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的强有力手段。
之所以选择这种教育方式,对父母来说是立竿见影的,也是最省事的。
由于害怕遭受身体暴力,孩子会暂时屈从于父母的意愿。
也正是由于身体暴力,父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暴力种子。
这颗种子深藏心底,随着孩子的年龄一起成长。若干年后,父母最需要孩子时,就会品尝到自己种下的恶果。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看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
用身体暴力教育孩子的父母已经越来越少了,可暴力依旧存在,精神暴力取代了身体暴力。
父母在面对孩子时,通常处于一种强者的姿态。就像我们在上班面对老板时,处于一种弱者的姿态。
如果孩子做错事时,父母通常会以命令的口吻,来要求他改正这个错误。但如果当老板做错事时,身为员工并不敢直接指出老板的错误,而是以委婉讨好的口吻来提醒老板。
当父母以强者的姿态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往往暗含威胁。如果孩子不配合,就会受到威胁。对此,我们可以联想,老板对员工是如何颐指气使的,如果员工不按照老板的要求去做,老板就会扣员工工资,或是让员工失业。
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老板颐指气使的嚣张气焰让我们火大;那么父母也就可以体会到,责怪孩子时,孩子所受到的委屈和无助。
试问有谁会从老板颐指气使的态度中感受到爱吗?
由于老板的否定,这时我们通常只会感受到怒火和委屈,我们会为自己辩解,老板只看到做得不足的一面,而忽略了自己做得好的大部分工作。如果孩子遭到了父母的批评或否定,也会产生类似的心态。
更何况在某些时候,由于父母在工作时积攒的怒气没地方发泄。碰巧回到家时,孩子做错了某些事。这时父母会借着教育孩子不听话的由头,把怒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满怀怒意的父母可能不会察觉到心态上的变化,但孩子会感觉到父母训斥时的语气更大声了,态度比平时更恶劣了,发怒时的动作幅度更激烈了。
其结果是孩子犯了一个很小的错误,做父母的却大发雷霆。
孩子很容易模仿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如果父母经常以盛气凌人的态度来对待孩子,那么孩子的心灵很难会产生爱。
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呢?
马歇尔教授的《非暴力沟通》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
使用非暴力沟通能有效改善亲子关系中的隔阂。使用这种方法会让孩子更爱父母,父母则会减少沟通中的暴力因素。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区分观察和评论
情形一:
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你玩了一天的手机,将来你怎么能够成才。
区分观察和评论:我看到你玩了一天的手机,我认为你将来不能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在上面的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把玩了一天的手机和不能成才之间关联起来。做出了论断,孩子玩手机不能成才。而事实是:孩子玩了一天的手机。
情形二:
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你整天吃零食,连饭都不吃一口,把身体都吃坏了。
区分观察和评论:你整天吃零食,我认为零食是垃圾食品,我担心你的身体健康。
在上面的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把吃零食与吃坏身体关联了起来,做出了论断。吃零食会吃坏身体。而事实是:孩子整天吃零食。
如果父母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那孩子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的声音。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受到了批评,我们就会想办法为自己开脱。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受到了批评,就会本能地做出反抗行为。
体会和表达感受
如果父母想改变孩子“恨铁不成钢”的行为,通常会用言语和行动来干涉孩子。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孩子的未来。如: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并告诉孩子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满意。
如果父母这样做了,就等于把自己的想法、把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孩子身上去,并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收效甚微,孩子会想方设法地偷懒,并有意忽略父母的说教。这样做既浪费钱又耗费精力。
对孩子示弱,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大部分父亲都不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父亲通常在家庭中扮演着让孩子害怕的角色。在孩子叛逆时,父亲很大几率会选择用武力解决问题。
孩子让父母愤怒的原因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希望孩子健健康康不生病。
合理表达需要未被满足的感受:
你玩了一天的手机,让我很担心你的视力。对你的成绩我很焦虑(焦虑是感受)。
你整天吃零食,让我很沮丧(沮丧是感受),因为我感觉我做的饭不合你的胃口,并且担心(担心是感受)你营养不良的身体状况。
把重心放在需要而不是指责上。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是那么单纯和善良,且极富同情心。孩子体谅父母的前提是,要让孩子充分了解父母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一味地用强势的态度控制孩子。让孩子体会父母的难处,孩子自然就会有所触动。
表达需要:
你玩了一天的手机,让我很担心你的视力。我很焦虑你小小年纪就戴上一副大大的眼睛。我很看重你的学习成绩(父母的需要)。
你整天吃零食,让我很沮丧,因为我感觉我做的饭不合你的胃口,并且担心你营养不良的身体状况。我很看重你的健康(父母的需要)。
请求而不是要求
父母已经尝试了前面三个步骤。现在到了对孩子发出请求的时候了。如果父母发出请求之后,发现孩子依然故我,就会失去耐性,用命令的口吻来要求孩子做到。那么我们可以说,父母依旧没有成功地用非暴力沟通的手段来教育孩子。
请求而不是命令:
你玩了一天的手机,让我很担心你的视力。我很焦虑你小小年纪就戴上一副大大的眼睛。我很看重你的学习成绩(父母的需要)。我希望你通过努力学习,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父母的请求)。
你整天吃零食,让我很沮丧,因为我感觉我做的饭不合你的胃口,并且担心你营养不良的身体状况。我很看重你的健康(父母的需要)。我希望你能健健康康地成长起来(父母的需要)。
如果孩子拒绝了父母的要求,也许是父母的耐心不够;或许是孩子之前养成的恶习达到了根深蒂固的状态了。最好的办法是,父母继续采取非暴力沟通与孩子进行交流,逐渐改正孩子的坏习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耐心。
请求反馈
父母和孩子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码事。如果无法确定孩子是否理解了父母的意愿,父母就需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不时问一句:我的意思你清楚吗?孩子表达看法后,父母要充分体会孩子的感受,并对自己不合理的请求加以改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