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产品化,是最近一直在琢磨的事情。
你学识渊博,并不一定代表着你就是一个好老师。学识渊博代表你有什么,但一个好老师却能让别人收获什么。
中间的关键差别,就在于知识服务的产品化。
这个产品化,关键在于四点:对象感,场景感,价值感和结构化。
一份经典的知识产品,必然是在这四个维度上做到了极致。
对象感,意味着这份产品要符合其用户的理解水平,比如博士论文给10岁孩子读那完全看不懂;场景感要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比如一段音频动不动1个小时,上班族哪来这么大的整块时间。
价值感要做到用户学有所得,比如一篇偏激的情绪文,基本上没什么用;而结构化则让产品有层次感,用户可以方便二次输出,我看了能一下子把简单的逻辑说给朋友听。。
这四点同时让我想起了曾经写过有关职场的结果思维,结果思维也需要这四点,这个结果是交付给谁的,对方需要这个结果的特定场景是什么,这个结果价值如何,是否含有信息增量?这个结果是否具有传播价值?
而一个好的结果,就是能让需求方满意(特定的人在特定场景获得特定的价值),并且值得传播和分享的。
比如你完成了一个策划案执行,这个策划案结果的交付过程中,是否让各方都满意(对象感),是否符合策划需求(场景感),是否达到策划目的(价值感),是否案例名传业界(结构化可传播)?
不仅仅是结果思维,其实产品化的这四点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
它还可以用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维度,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比如你的一项技能是否优秀,比如你的服务是否让人难忘?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场沟通是否愉悦,是否有效,是否各取所需,包含着很多因素。
但是这四点,却能让你的沟通技巧直线飙升。
比如对象感,不同的对象,要说不同的话,不同的目的也要用不同的说话方式,不同的对象比如10岁的儿童,35岁的成人,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老人,你的措辞和类比就得不一样。
10岁的儿童需要好奇心引导,35岁的成人可以用利益和理性,70岁的老人需要的是慰藉与关心。
不同的目的,方式也会不同,想要沟通感情的那就尽量聊双方的感情和隐私,可以用语音,也可以用文字,表情包也可以。但是想要效率至上,那么最好用文字,而且要有逻辑。
场景化怎么说呢?不同的场景,比如谈判,那就需要不露出底牌,需要博弈。比如辩论,那就需要机锋和巧舌如簧。比如说恋爱,那就需要你侬我侬的情绪沟通和暧昧,不同的场景需要用不同的语言。
最后的价值感,那就是沟通必须要有目的,你沟通本身的目的是你的价值观,也是双方的价值感。
结构化是整个沟通的逻辑和重点,如果沟通非常简单,关键信息和情绪波动不多,那么结构自然就没那么重要。但是如果这场沟通本身就是一场说服和博弈,那么过程就非常重要。
比如谈判的节奏,关键说话语气和信息,都是可以挂在经典谈判课上的名言警句,这是结构化,欲扬先抑,还是欲擒故纵,那一招的风情,让你难忘。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技能的产品化。
一项技能,既然产品化,那么自然是基于市场想要交换出去,获得别人的认可,满足别人的需求。
那么这项技能也可以从这四个维度去优化,首先就是对象感,服务的对象是谁?决定了你的技能评价标准。
你用按摩成年男性的力度和技巧,去按摩一个老爷爷,那么对方就会觉得你的手艺糟透了。
技能的对象感,其实就是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技能在灵活性上的变化。
至于场景化和价值感,一项技能的价值感来源于其需求,有需求就有价值,有价值背后就可以进行场景化。
至于结构化,一门技能的结构化,来源于技能层级的结构化,来源于技能本身是否可以批量化的复制,是否可以根据等级进行升级,进行产品标准化,也就是能总结出方法论,别人可以从中学到东西。
最后关于服务的产品化,这方面生活中会有很多,海底捞你学不会,迪士尼的文化你惊呆了,这些的背后都是服务产品化的过程。
海底捞我们经常说,这里来看看迪士尼,迪士尼你在任何一个乐园里,看到的都是同一个米老鼠,他们永远不会在小孩子面前脱下布偶外套,在迪士尼,就是你的童话王国。
他的对象感和场景化,已经做到了极致,想要让客户相信,首先他们自己就在这么一个场景里始终坚持。
而这些坚持,慢慢的已经形成了结构化,形成了简单的十几个原则形成的整个完善的服务体系,让迪士尼称霸全球。
所以,一切行为,只要有目的,有意义,那么就可以产品化。
只要用产品化的视角去重新认识这件事情,那么你就拥有了优化的框架,这个行为就有了进步的空间,有了让你不断升级你自己行为的路径。
人都是社会化协作体系里的一员,但是每一个人在这个体系里受欢迎程度是不一样的。
越是有产品化思维的人,未来将越是一个被社会化协作追着要的人,没错就是那个将要走上人生巅峰的人。
想要超神?那么先从产品化思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