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793165/347adb8ca652be19.jpg)
许多年以后,面对着空无一人的宫殿,他摸着三个月没吃饱的肚子,将会想起,他穿着异族服装直视众人目光的那个早上。
事情发生在赵国。
主人公是赵武灵王。
你说的没错,就是搞改革、穿胡服、提升军队作战能力、让赵国变得能打、打得赢的那位。
这位领袖在政治上也不糊涂。
有个时期,五个诸侯国的国君都在兴头上,相继称了“王”。
五国相王。
赵国的高级干部一看这情况,就谏,说陛下,您也称“王”吧。
赵武灵王认真想了想,批了个“否”。
他告诉这些高干,说:
无其实,敢处其名乎?
意思是,我不是不想称王,是赵国目前还不具备那个实力,玩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意义,还容易被人盯上,惹祸。
继续韬光养晦吧,不急。
这就叫有自知之明。
同时又发了文,告诫广大干部和群众,再次强调称号问题。
令国人谓己曰君。
所以,赵武灵王不糊涂。
到了搞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变更祖宗制度的时候,手段也相当的艺术。
不硬来!
赵武灵王知道最反对自己改革的人,是自己的叔叔公子成。于是他就私下约见公子成,和他推心置腹。
他说,寡人要改革,怕天下人议论,你是高级干部,更是自己人,你得帮帮我,和我一起把旗帜举起来。
公子成推说,兹事体大,涉及传统,不宜轻易动,而且还有个夷夏的问题,比较敏感。
赵武灵王笑了。
他说,那种大道理的话是说给普通群众听的,他们负责践行道德,不负责制定政策,咱们现在聊的是政策,这才是咱们这些人应该说的话。
咱们得在正确的事情上达成共识啊。
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
赵武灵王是真和自己的叔叔交了心了。
他说了大实话,贵贱表里,亲疏内外。
公子成还是没反应过来,接着说什么礼乐衣冠传统事大云云。
赵武灵王又笑了。
他说,好了好了,你要说传统,我就给你说传统。
赵国先君,我简主、襄主做梦都想开疆拓土,拿下中山国,这是传统吧?
但是军队不能打,打不赢,怎么拿下?
我搞这个胡服骑射,就是要让军队能打、让赵国打得赢,就是为了继承简子襄子的伟大事业。
这叫不叫传统?
话没说完,公子成明白了,马上表态,说臣今天才深刻领会了陛下坚决改革的历史意义。
臣错了,以前妄议,水平低,差点犯了路线错误。
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
臣以后一定坚决服从、绝对执行,请陛下现在就赏一件胡服给臣。
臣敢不听命乎!
公子成趴在地上,
再拜稽首。
赵武灵王大悦!
乃赐胡服。
第二天,君臣二人都胡服上朝。
旗子就立起来了,改革就成了。
赵武灵王也很有胆略。
有段时间,他执着地要寻找到一条从胡地进军秦国的路线。
不但对着沙盘模拟,而且还亲自深入敌后搞侦察。
他诈称是赵国外交官,亲自到秦国考察了一番。
秦昭王不识,只觉容貌甚伟,后来得到情报,知道是赵武灵王,就想扣留他,他又早早脱身出关了。
可以说,赵武灵王作为国君,不笨也不蠢。
但不知道他怎么会在退休和接班人问题上,掉到一个大坑里。
最开始,他立了长子公子章做接班人,这没问题。
后来,因为宠爱公子何的母亲,又改立公子何。
他相当有想象力,在中央大会上宣布,寡人要退了,今后赵国的事情,都由公子何负责。寡人将专心思考西北略胡人地的问题。
他还强调,寡人这个退啊,是真退。以后公子何就是赵王,就是你们的主人。
一大群高级干部在下面听着,心里都盘算,不敢问,那大王您呢?
赵武灵王也是善谑,一个轻轻的制度创新,就解决了这个重大而又敏感的问题。
他说,寡人是父亲,何是儿子,儿子而王,曰主子,那寡人就是主父啦。
高干们有的听懂了。
有的,还糊涂着。
还有的,就装糊涂。
比如被废的公子章。
他找了几个人,天天在朝堂上言必称“主父”,主父怎么怎么办的,云云。
搞得“主子”十分被动。
这让公子何的人很不满,但是又不方便闹出来。
只好也请示到主父那里,说公子章有野心。
主父听了总是一笑,说你们按照既定方针办就好了,我现在专心搞对外战略。
事情就渐渐起变化了。
朝廷举办活动,搞仪式,公子章就得对弟弟公子何行礼啊,脸上一副委屈的表情。
赵武灵王在旁边看到了,又觉得这个长子挺可怜。
怎么办呢?
赵武灵王就召集高级干部们又开了一次会。他让大家议议,说说搞两个“主子”行不行?
欲两王之。
这下更乱了。
高级干部们必须开始站队了。
有的高干站公子章这边,有的高干站公子何那边,有的就左看右看,嘴上说我们听主父的最高指示怎么讲。
终于有一天,公子章还是先动手了,趁着赵武灵王和公子何到沙丘游玩的时候。
对,你没看错,就是后来始皇帝也死在那里的那个沙丘。
他诈称主父令,诱杀了公子何的重臣,时任丞相肥义。
然后公子何就让公子成赶快过来平叛。
公子成就带着兵去攻打公子章。
打着打着,公子章就败了,部队也被打散了,只能逃到主父处。
赵武灵王一叹,毕竟也是儿子啊,就打开城门,让他先进来再说吧。
公子成等人就着急了,不知道这叛下一步要怎么平。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决定先围住再说。
对外的宣传的调子,只定在公子章叛乱上,别的一概不提,回避赵武灵王开城接纳一事。
因为主父的这个动作,没法定性,就只能先搁置在那里。
同时对城内喊话,说大家都没事,赶快出来吧,不要和乱臣呆在一起。
还强调,朝廷讲宽大,只会杀最后出来的人,其他人一概不问不究。
令宫中人后出者夷。
公子成几个人商议,说也只能这样装糊涂干到底了。
咱们是用部队围了主父的宫殿啊,事后说起来,不管什么理由,
吾属夷矣。
就这样吧。
后来,公子章自杀了,大家也都出去了,只剩下赵武灵王了,很尴尬。
这个主父想出去,但又出不去。留在宫中,食物又慢慢不够吃了。
怎么办?
赵武灵王开始骂自己,TM没事自己瞎搞什么?
后悔够了,可东西总要吃啊,先活下去,等等看。
他吃完了城中能吃的一切。
树上的鸟窝也没放过。
他爬上树,把鸟蛋全部掏光。
就这样硬是坚持了三个月,最后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
公子成他们在外面战战兢兢地等,边等,边装糊涂,谁也不敢提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直到觉得差不多了,也该饿死了,才进城看。
每个人都心照不宣。
等到看见赵武灵王的尸体后,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
然后,他们按照礼制和传统,
发丧赴诸侯。
太史公写到这里,就说了一句,
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意思是,这个人,这些事,有点搞笑。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