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经典套路揭秘

写在正文之前的话:我的文章虽然是设计主题,但并不仅限于设计师看,也希望能给更多的普通消费者理解设计的世界。记录的都是设计过程中,一些普遍现象的思考。如果您期待看到各种设计图片,那可能来错了地方。这里只有文字表达,并且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与思辨能力。如果看到这里,你依然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
1.藏在一款漱口水里的玄机。。
今天的事情,从刚使用过的一款漱口水说起。
之前对漱口水的选择没什么要求,基本就是超市货,看到哪个顺眼,随手就挑选了。
使用起来也没惯性,口腔不舒服了,就用用,记不起来,放着十天半个月不会碰。
直到遇到了日本的这款漱口水,朋友推荐说是市面爆款,抱着尝尝鲜的心态。
第一次尝试就被震惊到了,漱完后吐出的废水,能看到里面漂浮着或大或小的黑色绒絮。
第一反应是:原来我的口腔里面竟然脏到了这种程度!
脑袋空白五秒后,紧接着的是一股强烈的感觉:这款产品功能真心强,难怪成爆品。
其它的漱口水根本达不到这种程度嘛,喝下去是清澈的,吐出来也就只是一些泡沫,干干净净的。
这款完全不同,原先漱口水没有暴露的问题,它轻易就发现了,还帮我清除干净,感觉好像口腔也变清爽了很多。
过了十分钟,突然意识到,这件事情透着诡异。
漱口水应该是一款没什么技术门槛的产品,怎么就有一款异军突起,功能变得如此强大了? 难道技术有新突破?
抱着这种心态,网络简单搜索了一下,很快就在知乎上就找到了一篇以科学态度验证这款漱口水性能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在知乎上搜索)
结论很简单,这种黑色绒絮不是简单的口腔脏污,就是一些残留蛋白质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污垢。
看到这里,问题就很简单了,这是一个刻意设计出的效果。
一个让人忍不住喝彩的设计点。
2.你有病吗?我有药。。
设计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设计方案依托于具体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但时常遇到的问题是---消费者自己也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或者说哪怕知道,也觉着不重视,不在意。
那么设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的作用就是将这些问题强化,可视化,突破消费者的注意力阙值,引发适度的焦虑感,以此反衬功能的强大。
这个过程实际是一个“你有病,我有药”的过程,“有病”被解释的越强烈,“有药”也就越容易被接受。
这一点不光生活日用品,APP也一样。
杀毒软件,桌面整理软件都是如此,装载后,点击运行,马上可以看到分数快速下降,同时界面从清新的绿色迅速变为警示的红色,从视觉上强化现在电脑运行不正常。
点击清理后,数字快速回升,界面重返绿色,线条也变得舒缓,柔和起来。 前后对比反差,将产品的功能,从视觉上强化到了极致。
不光APP,电子产品也是如此。
空气净化器,平时安静的工作,悄无声息。
一旦发现异常,指示灯马上跳变红色,风扇马达转速迅速提升,消费者能清晰的感受到前后一两秒剧烈的变化。
但如果深究这个过程,产品功能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可能很有限,只不过是加快了一下空气过滤的速度而已。
所以,设计针对的对象从来都不是理性,而是属于非理性的情感。
设计就是在用一个又一个理性的套路引导消费者的非理性情感。
上面所有的例子,并不是真实功能上有什么强力突破,只是针对消费者的感情层面做了些强化处理。
让所有人认为“眼见为实”,哪怕这个“实”只是臆想的。。
一句话总结:
产品设计要针对消费者的情感做文章,而不是他们的理性。 而在众多的手法中,"你有病,我有药“始终是一个经典套路。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设计的世界

网友评论