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在某种情况下(通常是一种易使自己发怒、不开心的情况)。抛弃自己面对这种情况而产生的情绪(常为发怒、想自责、批评的情绪)。平静倾听他人言语、感受他人面对此情况的感受或推测他人为何要做某事、不做某事,也就是识别理解他人情绪,尽量做到感同身受。
在这种感同身受的情况下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避免激怒他人。当你变得温柔,他人也会变得温柔,他人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他人的情绪会朝你预想的方向发展。
面对某种情况,你十分生气,无意间说了一句伤人的话,导致他人动怒,续而也说了伤人的话,这时别一味的捍卫自己,应该抛弃自身的情绪,回想自己为何生气,换位思考,想想自己这件事是否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回忆别人对自己的贡献、别人的不容易,最后提出这些贡献,感谢别人,矛盾便会十分容易化解。
《沟通心理学》中列举了一个事例:史强带孩子出去玩耍,一不留神,孩子摔下台阶,摔破了脑袋,缝了好几针。妻子张晴十分心疼与生气,对史强歇斯底里地喊道:“你是怎么看孩子的?你也配当爸爸?”史强十分委屈,想到了自己赚钱不易,张晴应该理解自己,但是面对此况,他抛弃了自身情绪,站在张晴的角度看问题,想到张晴照顾孩子的辛苦,因此他对张晴说要调回本地工作,帮忙带孩子,张晴一人实在辛苦。而张晴面对他的妥协与退步,十分懊悔自己的歇斯底里,因此她也想到了史强的辛苦。张晴的情绪完全朝史强预想的方向发展,矛盾如此便和平解决了。若两者不依不休,感情裂痕将很难补全。
在知乎“如何培养同理心”这一专题上看到了一些事例,我的理解如下:
孩子做错事,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别一味地站在自己的逻辑上批评、指责、挑剔,这样的指责只会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达不到父母预期的效果。若父母抛弃自己的情绪,坦诚相待,直说自己当时也是这样,并鼓励孩子要比自己做得更好,这样便能使孩子的情绪朝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接受自己的思想,从而达到目的。同理,领导看到下属放松,不要一开口就指责,应说一些体谅鼓励的话,这会让下属自己感到不好意思,既能增加下属的勤奋度,也能增加他对你的好感。
其实,在处理事情时做到拥有同理心,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与模板,事况瞬息万变,我们无法提前预料到下一刻将发生什么,因此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变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