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说:人的一生是从平原向森林走去。可能一开始大家都是热热闹闹手牵着手有说有笑,慢慢地开始在布满荆棘的丛林里埋头各走各的路。互相来不及多寒暄和关心,才真正学会了独处,“慎独”让人思考和深刻。
独处让我开始思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过得不是很好的时光里总是一个人,才让那份独处显得更加显眼和深刻。
你也思考过活着的意义吗?去年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亲人重病住院、好友的父亲去世、失恋、进了“水深火热”的某事业单位,陷入走与留的艰难拉锯战。
如果说去年之前的我是个在台下看剧的小屁孩,觉得生活不过如此风平浪静岁月静好。去年的我已经花光所有运气也要粉墨登场登上这部生活剧的大舞台。
病痛和离开给我无边的恐惧。恐惧什么时候生活又是蒙头一棍,而我只能接受。
失恋后的我无处安放依赖,像寄生生物离开宿主,像婴儿离开母体,我才开始学会自主生存与呼吸。
和人生的困难打的第一场遭遇战中,我非常感谢陪在身边的家人。无条件的的爱,像雨露从万里高空千里迢迢也要赶来我身边,落在硝烟还没散去满是焦土的心里。让我觉得我真的很珍贵,有人爱我如斯,我有什么理由不站起来呢,不好好活着呢?
活着,这两个字,如此伟大的命题,开始活跃地出现在我脑海里,让我想去探寻。我是谁到哪里去,该如何去生活?如果说我对于浩淼的银河来说是一颗尘埃,那我一生对于亿万光年的宇宙来说就是一瞬,如此渺小如此短暂,我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思考这种问题是有点尴尬,它太大了,大到说什么都觉得在范围之内,却言之无物。它也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当央视问人家“你幸福吗”被当段子来调侃,其实我觉得幸福可能是人追问人生意义路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
最终这个问题,也许也没有多少人会正儿八经的去思考过,过得很好的人不会去怀疑活着的意义,偶尔的打击和失意确实是思考的原动力,但人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而大部分普通人也因为疲于应对生活就已经应接不暇,根本没空纠结如此形而上的问题。
我总怕我思考这种问题会让我变得神经兮兮,甚至会被人耻笑。我怕我总是搪塞生活哄骗自己,把无聊的臆想当做无所事事的借口。
我很苦恼,无处倾诉,我便开始转向书本,关于哲学的,关于心理的,关于活着的,慢慢地我惊喜地发现新大陆,那些智慧的文字穿越时间和空间来到我的面前,那些睿智的人来到我身边和我促膝长谈。
读毛姆的《刀锋》就有有种久违的熟悉感,里边有我曾经也问过的问题——活着的意义,有我表达不出的心理历程——该选择什么样的信仰。他过着一种我渴望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过上的生活,身上还揣着我也想拥有的当今社会少有的云淡风轻。仿佛在现实中没能找到可以倾诉和探讨的人,甚至不敢透露我那些奇怪的想法,却穿越时空的界限在一本书里和一个二十世纪的美国年轻人成了挚友。啊,如果可以去拜访拉里在巴黎破旧窄小的小房间,如果可以面对面分享他那伸手就能碰触到星星的感动和兴奋,该是多么令人热血沸腾!
你也思考过活着的意义吗?所以,读书,和智慧之人在精神层面有些许共鸣,便是我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途径。思想真的可以走得很远,精神上的满足带来的快乐,也不是物质上可以比拟得了。就好比,酒肉上的友谊不会出现高山流水伯牙子期这样的佳话。
哲学家萨特说过“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这是生活的本质。人总要被所谓“七情六欲”蒙蔽了双眼,被它们吊着就像木偶,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指引着我们的行为。一生苦苦追寻了好多名呀利呀累得团团转,最后躺在病床上却发现:我遗憾,我后悔,我如白驹过隙,竟无留下丝毫痕迹。
你看那地铁百年后还在跑,你看那些高楼大厦风雨过后还在,你看那些名岳山川,河流湖泊还可以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徐霞客”的到访。不久之后,这些物还在而你会永远消失。而这个时间不定,可长可短,不能预估。
有人说,人的一生死三次,第一次是没了呼吸,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入了土或者成了灰,社会上的死亡;第三次就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那才是真正的死去。很多人在你转身之后就忘得干干净净,很多人很早死去几十年后才进了坟墓,而那么凤毛麟角的几个人,十年百年千年还像活生生的人。
你能明白我说什么吗?你能有所想法吗?我这篇写了一个下午断断续续的呓语,有给看到的你一丝一毫的影响吗?
《无问西东》里边发问“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我也知道这一生会很难,我用力着色。努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刻地思考。拂拭内心,小小的我,想留下深深的脚印,并用余生来践行自己的理想——脚底踩实地,心中有净土,头顶挂星辰。
来都来了,那就好好活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