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英文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这本书,我很早就知道了,它是2014年亚马逊最佳图书第一名。此外,作者是位美籍华裔女性,无数的评论都附带着这样的引语:“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些都是容易引起我关注的点。但是,直到上星期,我偶然在一家书店翻开这本书,我和它,才真正相遇。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2384/da6bbdf3216af6fa.jpg)
在第一句话开始时悲剧就已经无可挽回地发生了,“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在读这本书的两天内,我几乎是手不离书,甚至在陪家人逛公园时也插空掏出来看上几眼。英语作家大多都是这样,擅长持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简单的说来,《无声告白》讲述了一个混血家庭的悲剧故事:白人女性艾琳娜不顾单身母亲的反对与华裔男性詹姆斯结合了,由于孩子的出生她不得不放弃了当初成为医生的理想。这一家有三个孩子,都在身份迷乱和父母不当的爱中挣扎,其中最受宠被父母寄予厚望的二女儿莉迪亚终于在某个夜晚离家出走、自溺而亡了。
说实话,原本我期待的并不是这样的故事。最初吸引我的是封面那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加上华裔背景,我以为会是一个华裔青年在美国社会奋力打拼,摆脱文化迷失,终于赢得内心幸福和事业成功的故事,当然或许是我太思维定式、想当然了。看完整本书,故事的发生年代离我们还算久远,在1970年代,所以在思想观念上还是有些隔阂的,比如书中华人男主角詹姆斯开车时候会被小孩扔石子、二女儿莉迪亚从来不表达自己内心的压抑一味地对母亲说“是的,是的”甚至到最后一言不发地沉湖自杀,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都有点不可理解了。
本书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对家庭细节的刻画,把那种你逃不掉却又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渲染地很到位。从这种意义上说,华裔背景对于故事的影响并不如我想象中的大,换成拉美裔、非洲裔或者日韩裔,一切仍然成立。因为书中的华裔父亲首先自己是一个不认识中国字不会说中国话的移民二代,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微乎其微,更由于想要融入当地社会他几乎是排斥着有关中国的一切。当然如果他是民国时期高官文人的移民后代,那么或许会有改变,他会记着“忠孝仁义,温良恭俭”,但他是偷渡者的孩子,母亲在厨房帮工,父亲做苦力,通过努力读书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后,对自己的过往,他永远只有一个字“藏”。加之在婚姻关系里,詹姆斯总是试图取悦妻子,让她开心,所以美国妻子艾琳娜无疑在家庭中扮演着更加举足轻重的角色。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2384/7c9b465af9773101.jpg)
故事讲述了一个“爱你的人如何毁掉你”的家庭悲剧。不得不承认的是,阅读的空隙我也曾几度回想起童年时与父母相处的情景,那种“我没有做到,所以要创造一切条件让你做到,你做不到的话,我就···”的感觉每个人应该都不会陌生。艾琳娜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一直努力地做个与众不同,至少是不同于她母亲的人,于是从小就拒绝学习家政课,而要和男生们一样上手工课,在大学里努力学习物理、化学,在那个“医生”几乎等同于“男人”的时代,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不知为何,我发现很多美国电影和小说都有着这样的主题:“一个人尝试所有能做的事情,力求摆脱父亲或母亲的形象,等到这个人也老去,她/他回头看却发现自己还是活成了父亲/母亲的样子”,艾琳娜就是典型的例子。母亲葬礼之后,她收拾遗物,发现一本烹饪书,坐在窗台上看着看着泪水打湿了纸页。她发现尽管自己一路努力学习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天赋,最终却还是成了每天围着厨房转的家庭主妇,思考着给丈夫、孩子做什么样的早餐,甚至为每个人单独用一种方法做鸡蛋以求满足他们的口味。她一直以来不喜欢母亲,她是一个家政课老师,永远在强调着“缝纫、烹饪、整理收纳”的好处,结果她也成了每天在缝纫、烹饪和整理收纳中度过的人。在这之后不久,她有过一次“抛弃全家”的举动,什么也没留就离开了,给丈夫和刚刚记事的孩子们留在了很大的心理创伤。那绝对是一个理想化女性才能做出来的事,她搬到另一处地方,报了大学的课程,想要拿到毕业证,于是仿佛又回到大学时代那样拼命苦读。一段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追求理想而艰苦、单调的闪闪发光的日子,却因为意外的怀孕而不得不终止,回家之后她彻彻底底地放弃了自己的医生梦想。但并不是忘记,那个跟她一样有着蓝色眼睛的女儿莉迪亚被选中,要继承她未完的梦想。买书,辅导作业,去科学馆成了她们的日常。莉迪亚一直点头说着“是的,好的,妈妈”,她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她知道她害怕母亲再次不辞而别,于是为了能让她高兴的,她就压抑着自己,一直朝着医生的方向努力。
虽然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柔软的一面,但无疑莉迪亚是最叫人心疼的。交不到朋友的她,每次在走廊上空拨电话,编造对话,扮演一个乐观开朗、有很多知心好友的、跟大家一样的女孩。她之所以能够长年累月地这样做,除了希望父亲开心觉得女儿能很好地融入校园外,更多地她自己也这样希望吧,才能对着空气说话也说的那么流畅。这个高中女生,她也确实想问问别人的暗恋对象和裙子品牌吧?孤独,这个过于年轻的女孩展现出来的,孤独和无助,令人不忍猝读。而最应该给予理解和帮助的父母呢?他们对于她的孤独、绝望一无所知,只是一味地送给她“二十世纪著名女科学家的故事”或者“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这类书,把自己的形象投射到她身上,把自己没能做到的梦想压在她的肩上。
不得不提的是,当我发现“坏男孩”杰克原来对这家的大儿子内森有“断臂情节”时,还是忍不住喷了一口饭:怎么这年头基情无处不在呢?这是我之前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但这里情节突兀的虚假感大过了好奇探秘的追索心。
《无声告白》塑造了一个悲剧,但到最后却没有人能为它负责,人们带着伤痛,把心粘补回来,继续着表面的平静生活。其中没有人想要做点什么,改变什么,切断什么,每个人戴着感情的脚镣,在生活的浪潮里随波逐流。
总的来说,《无声告白》读起来愉悦流畅,引人入胜,篇幅也不算长,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作品。但鉴于之前的盛名,真正读完之后,我还是有些失望的。阅读过程中,我先是被“莉迪亚到底怎么了?”的悬念牵引着,后来又为这一家各自的曲折内心所打动,但进入后半部分却陡然无味起来,尤其是结尾部分似乎每个人都回归平静了,眼看着要破碎的家庭也要继续保全了,牵强之中让人觉得无趣。而且,小说涉及的话题很有深度,比如身份危机,种族,家庭,性别认同,孤独等,但在平面化的叙事下,什么都点到了,什么却都没有讲透,给人一种很不痛快的阅读观感。
这是一部本可以更优秀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