会出现高低贵贱之分,这一点实际上和“无为”有很大的相似性的,通过上面这样的一个解释,你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了吗?
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