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 套马地汉纸 | 来源:发表于2019-07-08 12:23 被阅读27次

                                道德经第5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文。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他把万物当作刍狗,任其自生自灭,圣人也无所谓,有所偏爱,他把百姓当做刍狗,任其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然空虚,但绝不容穷竭,它愈动,风量就越大,因此讨论太多了,只能加速其失败,还不如保持虚静为好。

    首先呢,我们想讲的刍狗,历代以来都是这么解释的,用草扎成的狗用于祭祀,用后即抛弃之。我个人认为它是指自然万物,生死无常的自然现象。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万物的代名词。

    在这一章节中,老子提出来的是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这也是老子唯物主义认识的基础,也是其提出取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事事皆有自己的规律和规则所在,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也必须承担选择之后所付出的代价,世间没有完美,但我们依然可以追求美的事物和心境。

    老子面对自然界的草长莺飞,万物运动变化,生生不息,不断演化的自然规律,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认识。

    天是中国哲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范畴,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思想深处存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天理难容”等这样根深蒂固的认识,可见传统的天命观如何广泛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方法。

    古代人习惯于把天作为世界的主宰,往往赋予天以人格宗教方面的含义,先秦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天,因此呢,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圣,成为天神。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天神观念,到了商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丰富,春秋时期传统的天命,神学并未完全解体,依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老子是一个勇于批判的,敢于勇敢的批判者,它具备了当时同时代和以后诸子哲学家学者所不具备的融资和胆识,正是他第1个提出,天不讲仁慈这样的道理,用哲学方面的推理把自然界转向人人事,在老子眼中天不带有任何的人间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情感,它有自己的客观运行方式。老子在关于天的问题上,不同于孔子的天命。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是由道产生的,没有意志,没有好恶,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自然之天,老子的功绩就在于他否定了有人格的天神,重新恢复,提出了自然之天。天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物施暴,而他自己生万物,给宇宙以蓬勃的生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社会文明得以昌明,因此圣人也不会对老百姓讲仁慈,它应效法自然运行的样子,治理社会。如果治理者发的议论多了,人为的干涉多了,各种矛盾就会激化,更何况个人的意见往往带有片面性和谬误。可以说老子这个认识是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知何时它被不断曲解,神化,逐步偏离了它的轨迹,混淆着人们的认知。

                                        2019-7-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五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do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