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的儿子很喜欢小动物,忽然有一阵子变得害怕小区里的狗,每次看见小区里的狗,尤其体型略大一点的,就迅速回头慌张地看着大人说:害怕,害怕,快走,快走!
老公忧心忡忡地说:这老二怎么这么胆小,男孩这么“怂”,可怎么搞?!
我心中默默自责,因为儿子“怂”的根儿在我这里。今年年初,闺蜜一家在公园遭遇无妄之灾,一岁多点刚会走路的双胞胎儿子在玩耍时,被宠物狗追咬,受了伤,打了针。听着闺蜜的描述,我起了一身冷飕飕的小米,不敢回想当时凶险的情形。
本能地,每次看到狗狗,我都会带儿子躲得远远的,并一再告诉他离狗远点,不然它会咬你的!我一脸严肃,惊魂未定。
然后,儿子就只喜欢小区里的猫了,看见狗就缩手缩脚、眼神畏惧。
渐渐的,我发现儿子胆子越来越小,怕黑,怕抽指尖血,怕打针……常常把“我害怕”挂在嘴边。
前阵子儿子幼儿急疹,去医院抽指尖血,他小手一张,一头扎进我怀里,抱着我的粗腰不撒手,嚎啕大哭,鼻涕眼泪弄人一身。
我很无奈,原本是打算朝着“钢铁直男”的方向养育儿子,怎么不知咋的就养成了娇滴滴的“爱猫仔”“爱哭男”。
直到我在《游戏力2》这本书看到一个实验分享,才恍然大悟。科恩博士做的“两只小鸡”实验(以下内容摘自书中):
小鸡们出生几天后,我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轻轻捧起,死死地盯着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鹰盯上猎物的样子。等我把它放下时,小鸡吓得僵在地上不动了,开始装死。大约1分钟后,它蹦起来,重新四下走动。这就是从害怕到复苏的一次循环。
在第二步实验中,我同时吓唬两只小鸡,结果它们一起装死,大约持续了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它俩一起装死的时间,比第一步实验中单独装死的时间要长很多。
接下来第三步,我在吓唬一只小鸡的同时,让另外一只在旁边闲逛,结果被吓的这只小鸡仅仅在地上躺了几秒钟就蹦了起来。
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受惊的小鸡会通过身旁第二只小鸡来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儿子忽然怕狗了,因为妈妈看到狗狗就慌张,想躲开;儿子为什么抽血时候哭得嗷嗷叫,因为妈妈抱着他,心疼得快要掉下泪来,情绪激动,嘴里胡乱地说,咱们再也不来医院了啊!
孩子是最敏感的,他们会准确地捕捉到家长的情绪,他们会怕父母怕的东西。
当家长的情绪出现问题时,孩子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久而久之,他就会把这种焦虑转化为一种恐惧。
我们都明白,孩子的童年免不了磕磕碰碰,免不了各种潜在危险状况发生,不是每天无忧无虑,就能长大。
孩子跌倒了本来自己都爬起来了,看到我们关切紧张自责的样子又哭了。
平时养育中,我们不允许他摸这个,不允许尝试那个,不然你会被怎样怎样(各种伤害词语合集)。我们希望呵护孩子周全,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然而事实上我们终究无法永远把孩子护在羽翼下。我们的关切、担心、引导都不自觉地让自己也成为了“惊吓的第二只小鸡”,我们把孩子吓到了。
父母对子女来说,是强大的,意味着保护。遇到状况,如果父母惊慌失措,孩子就失去了情绪和心理的支撑。
不要埋怨孩子“怂”,先把父母的“位置”坐稳了,孩子自然内心有安全感、有底气。这样长大的孩子,成年以后才有面对困境和挫折的勇气,才有“哪怕生活在烂泥里也可以寻找到生活乐趣”的坚强内心。
父母不做那只很怂的第二只小鸡,才能养育出敢于高飞的小鹰。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在,别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